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因此,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主動積極地對知識進行探索,促進學生主動發(fā)展,養(yǎng)成終身學習的習慣,是基礎教育工作者需要研究的重要課題。而現在有一部分學生學習無明確目標,惰性強、主動性差、學習興趣低下,“混日子”的學生大有人在。這些問題的存在,大都因為沒有興趣所致,所以教師應該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變“要我學”為“我要學”,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讓學生積極地、自覺地參與學習過程,在學習過程中主動地獲得知識、技能、心理及個性的發(fā)展。下面就這方面實踐談談如何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一、教學方法要靈活多變
課堂教學中教師一言堂、滿堂灌的傳統(tǒng)模式,學生不感興趣,連老師也會膩煩。因此,應根據學生年齡特點,抓住青少年悅新好奇的心理特征,力求教學方法多變,讓學生經常有一種新鮮感。例如:寫作練習課不應拘泥于以前總是命題的作法,應多一些組織學生到集市、工廠、醫(yī)院等場所參觀訪問,回來自己擬題,記敘見聞。教學過程活了,學生做作文就不會那么害怕了,學生成了學習的主人,激發(fā)了學好語文的興趣。總之,只有教學方法新穎多樣,才能使學生日漸感到上語文課是新鮮活潑、充滿樂趣的事。
二、教學背景要拓寬
語文教學內容不能只滿足于課本,應引進一些新的信息,扣緊教學目標,講一些名人故事,學一點教育學、心理學等,把學生的學習與精彩的現實生活聯系在一起,學生學習興趣盎然、精神亢奮,學習效果自然也會好得多??傊问蕉鄻?、豐富多彩的語文配套活動應成為語文教學的延續(xù)和擴展。語文教學背景拓寬了,教學效果也就顯著了。
同時,在語文教學中還應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1.循序漸進原則:“羅馬不是一天可以建成的。”同樣,學習的過程也是一個逐漸積累的過程,不要想一口吃成一個胖子,給學生一個臺階,讓他們拾級而上,讓他們一步步打下堅實的基礎,最后,逐步達到目標。
2.鼓勵性原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注重學生的情緒變化。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情緒力量往往是構成教育過程中最微妙也最有意義的因素?!币虼耍瑢W生取得的成績哪怕只是微不足道的一點點,教師也應該適時地加以鼓勵,這有利于樹立、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幫助學生取得更大的進步。
3.成功性原則:學生個體知識結構水平存在差異,一堂課下來,可能有一部分學生無法完全消化課堂所教的內容,無法達到教師的要求,如果教師無視或忽視這樣的情況,那么長期下來將會使這些學生逐漸喪失學習興趣,進而產生厭學情緒。因此,教師應為學生創(chuàng)設成功的機會,幫助學生樹立信心,尤其是那些有自卑感的學生,應放低要求進行評價,讓每個學生體驗到成功的歡樂。著名的心理學家查爾迪尼曾做過的“登門檻效應”的心理實驗告訴我們,教師應從低要求開始,讓學生“跳一跳”就能夠摘到“果子”,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然后再逐步加大力度,讓學生“拾級而上”,最終達到“顛峰”。
學習興趣是主動發(fā)展的心理基礎。因為,有了興趣才有更多的自覺,自覺求學才能得到主動發(fā)展。希望所有的教師都能夠認識到這一點,使我們的教學向人性化教學靠近。
(作者單位:福建德化三班中學)
責任編輯/倪軍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