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度越來越成為企業(yè)競爭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在計算機、軟件、電信之類的行業(yè),一個企業(yè)推出新產品、降低價格的速度幾乎成了最重要的成功因素。我工作過的管理咨詢公司曾對世界上不同行業(yè)中的30家成功企業(yè)做出分析后得出結論,認為這些企業(yè)依靠了三個“S”取勝:這就是Speed(速度)、Scope(選擇正確的業(yè)務)以及Scale(規(guī)模)。
德國最大的一家經營電腦的連鎖店VOBIS,在其鼎盛時期最為得意的手段就是:比競爭對手早幾天宣布降價的信息。盡管其它計算機經銷商的價格并不比VOBIS高,但其溝通的速度使大部分消費者相信,在這家店里買到的東西總是最便宜的。當在產品、價格、服務等方面無法與對手拉開距離時,速度無疑成了企業(yè)最關鍵的競爭手段。
速度作為競爭手段在國內也逐漸被管理者接受,中國企業(yè)做事的速度也提高了許多。我還記得八十年代外國人在描述中國時用的一句套話是:中國的時鐘走得慢,在中國辦事情要有極大的耐心。從九十年代開始,幾乎再也聽不到這樣的言論了。取而代之的是對中國建設以及企業(yè)辦事速度的驚嘆。
但中國經濟提速之后,我們也看到大量的浮躁。一些企業(yè)的做法和思路,不能不使人聯想到失敗的大躍進:不惜玩弄文字游戲,把還不成熟的產品投放市場,而不是等有了把握以后再做。沒有掌握真正的技術,卻告訴消費者自己的技術是最好的,反正消費者也無法辨別;有了局部的進展,就口出狂言,似乎能夠一夜之間占領全中國市場。這些都是浮躁的表現。 扎實的速度,而不是浮躁的速度,才能使一個企業(yè)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超前的同時,掌握分寸,才是一個高明的管理者。
廣告的極限
西方廣告界有一個盡人皆知的經驗,就是概而論之廣告投入一半是無效的。問題只是,誰也不知道是哪一半無效。
看看國內的廣告運作,我相信(也是概而論之)僅有四分之一的廣告投入是有效的;所幸的是,我們因此也能夠知道另外四分之三為什么無效,以及在什么地方無效。
我們可以觀察到的一個通常的錯誤是在同一媒體、同一個渠道上的過度投入。原因很簡單,同一個媒體的受眾是相對穩(wěn)定的;在同一媒體的投入效益只能遞減。
看看中國的企業(yè),我覺得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說的比做的好,另一類是做的比說的好。第一類企業(yè)信奉宣傳;第二類企業(yè)信奉實力。過去20年里,似乎是第一類企業(yè)多了些;現在回過頭來看,真正能站得住腳的卻不是第一類企業(yè)。原因也很簡單:消費者最終是根據自己的體驗,而不是根據廣告的說詞來做自己的決定,至少在做第二次決定時是這樣。
從這個意義上講,最好的廣告是產品、服務本身,最好的媒體是一個企業(yè)的“老客戶”。假若做不到說與做兩者的統一,一個企業(yè)還是老實一點好。被客戶宣判為不可信任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我們知道,一個不滿意的客戶可以打消幾十個親朋好友想買某個企業(yè)產品的念頭。
但我們還有一類企業(yè),產品也不錯,廣告也做得好,卻不能很好地銷售。這是我們所常見的第三類錯誤:有足夠的宣傳卻沒有足夠的網絡鋪設。其結果是廣告引起消費者的沖動,到了商店面對的卻是對手的品牌。消費者對做廣告的品牌通常并沒有足夠的忠誠,不會等待這個牌子的產品的到來。通常這樣的廣告就成了行業(yè)廣告:雖然加大了行業(yè)的銷售,份額卻被對手拿走。
不論廣告也好,價格也好,都僅僅是營銷系統中的單一手段。一個企業(yè)家若根據自己一次的成功經驗夸大它的功用,這次成功將會種下未來失敗的種子。廣告本身是有極限的,只有擺正它在整個營銷系統中的位置,廣告投入才能取得期望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