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周來先生曾說,公共權力是腐敗存在的必要條件,“但不能得出下述結(jié)論:所有的公權都將導致腐敗”。筆者以為恰恰應該得出這樣的結(jié)論,公權(或者說權力)是對公共事物管理與支配的社會性力量,具體體現(xiàn)為擁有公共職務的人對社會事務及他人行為財產(chǎn)的控制支配能力。只要存在公共權力,就會有掌權者偏離權力設置目的使用權力(即權力異化)的事情發(fā)生,也會有借權力以謀取掌權者私利的腐敗行為等與之共存。原則上講,有公權就有腐敗,沒有公權就不會有腐敗。公權存在的范圍越廣,產(chǎn)生腐敗的基礎與范圍就越深厚越寬廣。這已經(jīng)由阿克頓爵士的“權力導致腐敗,絕對的權力導致絕對的腐敗”的著名原理所闡明。問題的關鍵在于,盡管公權會帶來腐敗,人們卻不會為了避免和防止腐敗而不要公權。公權是社會生活必不可少的設置,即使它本身是一個禍害,但也是人類為防止社會生活中更大禍害而不得不忍受的一種禍害。沒有公權,人們的生命、財產(chǎn)、自由、平等等最基本的利益,將失去保障,這比腐敗給社會生活帶來的危害更大。腐敗只是影響這些利益的完整性,而沒有公權就會徹底喪失這些利益。因此,明知公權會帶來腐敗,但也必須設置和建立必要的公權,比如立法、行政、司法權力等等。又由于公權具有正負兩個方面的作用,所以設置公權時,必須對公權設置的必要性實施嚴格的論證,即在不需要設置公權或不需要公權干預的領域,可以不設公權或者杜絕公權的進入;在公權帶來的問題比它解決的問題更大、危害更嚴重的地方,也應該使公權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