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鴻輝
尋找是人類求知欲的本能沖動。尋找既是對目標的探求,也是對以往行為的理性反思。細讀王梓坤教授撰寫的《鶯啼夢曉——科研方法與成才之路》一書,就深深沉浸在“尋找”的感覺之中了。
打開《鶯啼夢曉》,撲面而來的是輝煌的詩篇——屈原的《天問》。屈原在苦苦尋找,他一口氣提出了172個問題,涉及天文地理、博物神話,高遠神妙,發(fā)人奇思。后人將這些自然與人文的奧秘一一破譯或正在破譯。王梓坤教授畢竟是數(shù)學家,對自然科學有著通透的理解。因此,在他的筆下無論縱論歷史還是橫看風云,所引證的大都是自然科學史上的典型事例。但是,“以人為本”的理念又驅使王教授不得不對科學史上的成敗得失作令人警醒的思考,諸如:研究過引力問題的科學家很多,為什么恰恰是牛頓做出了驚人的貢獻?19世紀下半葉,人們對不少化學元素的性質已很了解,但對它們之間的關系及整個自然界元素結構的破譯,為什么不是別人,而是俄國的門捷列夫?這一系列疑問,使王梓坤教授的思考進入了一個全新的境界——尋找人才成長的道路與科學研究方法背后的規(guī)律。
《鶯啼夢曉》由上、下兩卷組成。上卷基本上是王梓坤教授在“科學的春天”中發(fā)表的《科學發(fā)現(xiàn)縱橫談》。王梓坤教授廣征博引,從中國古代四大發(fā)明,到萬有引力、相對論、量子論、生物進化論、元素周期表的卓越發(fā)現(xiàn),從自然科學到人文科學,從宏觀到微觀,海闊天空,論古道今,縱橫馳騁。從近百位中外名家成敗得失中,揭示了成才的規(guī)律。
在本書的下卷——《履塵留跡》中,王梓坤教授并沒有切換“尋找”的主題,作為一名大數(shù)學家、大教育家,一名聲譽卓著的中國科學院院士,他追尋的依然是人才成長與科研方法兩大主題。他“尋找”的是對科研方法的追尋,因為這同成才是相輔相成的。人類尋找真理的腳步永遠也不會停止,永遠也沒有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