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冰:我記得,在九年義務教育課程改革初期培訓階段,有一句話說得很精彩,給我的印象特別深。大概意思是:課程改革不是對過去的完全否定,相反,應該是在繼承的基礎上的改革和創(chuàng)新。我認為:語文教學就是要強調繼承和創(chuàng)新。語文是傳統(tǒng)學科,歷史悠久,前輩們給我們積累了大量精神財富,需要我們去繼承和發(fā)揚,但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有著許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改革是必然趨勢。在繼承的基礎上推陳出新是語文教學在本次課程改革中必須堅持的原則。
王軍:你說得很對。我們注意到《語文課程標準》特別強調繼承的問題,沒有繼承就沒有創(chuàng)新,這是不爭的事實。國外的母語教育,也是在繼承的基礎上發(fā)展過來的。因此,我們在學習國外母語教育經驗的同時,要采用辯證的觀點,要有清醒的認識,絕對不能照搬照抄,應該學習他們先進的教育思想和觀念,把好的東西、有利于我們發(fā)展的、符合我們自己教學實際的東西借鑒過來,發(fā)展我們自己的母語教育,構建我們自己的課程體系。
胡冰:提到《語文課程標準》,我認為,它與過去的教學大綱有很大區(qū)別。它是有很強的針對性和現(xiàn)實意義的,同時,
更加突出了語文學習規(guī)律。過去的教學大綱強調的是教師應該怎樣教,教哪些內容,也就是說教師的教學行為代替了學生的學習行為,學生失去了自主學習的權利?!墩Z文課程標準》則不同,它更加注重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學習,要求教師把讀書的權利還給學生,把表達的權利還給學生。這充分體現(xiàn)了語文教學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理念。
王軍:從某種意義上講,《語文課程標準》確實在轉變教師教學行為和學生學習方式上,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但是也應該看到,教師觀念的轉變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要經過長期實踐的過程。仔細研究《語文課程標準》,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其中許多描述性的語言彈性極大,為教師教學創(chuàng)新提供了廣闊的空間。這對教師的素質要求是很高的,教師在認真學好課程標準和有關課改文件的同時,還應努力提高自身素質,使自己的語文教學水平能夠達到課程改革的要求。
胡冰:事實也正是如此,課程改革不是對教師素質要求的降低,而是在更高層面上要求教師開展教學活動。課改之初,我聽過一部分語文教師的課,他們常常將學生置于無政府狀態(tài),課堂教學散亂無章,或課堂控制得很亂,仍以教師傳授為主。這兩種現(xiàn)象應該說都有悖于課改精神。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教師應該做些什么,我們都應該深入思考。
王軍:你說的我完全贊同,課改的關鍵在于教師素質的提高?!墩Z文課程標準》在“課程性質與地位”中就談到:“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边^去我們對語文學科的性質和地位,以及理解上都有偏差,導致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大量地進行基礎知識和基礎能力的訓練。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學科獨有的特點,這種統(tǒng)一要求教師不僅僅有純熟的教學技巧,還應該懂得教育。“既教書又育人”這句話永遠不過時。
胡冰:在實施新課程的時候,不要僅僅停留在基礎知識和基礎能力的層面上,還要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方法,更應重視引導學生形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和正確的價值觀?,F(xiàn)在的問題是,有的教師和家長都認為過分強調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養(yǎng)成,會忽略基礎知識的教學。我想,基礎知識是學好語文的必備條件,課程改革不僅不能忽略基礎知識的教學,而且還要加強。
王軍:是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在語文教學中同等重要,不能偏頗。你說有的教師和家長強調基礎知識的教學,大概出于兩方面原因:一是課改以后不過分強調基礎知識的教學。語文學科的性質就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二是對基礎知識這一概念理解不夠全面。語文基礎知識不是那些沒有活力的語言符號和概念,應該是應用知識。
胡冰:這樣理解可能更深入一些。另外,我還想到一點,那就是《綱要》里所說的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這說明我們對知識的理解與過去相比也發(fā)生了變化。課改要求我們不要讓學生死記硬背那些與終身學習無關緊要的知識,而是要精心挑選有利于學生終身學習的知識。我們看到現(xiàn)行的幾種國際版本教科書,都沒有單獨組織語文基礎知識,而是將其放在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的過程中體現(xiàn)。教科書里并沒有告訴我們,哪些是基礎知識。這需要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根據學生的實際合理把握。
王軍:另外,基礎知識的教學一定要在教學的過程中隨文進行。絕對不可像過去一樣就知識講知識。只要學生會用就可以了,不必要求學生死背知識概念,也不必刻意追求知識的系統(tǒng)和完整。我還注意到,閱讀教學提到了一個新的理念,就是人們常說的“對讀”。這一閱讀理念在閱讀教學中是非常重要的。“對讀”是指讀者與文本的對讀,讀者與作者的對讀。其實閱讀過程就是對讀的過程,沒有對讀就失去了閱讀意義,也不可能建立起雙向互動的閱讀關系。這就要求教師在實施閱讀教學過程中,努力為學生創(chuàng)造對讀的情境,使學生真正地走進作品的世界,與文本和作者進行溝通和交流。
胡冰:我想,要實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對讀。一是教師和學生不能將作家和作品視為高不可及的典范,否則,無形之間就存在了一定的距離,對讀就無法實現(xiàn);二是要允許學生利用生活經驗去解讀文本,鼓勵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對作品展開想像和補充。想像和補充的過程,也是對讀的過程;三是要允許學生對作品展開批評,以平等的身份審視作品,甚至允許學生對作品發(fā)表不同的意見、有不同的觀點。由于學生的生活經驗和閱歷的限制,還不可能完全理解作品所表達出來的意義。因此,還要允許學生暫時不理解。如果能做到這些,那么對讀就有可能充分展開。
王軍:其實,對讀的過程也就是讀者個性化體驗的過程。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把讀書的時間還給學生,要把感悟的機會還給學生,要把表達的權利還給學生。切忌用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讀書,不能用講解代替學生的感悟,甚至不能用一個學生的理解代替其他學生的理解。
胡冰:現(xiàn)在有一種理解:把教師和學生一起分析課文理解成對話,把課堂上教師和學生的一問一答理解成對話。這些都是與閱讀作為一種對話的本質背道而馳的。試想,師生同在一篇完整的極富感染力的文章里面,提出許多“為什么”,然后將文章支解開來,尋找一個又一個的經驗答案,使文章失去了原有的感悟價值,那么,讀者與作者怎么能進行心靈的溝通呢?又如何進行對話呢?課堂上的一問一答是在尋求標準答案,已經失去了對話的意義。
王軍:這使我想起《語文課程標準》的一句話:“學生對語文教材的反應往往是多元的?!边@里的“多元”,指的就是你所說的個性化閱讀。過去我們在教學中,往往忽視學生的這種多元的閱讀體驗,閱讀就是為了尋求答案,而這個答案是教師事先掌握的、是惟一的,只要學生記住這個答案,能夠應對考試,閱讀教學就算是完成任務了。這種教學,違背了閱讀的規(guī)律,應該摒棄。
胡冰:《語文課程標準》對寫作教學也提出了一系列要求。我們注意到,低年級是“寫說”和“習作”,而到高年級才稱作“寫作”,這樣的安排,有利于學生逐漸地接近寫作,不會使學生對寫作產生畏懼感。這是符合寫作教學規(guī)律和學生心理發(fā)展特點的。
王軍:我認為,作文教學要鼓勵學生自由表達,不要用條條框框去約束學生。教師要引導學生注意觀察,體驗生活,在生活中積累寫作素材;要在學生寫作過程和方法上給予指導;要在寫作過程中發(fā)展學生的合作意識,使學生學會利用寫作與別人交流。關于口語交際,它是雙向互動的過程,不僅僅是你說我聽、我說你聽的簡單操作。教學中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交際心態(tài)。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將口語交際教學置于具體的實際情境之中,使學生親身體驗到與人交際的重要性。
胡冰:談了這么多,我感到始終沒有離開“過程”兩個字。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語文教學尤為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沒有過程,學生就學不好語文,語文活動也就無法開展。
王軍:你總結得非常好。語文教師的主要任務就是指導學生識字、寫字的過程,是指導學生閱讀和寫作的過程,是指導學生口語交際和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過程。語文綜合實踐應該是更高層面上的語文教學活動,這是本次課改的一個重要內容,要給以足夠的重視。有一點需要注意,那就是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要有語文。
胡冰:我認為綜合實踐活動是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最好方式?;顒右姓Z文,切忌只有活動沒有語文,只有活動沒有指導,只有活動沒有探究,只有活動沒有合作。這些都是需要我們在教學中認真思考的問題。
王軍:總之,《語文課程標準》給語文教學開辟了新的天地。語文教師要發(fā)揮自己的創(chuàng)造性,在教學中不斷總結、不斷思索,創(chuàng)造出屬于自己的教學特色。
(作者單位:大慶市教師進修學院)
責任編輯/郎 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