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外中的美國E-mail
3月29日,我很意外地收到了美國俄克拉何馬州貝色尼小鎮(zhèn)居民阿爾圖斯·埃亞斯先生的一封E-mail。2002年11月1日,我作為美國國務院的國際訪問者被邀請到他家做客,并受到了很好的款待。阿爾圖斯·埃亞斯先生曾于1983年4月到過中國的北京、廣州和上海等地,至今他還保存著在北京游覽時的日程表以及一些相關的材料?;貒?,當?shù)匾患覉蠹垺队昕翟u論》的記者采訪了阿爾圖斯·埃亞斯先生,并將他的所觀所感發(fā)表了出來。讓我感動的是阿爾圖斯·埃亞斯先生當時對記者所說的一番話。他說:“和他們(指普通的中國民眾——筆者注)面對面地接觸,我感覺到他們不像是敵人。那時我認識到了那就是人民對人民的關系,你沒有敵人”。1983年10月13日,《雨康評論》以“我認識到了那就是人民對人民的關系,你沒有敵人”為題,報道了阿爾圖斯·埃亞斯先生的中國之旅。從美國訪問回來后,本想以“一個老外眼中20年前的中國”為題,對阿爾圖斯·埃亞斯先生20年前的所觀所感與今日之中國的新變化做一比較,然而由于諸事纏身,就把此事暫時擱置下來,不想又收到了阿爾圖斯·埃亞斯先生的E-mail。
英國海軍陸戰(zhàn)隊中校的戰(zhàn)地動員令
讓我驚詫的是阿爾圖斯·埃亞斯先生在他給我的E-mail中所談及的關于伊拉克戰(zhàn)爭的內(nèi)容:
倫敦——梯姆·科連斯,一名42歲的英國海軍陸戰(zhàn)隊中校,已成為了眾多媒介追捧的英雄,這并不是因為他在與伊拉克作戰(zhàn)中的戰(zhàn)斗事跡,而是因為他在他的部隊即將開往前線與薩達姆武裝力量作戰(zhàn)時所作的戰(zhàn)地動員令。
科連斯,英國皇家愛爾蘭團第一營的指揮官,在科威特營地他的部隊即將開拔前發(fā)表了演講:
“毫無疑問,對于敵人來說我們是他們的復仇女神,我們正給他們以正義的毀滅。伊拉克有很多的地方指揮官心靈骯臟,為薩達姆煽陰風、點鬼火。薩達姆和他的武裝力量將因他們的所作所為而受到聯(lián)軍的徹底消滅。當他們死去的時候,他們將知道這是他們的報應。
此時此刻還活著的我們中的一些人,不久將不再活著。我的最重要的目的是把你們的每一個人都活著帶回來,但是可能我們中的一些人將不會看到這場戰(zhàn)爭的結束。我們將把他們放進睡袋中并運回國。我們沒有時間因此而悲傷。
那些不想?yún)⑴c這場戰(zhàn)爭的人,我們將不派他們上前線。至于其他的人,我期待你們徹底顛覆他們的世界。如果那是他們所選擇的,就徹底將他們消滅。但是,記住一點,如果你們在戰(zhàn)斗中十分勇敢的話,在勝利的時候一定要寬宏大量。幫助他們過上另一種人類生活,是一大進步。這決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
我了解那些在其他的沖突中不輕易地殺人的人們。否則的話,我敢向你們保證他們將為此而背上殺人者的印記。如果有人向你們投降,記住按照國際法他們有此權利,并且保證有朝一日他們可以回家與他們的家人團聚。對于那些希望戰(zhàn)斗的人,那么,我們很高興地向他們開槍。
如果你們因為過度的激情或者因為膽怯而傷害了一大群人或者他們國家的歷史,請注意你們的家人將為此而蒙受恥辱……
我們是去解放的,不是去征服的。我們不會將我們的旗幟飄揚在他們的國家上空。……伊拉克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國家。伊拉克是伊甸樂園的圣地,是《圣經(jīng)》中大洪水的圣地,是亞伯拉罕的出生地。踏過圣地時要千萬小心?!?/p>
據(jù)報道,科連斯認為如果一旦西方試圖控制穆斯林原教旨主義者的威脅時,這場沖突將是致命的。因此,他告誡他的士兵要尊重伊拉克的文化和宗教。
“你們將看到一些沒有人愿意看到的事情,你們將不得不主動地去發(fā)現(xiàn)沒有哪個國家的人民比伊拉克人更大方、豪爽和誠實。盡管他們一無所有,但他們十分好客,為此你們將會感到非常不好意思的?!?/p>
《每日電訊》的專欄作家威廉·底德司認為,英國的指揮官很少談論死亡的事情,而科連斯的戰(zhàn)地動員令則打破了英國軍隊這一長久的傳統(tǒng),且以這種方式來做戰(zhàn)前動員的英國軍隊的指揮官更是少之又少。
歷史上大多數(shù)的指揮官都以這種方式來作戰(zhàn)前動員:“好了,小伙子們,事情就是這樣。去超越顛峰吧?!滨r有人談及“殺人者印記”和對“亞伯拉罕的出生地”國度的人民予以尊重之類的事情。
我的解讀
當我讀完阿爾圖斯·埃亞斯先生給我的E-mail內(nèi)容時,確實有點驚詫。驚詫的原因有三:
一是一名普通的英國軍官在發(fā)表戰(zhàn)地動員令時所講的內(nèi)容,與他們的政府在為發(fā)動這場戰(zhàn)爭作辯解時所宣稱的理由那樣——“我們是去解放的,不是去征服的”——保持了高度一致。由此可見,英國人的“思想政治工作”也是很深入軍心的。
二是國內(nèi)主流傳媒針對美英發(fā)動伊拉克戰(zhàn)爭的“解放動機”予以完全批駁,有些批駁“太離譜”,其根本原因可能有兩個,一個是以先入為主、主觀臆測的思維模式作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二元對立判斷,過于夸大了一些事情的表象;另一個是從根本上缺乏對西方自由、民主、平等的理念作深入研究,僅從意識形態(tài)的角度做簡單的選擇,自然有關判斷和結論就難以令人信服。
三是梯姆·科連斯告誡他的部下要尊重伊拉克的文化和宗教,要對普通民眾的生命予以尊重,避免打上“殺人者印記”,在戰(zhàn)場上得到了一定體現(xiàn),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美軍的一些行為則讓人不齒。比如,美軍在攻占伊拉克烏姆蓋斯爾的過程中,將美國國旗高高飄揚在伊拉克領土的上空,并在巴格達將美國國旗覆蓋著薩達姆的頭像,而英國的軍官梯姆·科連斯在戰(zhàn)爭開始前就已經(jīng)告誡他的部下:“我們不會將我們的旗幟飄揚在他們的國家上空”。結果,美軍的行為引發(fā)了英國下議院議員的異議,因為美英聯(lián)軍是高舉“解放伊拉克人民”的大旗而去的,怎么把自己國家的國旗高高飄揚在他國的上空呢?
又比如,美國的士兵3月31日在伊拉克中部的一個檢查站附近向一輛平民汽車肆意開火,造成了7名伊拉克婦女、兒童死亡,2人受傷的人間慘劇,而2名英國的士兵不愿執(zhí)行上峰的命令去肆意屠殺手無寸鐵的無辜百姓,被押解回國面臨軍事審判和牢獄之災。相比較美國士兵的“草木皆兵”和“草菅人命”的行為,英國兩個士兵的行為更讓人理解和同情,畢竟世間上最寶貴的是人的生命和尊嚴。
再比如,美軍在攻克巴格達后,針對伊拉克民眾的搶掠行為不聞不問,甚至故意放縱,結果導致了伊拉克國家博物館大量珍貴文物遭到哄搶和破壞,造成了難以彌補的損失,令人痛心疾首。
從這些事例中我們可以捕捉出存在于美英不同階層人士之間關于這場戰(zhàn)爭的一些細微差別。但這種區(qū)別和不同無法從根本上逆轉這場戰(zhàn)爭的非合法性,但它卻能引發(fā)世界上一切愛好和平的國家和人民對于如何才能有效維護一個主權國家的獨立、尊嚴和領土完整,如何才能有效維護一個國家人民的自由、平等和尊嚴等問題進行更加深入的思考。從此角度上來講,解讀英國海軍陸戰(zhàn)隊中校梯姆·科連斯的戰(zhàn)地動員令便有了特別的意義。
我無意為發(fā)動這場戰(zhàn)爭的美英等國作任何的辯解和美化,我要表達的是呼喚和平和反對戰(zhàn)爭的強烈心聲。我想,這也是那個年近八旬的美國公民阿爾圖斯·埃亞斯先生給我發(fā)來這封E-mail的初衷之所在。
(作者:華東理工大學公共政策與公共管理研究所副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