施茂枝
《語文課程標準》以“口語交際”取代原大綱的“聽話說話”,口語交際課因此走進我們的視野。對于初來乍到的它,我們的認識尚處于懵懂狀態(tài),然而就被生拉硬拽地推入實踐操作中,實際教學效果離課標的要求也就不可避免地存在許多差距。
喧賓奪主:不應淡出的“口語”
口語交際教學既要有口語運用的教學,也要有非語言因素的教學,這樣才有助于全面提升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和語文素養(yǎng),但口語運用——傾聽、表達、交流的教學必須成為核心。
另外,教學中的口語交際活動往往是對生活中的口語交際活動的模仿或者演練,帶有一定的游戲性質。但相當多的游戲不需運用口語或者口語在其中不起決定作用,比如猜謎,通常也需口語參與,但口語并非必不可少,謎面可以用文字表達,謎底可以用動作表示,它主要是智力游戲活動,而非口語交際活動,盡管如此,我們還是可以以這些非口語交際的游戲活動為載體或者線索,為口語交際活動提供話題。
總體上,口語憑借和非口語憑借、口語交際和游戲活動等可概括為主與賓的關系??墒?,細察當前的口語交際課,買櫝還珠、喧賓奪主的現(xiàn)象相當普遍,使課堂變成沒有口語的口語交際課。常見的有:
以筆墨代替口語表達。一位教師曾設計了這樣一堂口語交際課:①游戲導入(說自己印象深刻的廣告);②交流課前收集的資料;③動筆設計廣告:④交流廣告。
不難看出,整堂課就是奔著廣告訶設計而去的,主要的教學目標和任務就是創(chuàng)作廣告詞,因此第三個教學環(huán)節(jié)是核心的環(huán)節(jié),其他教學環(huán)節(jié)只是為突破核心環(huán)節(jié)作鋪墊,或使廣告詞的創(chuàng)作趨于完善。在核心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學生動筆創(chuàng)作,使用的是書面語。因此,這是一堂習作課,卻不能稱之為口語交際課。
以游戲代替口語表達。課堂游戲,包括猜謎、傳話以及各式各樣的表演,為小學生所喜聞樂見,這一形式在近期的口語交際教學中被廣泛采用,取得較好的效果。但也不得不承認,其中不少課是為游戲而游戲,將熱鬧好看作為惟一的價值追求,而對口語交際教學的核心任務——學生口語表達和交流的發(fā)展卻漠不關心。比如,有的課全是課本劇表演,課堂上,學生在角色朗讀的基礎上,加上了形體動作等。作為一種語文的綜合活動,它對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自有其作用和價值,但作為口語交際課,學生口語的表達和交流能力卻并未得到實實在在的訓練。若將單純的課本劇表演或者猜謎、傳話游戲等加以改進,變成以游戲為載體,就如何游戲等展開師生、生生之間運用口語進行對話和溝通.那么,我們才更接近真正意義上的口語交際課。
刻舟求劍: 似是而非的“交流”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應該培養(yǎng)學生“具有日??谡Z交際的基本能力,在各種交際活動中,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初步學會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發(fā)展合作精神”。筆者認為,“表達”主要指各自面對受眾說話,即“獨白”;“交流”主要指交際雙方就共同的話題,進行對話,不斷根據(jù)對方說的內容隨機應變地作出言語回應,即“對白”。如果兩個人各自向對方說一句或一段事先想好的話,而沒有根據(jù)對方所說進行回應,那么就是“獨白,而非“對白”。
需要指出的是,“交流”并非口語交際課所獨有,其他課甚至非語文課也有這種“交流”。但不同的是:口語交際課中的“交流”是目標,其他課中的“交流側主要是手段。有人說課堂教學的實質是師生之間的平等對話和交往?,F(xiàn)在,課堂上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互動交流絕不是什么新鮮事,比如,為解決某個數(shù)學問題,幾乎沒有老師是魚接把答案告訴給學生的,而更多的是采用師生之間交往互動、生生之間合作討論的方式讓學生獲取答案,其中“交流”主要是獲取答案的手段,答案本身才是核心的目標。這種“交流”,也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交際能力,這也就是培養(yǎng)口語交際能力的途徑不限于口語交際課甚至不限于語文課的根本原因,但我們絕不能說,數(shù)學課也就是口語交際課!而口語交際課則不同,它不但要培養(yǎng)學生“傾聽”、“表達”的能力,還以培養(yǎng)學生的“交流能力為己任,教學過程中采用種種步驟和具體方法、策略既促使學生學會“傾聽”,“表達”,也促使學生學會“交流”。教學步驟也要體現(xiàn)學生從不會“交流”到會“交流”、從不善于“交流”到善于“交流”的過程。這是口語交際課的重要特點,也是它的價值所在。
下面我們就審視一下一個教學設計的片段。
1.合作拼畫,互動交流。
①認識圖形。
②說說事物。
③你能用兩種以上你喜歡的事物說一兩句話嗎?(抽生交流,指名學生面對全班同學說;在小組內相互交流。)
④拼畫交流。你能把你最喜歡的一種事物用一些圖形拼出來嗎?拼好后,想想你是怎樣拼的?小組內的同學交流交流。
⑤匯報交流。每組選出一個同學向全班同學說。
2.自主畫畫,自主交流。
①一位小朋友的家剛修了一所新房子,房間白白的墻上什么也沒有,我想請同學們畫一些畫送給他,你最想畫什么?
②作畫。
③交流。(示范,找一個學生作交流,引導學生這樣說:我喜歡……,用……畫……用……畫……:自主交流:“現(xiàn)在找你的好朋友或老師交流交流。”)
不難看出,上例中的種種“交流”,主要是學生面對其他同學“用兩種以上你喜歡的事物說一兩句話”和把自己如何作畫告訴給其他同學,各說各的,不過是“彼此把自己有的提供給別人”罷了,并不是根據(jù)對方所說進行言語的回應,總體上仍屬于“獨白”。當然,這種“交流”,在聽話說話教學中已經(jīng)是常規(guī)的教學手段,對培養(yǎng)學生“傾聽”、“表達”能力的作用不能抹殺,在口語交際課中依然有存在的價值。但如果認為這就是《語文課程標準》所說的“交流”,那是極大的誤解。如果教學僅僅停留于此(而這恰恰是當前的普遍現(xiàn)象),培養(yǎng)學生“交流”能力的要求就會落空。
新鞋老路:一仍舊貫的“情境”
筆者曾看到這樣的教學案例:在情境中提高學生交際能力——“秋游怎樣組織”教學設計,其教學過程大致如下。
導入:“秋天是迷人的,天高云淡,大雁南飛,楓葉似火,碩果累累。在遽美麗的季節(jié)里,老師相信大家一定喜歡到秋天的原野游玩一番,那么,秋游該怎么組織呢?”設計者稱這是用語言來創(chuàng)設情境。接著教師將學生分為若干小組,讓每一位學生都在小組內就秋游怎么組織談自己的看法,組內其他同學可以提問或質疑。然后小組推薦代表面向全班發(fā)言,及時組織評價。
如此這般的教學設計,果真符合“教學活動主要應在具體的交際情境中進行”這一新課程理念嗎?這必須從什么是交際情境,什么是具體的交際情境說起。
所謂交際情境,指豹是交際的地點、時間、場臺、交際者、交際者的身分及相互之間的關系等因素構成的交際環(huán)境。上例中教師導入的一段話只是激發(fā)了學生情感。有助于學生情動辭發(fā),但并沒有創(chuàng)設什么情境。但是,學生說話時,有時間(某一節(jié)課),有地點(教室或者其他地方),有交際者(學生自己、同學和老師),算得上是在情境之中。而以往的聽話說話教學也是在這樣的情境中進行。
既然有課堂有交際就有情境,《語文課程標準》提出的“教學活動主要應在具體的交際情境中進行”豈不是多此一舉?問題的關鍵就在“具體的交際情境”該如何理解。筆者以為,口語交際課中的情境有兩種,一種是課堂的情境,一種是呈現(xiàn)于課堂卻類似于現(xiàn)實的生活情境。前者是凝固的、不變的,后者則接近生活的原生態(tài),學習與生活融為一體,學生在生活的狀態(tài)下不知不覺進入交際活動,真實自然,生動活潑。過去聽話說話課的情境,一般只有前者,《語文課程標準》中所說情境應該主要是指后者??谡Z交際課教學完全拋棄前者,既不必要,也不可能;但必須創(chuàng)設后一種情境,讓教學活動“主要”在其中進行。如“自我介紹”,讓學生在小組內面對全班同學說,那是在課堂情境中進行。如果創(chuàng)設了以下情境讓學生說,則可以稱得上是“具體的情境”:班上來了一位新同學,請你向他作自我介紹;在好朋友的生日宴會上向新朋友作自我介紹;在旅游途中遇到外地的旅客,互相作自我介紹。
“在情境中提高學生交際能力——“秋游怎樣組織教學設計”的教學固然在情境中進行,但那只是課堂情境,一仍舊貫,換湯不換藥,是穿著口語交際的新鞋,走聽話說話的老路。如果作如下改動,情形將發(fā)生根本變化:在引出話題之后,讓學生分組討論秋游的組織方案,然后小組派代表面向全班發(fā)言。以上教學環(huán)節(jié)在課堂情境中進行。接著,創(chuàng)設三個“具體的情境”,展開交際活動。
情境一;
1.當你回家說起秋游而家長表示反對時,你將怎樣用自己的秋游計劃來說服家長?
要求學生自由組合,喜歡扮演家長的為一組,想好阻止學生去秋游的種種理由;喜歡扮演孩子的為一組,討論如何用所做的秋游安排說服家長。
2.學生在小組內扮演各自的角色,進行對話溝通。
3.選擇一兩個小組匯報表演,及時組織評價。
情境二:
1.學校的廣播室準備播報各班制訂的秋游方案,小記者會來采訪大家。小記者可能會問些什么?我們該怎樣把秋游的組織工作說得并井有條?讓學生在小組內商議并演練。
2.小組匯報模擬記者采訪的情景,教師組織評價。
情境三:
學生舉手表決評選出最佳方案。教師扮演校長,讓制訂出該方賽的小組代表向“校長”匯報他們的方案。
情境可以制約口語交際時語言的運用,暗示說的思路,而課堂情境因其自身的凝固少變,所起的作用也就有限。類似上述的“具體的情境”,則拓展了交際的空間,學生置身于此,便有話可說,有話樂說,情趣盎然,從而有效地培養(yǎng)了學生的應變能力,摩礪了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