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寶明
你叫學生上車讓座時,還要告訴學生:讓座是要看對象的,比如老人、殘疾人、孕婦……因為,讓座只是對弱者的施爰。你叫學生不要損人利己時,還要告訴學生:利人且利已是可取的。因為,利人與利己并非絕對地矛盾,有時處理得好是可以統(tǒng)一的。你叫學生寬容別人時,還要告訴學生:寬容是有限度的。因為,如若你對寬容的國度不加任何防衛(wèi),寬容者勢必早晚被蠶食,寬容也便不復存在。你叫學生抗爭命運時,還要告訴學生:適命也是一種美麗。因為,不是每個人、每種情況下都有反抗命運的能力。所謂命運,不是神的主宰,而是若干偶然因素的復雜組臺。如果你無力反抗它,那么,坦然地接受它的“安排”,自在自得地度過每一天,同樣也是一種生命價值的體現(xiàn)……如此等等,都是一個教師應有的坦誠。
虛假常常比坦誠調子高,但曲高而和寡;虛假往往比坦誠念頭遠,然欲遠則不迭。要知道,當一個人覺得某個目標遙不可及而且失去達成此目標的信心時,他就想原地休息,連眼前的一小步也不愿跨出。坦誠的好處就在于避開空談、切準實際,讓目標可視、可信、可行;坦誠的優(yōu)勢就在于善解人意、臺乎人性,讓教育入耳、入腦、入心。
思想品德課上,常會出現(xiàn)這樣的有趣現(xiàn)象:教師正兒八經(jīng)講課時,學生昏昏欲睡:教師偶爾閑聊“跑題”時,學生卻聽得津津有味。究其原因,多半是因為“跑題”的那一刻,教者已經(jīng)淡忘了“上課”的氛圍,逾越了說教的羈絆,變成了敞開心扉的自語者和平等交流的坦陳者?!芭茴}”的那一刻,學生看到了一個真實的老師和一個真實的內心。這一刻,由于教師那有序中的脫序、精心中的不小心,學生巧得了意外的收獲。這一刻,預設的教程成了囚婚的圍城,短暫的失控倒成了邂逅的浪漫。
教育呼喚坦誡,你擔心德育的實效性,先得憂慮德育的坦誠性:你抱怨社會現(xiàn)實與學校教育的離心離德,先得檢討學校教育對社會現(xiàn)實的無情無義;你責怪學生受教時三心二意,先得反省教師授教時的半心半意。
但有一點必須強調的是,這里所言的“坦誠”不等同于“一般人”的坦誠,它是作為一個特殊的“教師人”的坦誠。坦誠話都是心里話,而心里話未必都能成為訴之于學生的坦誠話。心里話有時可能是一己私憤的宣泄,而教師的坦誠話則應是社會利益的代言。教師的角色是社會賦予的,他必須對社會的進步負責。他應該站在社會的立場上講話,“反社會”便意味著他與社會的毀約。心里話有時可能緣于一時激情的沖動,而教師的坦誠話則應閃爍理性的光輝。教師的天職是育人,他必須對學生的成長負責?!靶闹薄蔽幢匾翱诳臁?,好的動機還要思忖好的效果。師教的語言是要經(jīng)過理念過濾和藝術加工的。因為是“良藥”和“忠言”,就可以毫無顧忌地‘苦口”和“逆耳”,這不是我們的“坦誠教育觀”的應有之義。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這是對坦誠論的通俗詮釋。教師自己不肯信的,不要叫學生信;教師自己不愿做的,不要叫學生做。一言以蔽之,教人求真,師言須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