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公民財產權的法律保護問題,在中共十六大提出私營企業(yè)主的財產需要保護后曾引發(fā)討論,最近又因房屋拆遷問題變得更為熱烈。在過去的經濟體制下,中國公民幾乎沒有私有財產,也沒有財產權概念。一個社會公民沒有財產,社會就不能進步;如果公民有財產而得不到法律保護,社會就不會穩(wěn)定。保護公民的財產權是一個社會文明和進步的最基本條件。
懂點西方社會歷史的人都知道,西方資產階級革命和現(xiàn)代民主制度的建立幾乎是由財產權而引發(fā)。憲政史上兩個最早憲法性文件——1215年的《大憲章》和1628年的《權利請愿書》,都是英國貴族迫使國王簽訂的,其中許多條文都與保護財產有關。在某種意義上說,正是資產階級保護私有財產的需要,才通過不同的革命方式建立起資產階級政權。
對公民財產權的保護顯得迫切,是公民的房屋因強制拆遷受到侵犯。住房是公民賴以生存安身立命之地,是最重要、最基本的財產權。不久前接連發(fā)生的與拆遷相關的一些事件,足以說明住房這類基本的財產對老百姓的重要,也充分說明加強對公民財產權保護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如果一個社會的公民的住房得不到法律保護,就談不上財產權的保障。
從當前房屋拆遷中反映出來的問題看,對公民房屋財產權加強法律保護需要解決以下問題:
第一,公民的房屋與國家或集體土地所有權的法律關系。我國憲法規(guī)定,土地屬于國家或集體所有,而憲法保護公民的房屋?,F(xiàn)在一些地方政府動輒以收回國家或集體土地所有權為名,把土地收回后強制拆遷公民的房屋。這里就遇到一個法律問題,到底房子是從屬于土地,還是土地從屬于房子?
這個問題從民法理論中不難得出答案。土地與房屋作為不動產是一種特殊的財產權。在國外,由于土地可以私有,所以不少國家是以土地為主設計不動產關系,把房屋作為土地的附著物對待,房屋隨土地而轉移。但是我國的情況完全不同,不能采取房隨地走的制度。因為土地屬國有,如果房屋的主人不能取得土地的絕對使用權(哪怕是一定時期內的),房屋的所有人實際上就沒有所有權。如果土地所有者隨時可以讓房屋所有者失去權利,那還有人敢買房或蓋房子嗎?
公民依法從政府手中取得了土地使用權,它就成為公民的一種財產權,這種財產權具有排他性。根據(jù)中國的國情,私房用地使用權以私房所有權為前提,也就是說地權隨房權存在、變動與消滅。既然房屋所有權人依法取得土地使用權,只要房屋所有權存在,不經房屋財產權人的同意,政府就不能隨意收回其土地使用權。
民法的另一理論也可作解釋。如果我國的房產權定性為他物權中的“用益物權”,那么它也可以對抗所有權人。作為房主對土地具有他物權性質的“使用權”,也是對國家土地所有權的一種限制,國家也不能予取予求。
1988年修憲時規(guī)定,土地使用權可以出租、轉讓,這意味著土地使用權作為公民的一種財產權,得到了憲法的確立和保護。所以,土地的使用權成為財產權后也有排他性,不可非法剝奪。
第二,如何處理“公共利益”與個人財產權的關系?
目前各地侵犯公民房屋的財產權都是打著“公共利益”的名義。什么是“公共利益”?根據(jù)外國法的普遍規(guī)定,主要是指:國防、政府設施、直接的公用事業(yè)如教育、交通、環(huán)保等項目。即使政府出于公共利益的目的而征用土地,也必須充分保障公民的財產權,給公民以充分、合理的補償,并且嚴格依法定程序進行,否則屬于違法行政。
現(xiàn)在許多房屋拆遷,假借“公共利益”之名,行商業(yè)拆遷之實。很多地方把經濟開發(fā)區(qū)建設、投商引資項目、大型商用建設、房地產開發(fā)和商業(yè)性的城市改造,都說成“公共利益”,這是沒有根據(jù)的。帶有經濟目的的拆遷,包括商業(yè)性城市改造,必須用經濟手段來解決。哪怕是政府從事經濟建設項目,也應該使用經濟手段,而不應采用行政手段。因為政府之所以有權征用公民財產,在法理上并不是依據(jù)國家所有權,而是依據(jù)國家主權行為。經濟行為顯然不能解釋為主權行為。所以,對“公共利益”必須作出嚴格的限制,而不應被濫用。濫用就容易造成政府對公民財產權的侵犯。
對什么是“公共利益”,不能簡單地以得到利益的人的多少來判斷,還必須有一種利益的價值判斷。如建休閑廣場、搞綠化美化,被很多人認為是公共利益行為。從形式上來看,建休閑場所和搞綠化會使較多的人得到享受,被搬遷的人可能是少數(shù)。但是,是不是“公共利益”,不能簡單地看得益的人數(shù)多少,還要看事物的性質和價值。一個健康社會,不允許把多數(shù)人的享樂建立在少數(shù)人的痛苦之上。也不允許只要多數(shù)人同意,就可以瓜分一個有錢人的財產。同樣,不能說為了多數(shù)人的休閑,就可以讓少數(shù)人無家可歸。如果一個政府有錢提高居民的生活水準,讓更多的人得到享受,那么就應該讓少數(shù)動遷者的居住條件也得到改善,而不是讓他們作出犧牲。反過來說,如果政府連少數(shù)人的棲身之所都不能解決,還應先去搞那些休閑廣場嗎?
政府要個人財產為“公共利益”作犧牲,不能是無條件的,還必須講價值的平衡、公平和正義。在法治國家,政府征用公民的財產時必須按照行政法上的“比例原則”進行。所謂“比例原則”有三層含義:其一,政府采取的手段確實可以實現(xiàn)政府希望實現(xiàn)的目的;其二,政府采取的手段在各種可選擇的手段中對個人或組織權益侵害最少;其三,對個人或組織的利益損害,不應超過政府所要實現(xiàn)的公共利益。這是一個法治政府征用公民財產的基本原則。我國要依法治國,也應該尊重這樣的原則。
第三,司法救濟缺位是當前公民房屋財產權缺少法律保護最大的問題。
西方有句法律諺語:有權利必有救濟。沒有救濟的權利等于沒有權利,因它隨時可能失去。有不少公民對國務院和地方的一些拆遷法規(guī)的合憲性提出質疑。我們還不敢說它就違憲,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剝奪公民司法救濟權的規(guī)定,顯然已不能適應依法治國的需要,不利于解決社會矛盾和維護社會穩(wěn)定的需要。給公民以司法救濟手段有利于把矛盾解決在基層。與時俱進,廢除或修改有關規(guī)定,應該提上日程了。
通過完善法律加強公民財產權保護,對我國市場經濟和制度文明的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下列原則是應該在修改憲法或有關法律中加以體現(xiàn)的:確立“非經法律規(guī)定不得剝奪、限制公民財產”的原則;政府對公民財產的征用應依法律程序,并事先給予充分合理補償;沒有法院的強制執(zhí)行令,任何人不得對公民財產強制征收;公民對政府征用房屋和拆遷行為,公民應該有知情權,有與政府協(xié)商談判權,有獲得司法救濟權;對任何以經濟和商業(yè)的目的財產征用,都必須按民法自愿、公平、等價、有償?shù)脑瓌t進行。
作者為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