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談一:“形散神聚”的課堂教學
語文課中的“形散神聚”,指的是形式可以不拘—格,學生可以暢所欲言,但要步伐一致。學生可以質疑,可以討論,可以爭辯,其思維應當呈現(xiàn)放射性。例如:《左忠毅公逸事》當中有這樣一句話:“擇健卒十人,令二人蹲踞而背倚之,漏鼓移則番代?!睂Α氨骋兄钡闹髡Z到底是誰,學生之間產(chǎn)生了爭議,有的說是史可法,有的說是健卒。隨之,學生對代詞“之”指代的對象也產(chǎn)生了不同見解,有的說是健卒,有的說是史可法,還有人說是幄幕,甚至有幾個學生站起來做出姿勢來輔助說明,以證實自己的觀點。這雖是一個無關大局的問題,但學生討論得這么熱烈,說明他們確實動腦進行思考了。我的原則是:“散”應以教學內容為中心,以教師為主導。教師統(tǒng)觀全局,訓練學生的思維,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開發(fā)學生的心智,使學生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力爭提出獨到的見解。教師的意圖有如一條看不見的紅線,滲透在以學生為主的教學活動中,起到“神聚”的作用。
雜談二:“平視”每一位學生,讓學生張開想像的翅膀
教學中,教師要具有開放式的教育觀念,應本著“以人為本”的思想,使學生具有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尊重每一位學生,相信每一位學生,不對他們進行強制性教育。《簡·愛》中有這樣一句話:“當我們越過墳墓,來到上帝面前,我們是平等的?!奔词姑鎸A比較薄弱的學生,我們也要努力地去發(fā)現(xiàn)他們愿意進步或已有的進步苗頭,及時鼓勵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并不斷促進其燃燒,使學生在和諧、民主的環(huán)境中,在輕松愉快的心境下去積極地獲取知識。
學生所處的這個年齡段,正是思維活躍、個性強、可塑性也強的時期。尊重學生的個性和人格,平等地與學生相處,使學生以輕松的心態(tài)進行學習,其思維就會變得更加迅速、敏捷。學生回答問題時,由于放下了怕答錯的心理包袱,因而能在心境爽快的狀態(tài)下,展開自由的探索,從而加深對文章的理解。
雜談三:教師的引路燈——教材
語文教材只是語文基礎知識的載體,學習教材的目的是了解和掌握語文的基礎知識和基本內容。葉圣陶先生曾說:“教材無非是個例子?!币虼?,課前教師應對教材進行深入細致的鉆研,明確哪些是該課重要的知識點,哪些是可供學生訓練的能力點,然后圍繞教材中的知識點和能力點加以拓展和延伸。延伸多少,朝哪個方向延伸,達到什么樣的目的,都要源于教材。在充分備課的基礎上,教師才能高屋建瓴,宏觀地控制教材,把主要精力放在抓重點、緊扣知識點、訓練能力點上,以點拓面。利用過去的知識來幫助理解目前的知識,或利用目前的知識去加深理解學過的知識,引導學生尋找這堂課與其他課之間的聯(lián)系,尋找本學科與其他學科之間的相交點,以開拓學生的視野,擴大其知識面,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進而發(fā)展他們的智力。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對知識的延伸,一定要切合文章內容,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征和知識水平。
以上所述,是我在幾年教學實踐中的一點心得。作為語文教師,要善于指導學生的學習,激發(fā)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使學生自覺學習語文,在各種語文實踐活動中提高自學能力。教師不僅要釋疑、解惑,而且還要培養(yǎng)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啟迪學生的心智,使學生真正成為具有“自由之精神,獨立之人格”的人。
(作者單位:大慶石油高級中學)
責任編輯/郎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