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每當想起這句話,我就情不自禁想起把畢生精力奉獻給山西省教育事業(yè)的著名教育家、新中國成立后山西省第一任教育廳廳長池莊先生。
池莊先生生于1881年,1957年因病逝世,字子臨,我省平定縣西上莊村人。幼讀私塾,聰慧好學,學識淵博,才華出眾。青年時代就讀于山西大學西齋采礦冶金???,獲進士功名。求學期間,他目睹祖國貧窮落后,屢遭列強蹂躪,民不聊生,深感痛心、恥辱,遂立下鴻鵠之志,要發(fā)憤圖強,矢志救亡,報效民族,報效國家,后積極投身于救亡圖存的大業(yè)中。辛亥革命后,池莊受民主革命思潮的影響,參加了孫中山先生領導的國民黨,被選為山西議會議員。1914年棄政從教,任山西大學庶務主任、事務主任,兼課任教。他還擔任山西工業(yè)專門學校庶務長,同時多方聯(lián)絡教育界人士籌建了私立友仁中學并親自出任校長。1916年10月,任山西地方自治促進會會員。
池莊先生性格剛強,豪爽耿直,做事嚴謹,堅持正義。1937年,抗戰(zhàn)爆發(fā),他憤而辭職,攜眷屬返回家鄉(xiāng),任教村學,向學生宣傳抗日救國思想,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自尊心,激發(fā)他們的愛國情懷。由于淪亡期間老百姓進縣城都要向日軍門崗鞠躬,他因此八年不進縣城,寧愿躬耕謀生,絕不向日軍垂眉折腰,表現(xiàn)了一個中國人的民族氣節(jié)和凜然正氣,深得鄉(xiāng)鄰的敬重和愛戴。在長期的斗爭中,他清醒地認識到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zhàn)爭中的重要作用,贊成并支持中國共產黨提出的一切主張。他與我黨地下工作者和游擊戰(zhàn)士來往密切,在閱讀了根據地發(fā)行的《新華日報》和毛澤東同志的《新民主主義論》等進步書刊后,其世界觀、人生觀發(fā)生了質的轉變。他深切認識到,只有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抗戰(zhàn)才能取得勝利,也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救中國。他常常對他的學生說:要挽救民族危亡,就要跟著共產黨走,決不能寄希望于國民黨政府。他的許多學生受他的影響和教育,紛紛走上了革命道路。
新中國成立后,池莊先生歡欣鼓舞,決心把自己的余生獻給新中國的教育事業(yè),獻給我省的教育事業(yè)。雖年近古稀,但他老當益壯,精神煥發(fā),于1950年出任山西省第一任教育廳廳長。次年,被選為山西省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并出席了山西省第一屆政治協(xié)商會議,當選為政協(xié)常委。解放初期,百廢待興,為適應時代和工作的需要,他努力學習政治理論和黨對教育工作的各項方針政策,寫下了約20萬字的讀書筆記。他憑著自己的滿腔熱忱和高度的責任感,夜以繼日,兢兢業(yè)業(yè)為黨的教育事業(yè)忘我地工作著。在擔任教育廳長期間,他堅持廢除封建買辦的教育體系,宣傳建立人民大眾的、民族的、科學民主的辦學思想,認真貫徹執(zhí)行黨對教育工作的各項方針、政策。他強調加強學校政治思想教育,改進舊的教學模式,提高教師的政治業(yè)務素質,團結新老知識分子,尊師重教,把學生培養(yǎng)成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身體健康的勞動者,極受教育界同仁的推崇,為我省的教育事業(yè)奠定了良好的、扎實的基礎,做出了不朽的貢獻。
池莊先生逝世近半個世紀了,但他的音容笑貌、精神風范以及對我省教育事業(yè)的貢獻,永遠讓我們紀念、緬懷。 (責編 巖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