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周恩來總理與尼赫魯

        2003-01-01 00:00:00周松林張志祥
        文史月刊 2003年2期

        看來時間已經(jīng)比較久遠了,一位病逝于1976年1月8日,一位謝世于1964年5月27日,數(shù)十本臺歷一頁一頁地被翻過了,歲月將過去的一切都變得暗淡,但作為國際政治舞臺上的兩位杰出人物,在人們的記憶中卻還是那么清晰,那么讓人念念不忘。尤其是他們在國際斗爭中所結(jié)下的友誼,為各自的國事所產(chǎn)生的爭端,又是那么波瀾起伏,跌宕動人。當提到中國與鄰邦印度的關(guān)系時,人們常常要提到兩個需要大寫的名字:周恩來,尼赫魯!

        友誼從這個時候開始締結(jié)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從戰(zhàn)爭的廢墟上誕生了,屹立于世界的東方。

        這是驚動世界的大事!

        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為之驚愕,立即加之誣蔑、攻擊和封鎖,企圖加以絞殺,撲滅它的萬丈光焰。

        以蘇聯(lián)為首的社會主義國家感到萬分驚喜,不長時間內(nèi)都紛紛拍來賀電,建立外交關(guān)系,希望這個新生的共和國頂住腥風惡浪,富裕強大。

        就在社會主義各國與新中國建交之時,亞洲另一個大國印度的總理尼赫魯,目光越過巍峨的喜馬拉雅山脈,注視著這個新生的充滿活力的共和國,并在嚴肅地思考著。

        位于南亞次大陸的印度,面積297.47萬平方公里,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18世紀卻淪為英國的殖民地,遭受著殖民主義者的欺負、剝削和壓迫。在圣雄甘地的領(lǐng)導下,印度人民進行了長期的斗爭,終于在1947年8月15日獲得獨立,尼赫魯擔任總理??赡苁怯捎谥袊鐣c印度有著相似的被殖民主義者、帝國主義者統(tǒng)治的經(jīng)歷,因而尼赫魯毅然決然在新中國成立僅半年之后,即1950年4月1日,便與之建立了外交關(guān)系,并很快提出潘尼迦為首任駐華大使。潘尼迦是位戴著金絲邊眼鏡、留著山羊胡的學者,著有《印度簡史》等書,曾擔任過印度駐國民黨政府的大使,對歷史上印中文化關(guān)系和交流極感興趣。南京解放后,潘尼迦留著不走,當時印度有家報刊載有一幅漫畫:全身涂著紅油漆的潘尼迦站在馬路邊,看解放軍打著腰鼓進城。這幅諷刺漫畫,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潘尼迦對中國革命的態(tài)度,因而被周恩來總理所接受。這樣,印度就成了資本主義國家中與新中國建交的第一個國家。這等于從美國等西方國家對中國的封鎖中,撕開了一個口子,此后一些資本主義國家才陸續(xù)承認中國,并與之建交。

        周恩來總理對于印度也是十分重視的,非常注意爭取印度等民族主義國家。1952年4月,在中國駐外使節(jié)會議上,有些同志說印度及東南亞國家雖然獨立了,而實質(zhì)還是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周總理指出這種說法不符合實際,說道:\"這些國家過去雖然是殖民地,而現(xiàn)在政治上已經(jīng)獨立了,有自己的國會和政府,由當?shù)刭Y產(chǎn)階級來統(tǒng)治,怎么還能說它們是殖民地呢?只有由帝國主義直接統(tǒng)治的才是殖民地。東南亞國家(當時包括印度--筆者)在戰(zhàn)爭與和平問題上同帝國主義有矛盾,我們要積極爭取它們,使它們保持和平獨立。\"

        美國武裝干涉于1950年6月爆發(fā)的朝鮮戰(zhàn)爭,登陸仁川,威脅到我國安全。中國政府公開發(fā)表聲明給予警告,周總理還于10月3日凌晨緊急約見印度駐華大使潘尼迦,要求印度傳話給當時與中國尚無外交關(guān)系的美國:\"美軍如越過‘三八線‘,我們不能坐視不顧,我們要管。\"還說:\"我們主張和平解決,使朝鮮問題地方化,也就是不使美軍的侵略行動擴大成為世界性的事件。\"這個話由尼赫魯很快傳給了華盛頓,但杜魯門總統(tǒng)懷疑潘尼迦的公正,認為周恩來的警告是對聯(lián)合國明目張膽的敲詐,美國《時代》周刊也將此斥為\"僅僅是宣傳\"。麥克阿瑟將軍一向狂妄自大,目中無人,不顧中國的警告,于10月7日越過了\"三八線\",導致了中國人民志愿軍的出國作戰(zhàn)。

        中國在同印度發(fā)展友誼的過程中,是遇到過一些曲折的。由于印度是掙脫英國殖民統(tǒng)治而獨立的,英國當年以印度為踏板,插手中國西藏事務(wù),派軍隊侵略西藏,并以\"麥克馬洪線\"劃走了西藏大片領(lǐng)土,給印度一些人士在印度和西藏關(guān)系問題上造成不少混亂和錯誤的概念。印度趕走了英國人,實現(xiàn)了獨立,但它又繼承了英國的一些\"遺產(chǎn)\",把英國從西藏劃出的那些領(lǐng)土也繼承了下來,連英國駐藏商務(wù)代辦處的代表英國人黎吉生,也于1947年變成了印度駐藏商務(wù)代辦處的代表。因有這樣的歷史背景,故印度對解放軍進軍西藏持反對和阻攔態(tài)度。

        早在1949年6月,黎吉生看到解放軍該年4月占領(lǐng)南京,5月攻克上海,極怕共產(chǎn)黨滲入西藏,一天晚上就趁天黑溜入布達拉宮前噶廈(西藏地方行政最高機構(gòu))辦公樓,對其主持外交的負責人說:\"拉薩漢人中有共產(chǎn)黨和傾向共產(chǎn)黨的人,留他們在此,將來會充當內(nèi)應(yīng),把解放軍引進來。\"并建議將有共產(chǎn)黨嫌疑的人驅(qū)逐出西藏。此事呈報給噶倫(西藏地方政府最高官員)后,立即照此作出將漢人驅(qū)逐出境的決定。于是,從7月11日起,連國民黨駐拉薩有關(guān)機構(gòu)的人員都被迫撤出了西藏。這一驅(qū)逐漢人事件發(fā)生后,新華社于1949年9月2日發(fā)表了《決不容許外國侵略者并吞中國的領(lǐng)土--西藏》的社論,指出這是英美帝國主義及其追隨者策劃、發(fā)動的事件,企圖使西藏人民得不到解放,繼而變?yōu)榈蹏髁x殖民地的奴隸。社論莊嚴宣告:\"中國人民解放軍必須解放包括西藏、新疆、海南島、臺灣在內(nèi)的中國全部領(lǐng)土,不容有一寸土地留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統(tǒng)治以外。\"1949年12月中旬,毛澤東在赴蘇聯(lián)的豪華專門列車上,給中央負責人和當時負責四川、云南、貴州、西康、西藏等省區(qū)的第二野戰(zhàn)軍負責人劉伯承、鄧小平及指揮駐西康省會雅安的賀龍等同志寫信,指出:\"進軍西藏宜早不宜遲,越早越有利,否則,夜長夢多。\"抵達莫斯科后,又于1950年1月2日發(fā)電報指示:\"向西藏進軍及經(jīng)營西藏的任務(wù)應(yīng)確定由西南局擔負。\"據(jù)此,劉伯承、鄧小平把任務(wù)交給了二野第十八軍軍長張國華。1950年10月,解放昌都戰(zhàn)役打響,只18天時間就拿下昌都城,殲敵5700人,俘虜了福特等4名英國報務(wù)員。

        就在人民解放軍進軍西藏過程中,印度政府采取了反對的立場。中國政府為維護自己領(lǐng)土的完整和主權(quán),嚴正申明\"西藏問題是中國內(nèi)政,任何外國的干涉都是不允許的\"。又為同印度保持友好關(guān)系,表示\"中印在西藏的外交、商業(yè)和文化關(guān)系方面可以循著正常的外交途徑適當?shù)幕ダ慕鉀Q\"。周恩來于1952年6月14日向潘尼迦大使指出:\"中國同印度在中國西藏地方關(guān)系的現(xiàn)存情況,是英國過去侵略中國過程中遺留下來的痕跡。對于這一切,新的印度政府是沒有責任的。英國政府與舊中國基于不平等條約而產(chǎn)生的特權(quán),現(xiàn)在已不復(fù)存在了。因此,新中國與新的印度政府在中國西藏地方的關(guān)系,要通過協(xié)商重新建立起來。\"1953年12月31日,周恩來在西花廳接見中印談判全體成員時,說:\"新中國成立后就確立了處理中印關(guān)系的原則,即就是互相尊重領(lǐng)土主權(quán)、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nèi)政、平等互惠和和平共處的原則。\"這就是后來著名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指導中印談判順利進行。在周恩來的具體指導下,經(jīng)四個月的努力,中國和印度終于達成協(xié)議,于1954年4月29日簽署了《中印關(guān)于中國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間通商和交通協(xié)定》并換文,為中印發(fā)展友誼拓展了道路。

        印度大使潘尼迦在駐華期間,對周恩來的人品、才智、風度印象極深。他后來這樣寫道:\"我首先注意到的是他那雙手。它們不僅得到精心保養(yǎng),而且就像中國人描繪的那樣,每個手指如同細嫩的蔥芽。他用它們打著手勢,產(chǎn)生出巨大的效果。\"他進而評價道:毫無疑問,\"他是一個堅定的令人信服的共產(chǎn)黨員,一名訓練有素的理論家,但是他的雙腳同樣牢固地扎根于祖國的土壤之中\(zhòng)"。從這位大使的描述中,既可看出他與周總理之間的情感和友誼,也可看出中印關(guān)系的親密程度。

        由上可見,因為中國和印度都有著被外國侵略和壓迫的歷史,所以這兩個亞洲大國從成立或獨立時候起,就相互懷有同情、好感并相互支持。在發(fā)展相互關(guān)系過程中,盡管因歷史原因而產(chǎn)生過歧見和曲折,但由于兩國總理、特別是周恩來總理的遠見卓識、博大胸懷、誠摯態(tài)度、個人魅力和高超技巧,因而使不少阻力得到化解,友誼得以發(fā)展。果然不久,兩國首都都出現(xiàn)了傾城而出歡迎對方總理的感人場面。

        兩國首都沸騰的日子

        生活于20世紀50年代的成年人如果今天還健在,都不可能忘記印度新德里1954年6月、中國北京1954年10月這兩個讓人激動、讓兩國首都沸騰的日子。這是中印兩國的節(jié)日,是中印兩國友誼達到新高度的標志性事件,因為這是周恩來訪印、尼赫魯訪華的日子??!

        周恩來的這次首次訪印,是在出席日內(nèi)瓦國際會議休會期間進行的。

        日內(nèi)瓦國際會議,是為解決朝鮮半島和印度支那和平問題,而于1954年4月至7月在日內(nèi)瓦聯(lián)合國大廈舉行的。出席會議的有中國、蘇聯(lián)、英國、法國、美國、朝鮮、韓國、澳大利亞、比利時、加拿大、哥倫比亞、阿比西尼亞、希臘、盧森堡、荷蘭、新西蘭、菲律賓、泰國、土耳其等國的代表。會議于4月26日開幕,周恩來于4月28日在大會上發(fā)言,全力支持朝鮮關(guān)于國家統(tǒng)一和舉行全朝鮮自由選舉的三項建議;亞洲國家應(yīng)該進行協(xié)商,共同維護亞洲的和平與安全,以制止美國的侵略行動;停止擴軍,禁止使用原子彈、氫武器和其它大規(guī)模毀滅性武器;對印度、印度尼西亞、緬甸、高棉、寮國等未能出席會議表示遺憾。第二天,歐洲幾乎所有重要報紙頭版都發(fā)表了周恩來的發(fā)言。5月8日,周恩來再次發(fā)言,支持越南民主共和國總理、代理外長范文同提出邀請柬埔寨和寮國抗戰(zhàn)政府派代表出席會議的建議。

        關(guān)于這次會議,英國迪克·威爾遜的《周恩來傳》中有較充分的描寫。書中寫道:\"周恩來是參加日內(nèi)瓦會議的三位共產(chǎn)黨領(lǐng)導人之一,同來的還有莫洛托夫外長與越南總理范文同。......他頭戴黑色寬邊禮帽,身著長裾外衣......他對西方的態(tài)度比莫洛托夫還要冷淡。他指控美國人想用越南作為反對中國的軍事基地。\"

        書中繼續(xù)寫道:\"在日內(nèi)瓦的幾乎所有其他人都不僅把周恩來當作一名老練的外交家,而且視為一名政治上的‘穩(wěn)健派‘......歐洲人將周恩來看成是一個作交易時拼命討價還價的人,但卻可以成為一名創(chuàng)建世界和平新時代的合作者。......在會議的最后階段,周恩來關(guān)心的是設(shè)法讓美國人承擔一項任務(wù),即不使用越南的軍事基地?;蛟S,他至少答應(yīng)了胡志明的要求--在日內(nèi)瓦協(xié)議簽署后,無論如何要保證非共產(chǎn)黨的南越敞開大門,以使共產(chǎn)黨能滲透進去。......周恩來在日內(nèi)瓦的幾周活動,使他能夠?qū)⒅袊鴱淖陨砀械焦铝顟B(tài)里擺脫出來。......1954年4月,周恩來取得了他在外交上最偉大的勝利。\"

        在日內(nèi)瓦會議休會間隙,周恩來訪問了印度?;蛘哂捎趯χ袊男湃魏陀颜x,或者由于周恩來在日內(nèi)瓦會議上的杰出表現(xiàn),或者由于周恩來對印度的重視和個人的迷人風采,印度政府對周恩來的到訪,給予了高度重視和最隆重的接待,單組織夾道歡迎的群眾就高達數(shù)十萬人。

        關(guān)于這次訪問的內(nèi)容,迪克·威爾遜在其《周恩來傳》中,也粗略地作了這樣的介紹:

        \"多么富饒的國家??!\"周恩來抵達印度時羨慕地說,流露出一種北方人對熱帶景致的正常反應(yīng)。\"你們擁有充足的財富。\"但是他要做很多解釋工作。盡管印度以巨大的同情心支持新中國政府的許多國際要求,但是尼赫魯卻對中國1950年對西藏的軍事占領(lǐng)感到震驚。他從西藏人那里得知,周恩來可能是一名非常強硬的領(lǐng)主。印度理解中國對西藏的宗主權(quán)要求,但不明白為什么要使用武力來保證這些要求。周恩來現(xiàn)在再次對尼赫魯保證,中國不會在西藏以外擴張自己的霸權(quán)。他要求印度與其他的亞洲英聯(lián)邦國家聯(lián)合抵制即將出現(xiàn)的反共條約組織--\"東南亞條約組織\"。這個組織是由美國組織發(fā)起的。而尼赫魯卻要求周恩來對越南共產(chǎn)黨加以遏制,阻止其對老撾與柬埔寨施加壓力。他們明確同意,對雙方共同的邊界及有關(guān)難以理解的事物不作詳細討論。但是,他們會談的最著名成果是關(guān)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宣言。幾十年來,五項原則成為所有那些既不同美國結(jié)盟也不與蘇聯(lián)結(jié)盟的國家的宣言。由于周恩來與尼赫魯制訂了這一文件,其他亞洲右翼政府便很難繼續(xù)將中國當成一種威脅和敵人。

        事實上,周恩來對印度的這次訪問內(nèi)容還要豐富得多。他不顧鞍馬勞頓,撥冗專程訪問印度和緬甸,是要介紹日內(nèi)瓦會議的進程和聽取印、緬的意見。在印度總理尼赫魯和新德里市民舉行的歡迎大會上,周恩來提出:\"對于爭取停止印度支那戰(zhàn)爭,印度一直表現(xiàn)著關(guān)懷,并不倦地支持日內(nèi)瓦會議關(guān)于恢復(fù)印度支那和平的努力。很顯然,印度的這種立場對于維護亞洲和平有著重大的意義。\"\"我相信,作為亞洲主要國家的中國和印度,在為和平事業(yè)上加強團結(jié),必將使日內(nèi)瓦會議有更多成功的希望。\"這種尊重印度的講話,使尼赫魯和印度人民感到莫大的高興和鼓舞。周總理在訪問中,與印度舉行了會談,提出把中印兩國在北京達成的《中印關(guān)于中國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間通商和交通協(xié)定》提出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正式作為指導和處理兩國及其他國家關(guān)系的原則,印度表示同意。在對外表態(tài)上,周恩來為表示對印度的尊重,則把這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是兩國共同提倡的。他還和尼赫魯共同制定了宣言,在全世界產(chǎn)生了深遠而廣泛的影響,成了眾多國家呼喚友誼、呼喚和平的偉大旗幟。

        會談中,兩國歷史上遺留的分歧和爭端的問題也有流露,但兩國總理仍能彼此寬容和諒解,\"求大同,存小異\",達成了共識。印度還曾邀請周恩來到克什米爾參觀游覽,由于該地區(qū)印度與巴基斯坦存在著爭議,前去游覽必然會給巴基斯坦造成誤會,故周恩來在尼赫魯敦促成行時,勸說道:我們商定了五項原則,希望將來有更多的國家遵循它,信賴它。為此,我想請你以此為契機,主動向巴基斯坦伸出手,請他們就克什米爾問題和其它爭議坐下來商談,好嗎?為了不在這之前給你們的會談造成不利氣氛,克什米爾這次就不去了。尼赫魯聽了這席話,不好勉強,只好同意了。

        在印度期間,印方招待周總理看電影,為他提供了100多部影片名單,請他挑選。他唯獨挑選了《詹西女皇》這部影片,以表達對這位1857年印度民族起義中的女英雄的敬意。

        周總理訪印不久,印度總理尼赫魯偕女兒英迪拉·甘地于同年,即1954年10月應(yīng)邀訪問中國。這是一次長達12天的正式訪問,周恩來親自主持安排訪問事宜,在中南海懷仁堂專門召開了參與接待工作的各方面人士的干部會議,講話近兩個小時。他詳細地談了尼赫魯這次訪華的意義、我們接待的方針和應(yīng)注意的事項,總的精神是要熱情友好,同時要實事求是。來訪前,周總理親自點名要喬冠華和陳家康兩人為他起草在歡迎宴會上的講話稿,高度評價尼赫魯,稱他為印度杰出的政治家。因尼赫魯曾于1938年8月作為國大黨領(lǐng)袖到我國重慶訪問過10天,那次周恩來因回延安開會未能與之見面,但在講話中仍稱尼赫魯是中國人民的老朋友。尼赫魯?shù)竭_北京時,周總理決定破例舉行從機場到賓館的群眾夾道歡迎,當時有同志擔心規(guī)格過高,認為這種規(guī)格應(yīng)留給當時\"兄弟國家\"的元首。周總理指出,對像印度這樣的近鄰國家表示尊重并不過分,\"兄弟\"間的禮節(jié)有時倒不必繁多。當時夾道歡迎的群眾高達50萬人,印度報紙稱作100萬人。這個行動開創(chuàng)了我國歡迎外國領(lǐng)導人來訪的先例,對尼赫魯表示了極大的尊重。訪問期間,毛澤東主席與尼赫魯談話四次,周總理與之會談多次,凡尼赫魯要求會見的人士都進行了安排。宋慶齡副委員長單獨會見尼赫魯時沒有安排譯員和記錄員,宋副委員長事后還親手用英文寫了個談話紀要送給周總理。在尼赫魯離開北京前夕,毛澤東親自將他送到車門,以一雙大手緊握住尼赫魯?shù)氖?,嘴里念出屈原《楚辭·少司命》中感人的詩句:\"悲莫悲兮生別離,樂莫樂兮新相知。\"毛澤東給其如此高的禮遇,贈送如此感人肺腑的詩句,是對尼赫魯在新中國成立初期頭幾年里,把與中國的友好作為印度外交政策的中心的肯定和贊揚。

        這次訪問中國,尼赫魯極受感動,其女兒英迪拉·甘地也印象極深。她在自己口述的《甘地夫人自述》一書中說:\"我們訪問了中國。我會見了周恩來和毛澤東。毛澤東沒有來過印度。我后來聽說,他曾等待我們向他發(fā)出邀請。要是我們邀請了他訪問印度,許多事情也許完全不一樣了。如果我們當時知道他有這一想法,他就會是這個國家最受歡迎和尊敬的客人。\"\"我喜歡周恩來。他見多識廣。在我們到中國后所見的人當中,他是唯一出過國的。他對外交事物尤為老練和成熟。他觀察事物比別人略勝一籌。\"

        應(yīng)該說,周總理首次訪印和尼赫魯首次訪問新中國,受歡迎的程度是空前的,其成果也是受人注目和巨大的。他們的這兩次互訪不僅激動了兩國的首都群眾,而且在中印友誼史冊上留下了深深的印痕。

        在著名的萬隆會議上

        1955年4月18日至4月24日,召開于千島之國印度尼西亞避暑勝地萬隆的第一次亞非會議,是一次著名的會議。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由從殖民主義壓迫下取得獨立的亞非國家發(fā)起,在沒有殖民主義國家參加下召開的第一次會議,是亞非國家認真討論亞非切身利益有關(guān)問題的大規(guī)模的國際會議。周恩來與尼赫魯同時出席了這次會議。

        因會議召開的地址在萬隆,而被人們習慣地稱作萬隆會議的這次亞非會議,是由印度、印度尼西亞、緬甸、巴基斯坦和錫蘭(今斯里蘭卡)五國發(fā)起的,應(yīng)邀出席的還有中國、柬埔寨、阿富汗、埃及、埃塞俄比亞、黃金海岸(今加納)、伊朗、伊拉克、日本、約旦、老撾、黎巴嫩、利比里亞、利比亞、尼泊爾、菲律賓、沙特阿拉伯、蘇丹、敘利亞、泰國、土耳其、越南、也門共29國政府首腦。為了使中國出席這次會議,在尼赫魯?shù)年P(guān)照下,中國包租了一架叫作\"克什米爾公主\"號的印度班機,以供代表團飛往萬隆。為將這次會議開好,尼赫魯總理、緬甸總理吳努和埃及的納賽爾,邀請周恩來總理于會前在緬甸首都仰光召開了一次小型的最高級會議。因這次小型會議,周恩來乘印度空軍空中霸王號飛機繞道仰光而躲過了一場空難--由于蔣介石特務(wù)在香港趁\"克什米爾公主\"號飛機加油之機,給飛機安放了定時炸彈,使這架從香港啟德機場起飛的飛機于4月11日下午6時30分在北婆羅洲撈越古晉100海里上空突然爆炸,除飛機領(lǐng)航員、工程師、副駕駛員三人遇救外,乘坐該機的代表團成員和新聞記者全部遇難。

        4月16日,周恩來在舉行了印、緬、中、埃四國政府首腦會議之后,不顧個人安危于凌晨1時10分飛離仰光,于下午5時30分抵達雅加達,17日乘飛機到達萬隆,住進達門沙里路10號當?shù)厝A僑一棟別墅里。

        4月18日亞非會議開幕,第二天上午周恩來在會議上分發(fā)了他的書面演說即\"主要發(fā)言\"。他在發(fā)言中表示不能接受巴基斯坦和菲律賓的聲明,即\"東南亞條約組織\"是一個防御性條約的觀點。他明確地說,中國沒有擴張主義的意圖,強調(diào)亞洲國家要團結(jié)起來,共同反對西方的殖民主義與種族歧視。他提醒大家,\"亞洲人民永遠不會忘記第一顆原子彈是在亞洲的土地上爆炸的\"。他表示中國對社會主義抱有信心,對與會各國作出了友好的姿態(tài)。

        盡管周恩來對亞非國家的團結(jié)作出了最大的努力,但會場上的觀點仍然分歧很大,甚至出現(xiàn)了咒罵中國是蘇聯(lián)的傀儡、比資本帝國主義更壞的聲音。周恩來壓住火氣,細心聽取了各國領(lǐng)導人的首次發(fā)言后,他手持會議期間親自起草的講演提綱,于當天下午走上講壇,作即席講演。許多記者都以為在這次講演中,周恩來是會以罵對罵、以牙還牙的,因而都蜂擁而至,都大睜著眼睛緊緊地盯著他。沒想到周恩來以優(yōu)雅的手勢,向會場揮了幾下,按住了喧嚷,然后和藹地說:\"中國代表團是來求團結(jié)而不是來吵架的。我們共產(chǎn)黨人從不諱言我們相信共產(chǎn)主義和認為社會主義是好。但是,在這個會議上用不著宣傳個人的思想意識和各國的政治制度,雖然這種不同在我們中間顯然是存在的。\"\"我們的會議應(yīng)該求同存異。同時,會議應(yīng)該將這些共同愿望和要求肯定下來。這是我們中間的主要問題。我們并不要求各人放棄自己的見解,因為這是實際存在的反映,但是不應(yīng)該使它妨礙我們在主要問題上達成共同的協(xié)議......\"

        周恩來的講演極大地感染了29個代表團成員的心,扭轉(zhuǎn)了一些人的看法,并逐步控制了會議的局面。

        與會代表在被周恩來緊緊吸引住的同時,還注意到周恩來與印度總理尼赫魯之間的微妙關(guān)系。用《周恩來傳》作者迪克·威爾遜的話說:

        \"他們倆人都是來自上層社會的達官貴人,受過良好的教育,但又都轉(zhuǎn)變?yōu)槌钟屑みM政治觀點的人;他們都是黨內(nèi)聲名顯赫、深諳世故的人,并都是國際主義者,而他們的黨是由像甘地和毛澤東這樣較為樸實與僵化的人物領(lǐng)導的。尼赫魯已經(jīng)給予周恩來以巨大的幫助,這些幫助已遠遠超出了外交著述中所談到的。他感到超人一等,并不令人感到詫異。他本人和世界的各種聯(lián)系比起周恩來要廣泛深入得多。他比中國總理還年長9歲,正像一位友人說的,‘很自然,他感到自己像是周恩來的老大哥‘。萬隆會議是尼赫魯建議的,因此,在會議上他自然感到要保護周恩來。一些觀察家把他看作是一位陪伴在周恩來身邊的保護人。其他人則斷定尼赫魯有意地呆在幕后,以便讓周恩來出頭露面,使其他亞洲人接受必須與中國共處的現(xiàn)實。他把周恩來的成就看作是自己個人的巨大勝利。\"

        《周恩來傳》作者的上述描述,確有言過其實之嫌,但從一個側(cè)面反映了周恩來與尼赫魯當時關(guān)系的密切和他們對會議的貢獻。

        在這次會議上,周恩來還對中立國做了許多工作。在會議即將結(jié)束時,周恩來對自己的代表團的一些同志說,中國準備就遠東的緩和,特別是臺灣問題與美國進行談判。這樣,他使幾個中立國卷進了這一問題中,促使它們對美國施加壓力作出讓步。

        周恩來把亞非會議當作爭取朋友的最好場所,廣泛施展了他那杰出的外交才能。他同納賽爾進行了會談,幾個月后埃及便承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他向泰國王子保證,中國對泰國沒有顛覆計劃,這在曼谷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他與日本代表高崎達之助會面,為日后與日本的非正式交流奠定了基礎(chǔ)。他與柬埔寨諾羅敦·西哈努克親王進行了會談,倆人從而建立了長期的友誼。他第一次訪問了印度尼西亞,推動印尼總理于下個月即1955年5月對中國的訪問。接著,便出現(xiàn)了柬埔寨、老撾、尼泊爾、緬甸、巴基斯坦等國領(lǐng)導人對中國的一系列訪問。他于5月份宣布中國愿意盡可能地使用和平手段解放臺灣,促成美國與中國于同年8月在日內(nèi)瓦開始了第一次大使級會談。

        周恩來在萬隆會議上爭取到了眾多的朋友,但并非所有的人都對他心存感激。如錫蘭代表團的一些人仍感到周恩來不值得信任。還有一些人私下說:\"周是一名共產(chǎn)黨員,要小心,由于他過于吸引人,因此,他顯得更加危險。\"參加過萬隆會議的一位親西方的代表從另一個角度表述了他對周恩來的感受:\"我像以往一樣強烈反對共產(chǎn)主義,但是我相信這個人。\"

        不論與會代表怎樣議論,周恩來是萬隆會議的明星,周恩來震撼了與會代表的心,則是大家一致的感受和評價。

        經(jīng)過萬隆會議,尼赫魯也達到了他人生的光輝頂點。他和周恩來一道倡導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人們所稱贊,他也成了未經(jīng)選舉的不結(jié)盟運動的領(lǐng)袖,在國際事務(wù)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但可悲的是,尼赫魯隨著自己聲譽的提高,漸漸地狂妄起來,對中國的態(tài)度開始發(fā)生了變化。

        尼赫魯態(tài)度的右轉(zhuǎn)

        作為一名資產(chǎn)階級政治家,尼赫魯也同樣有著他的局限性。在與新中國的交往中,他往往會有利己主義的表現(xiàn)。在英國紳士風度的影響下,他同樣自視甚高,覺得別人不如自己,于是往往要過高地估計自己,估計印度的實力。這種利己主義和自視甚高的毛病表現(xiàn)在對華關(guān)系上,就是企圖繼承英國殖民者侵略西藏所留下的那份\"遺產(chǎn)\"和觀念,為了獲得此\"遺產(chǎn)\"甚至不惜聽從印度軍方的意見,訴諸武力,燃起戰(zhàn)火。

        眾所周知,一向居心叵測的英國殖民主義者在占領(lǐng)印度之后,就企圖染指中國西藏地區(qū),妄想侵奪中國對西藏的主權(quán),甚至唆使西藏少數(shù)上層分子策謀分裂祖國。早在1840年鴉片戰(zhàn)爭致使清朝政府愈加衰弱之后,利用堅船利炮打開中國東部大門的英國殖民主義者,又在西藏周邊開始制造事端,到19世紀70年代就把尼泊爾、不丹和錫金置于自己的掌握之中,對我國西藏形成了包圍之勢。從這個時候開始,便開始了對西藏的侵略行動:

        1875年,英國在強迫清朝政府簽訂的《煙臺條約》中,寫了一條\"另議??頫",規(guī)定英國有派人員由中國內(nèi)地入藏去印度和由印度入藏進行\(zhòng)"探訪路程\"的權(quán)利。

        1888年,英國入侵藏印邊界隆吐山,從而爆發(fā)了西藏人民第一次抗英戰(zhàn)爭,取得勝利的英軍殺死了無數(shù)藏民。

        1890年,《中英藏印條約》在加爾各答簽訂,規(guī)定英國保護錫金,中國還失去了從隆吐山到崗巴宗南部的大片牧場和險要地帶。

        同年,《中英會議藏印續(xù)約》簽訂,規(guī)定中國開放亞東為商埠,英國在亞東取得了治外法權(quán)。

        20世紀初,英印殖民政府首先否認中國對西藏的主權(quán)管轄,胡說中國對西藏只擁有宗主權(quán),妄圖由英印政府和西藏地方當局\"直接交涉\",以突出西藏地方政府的締約能力,并給達賴喇嘛以\"事實的以及合法的國主\"地位。

        1902年6月,英國人懷特率200名英兵深入西藏南部康巴宗之甲崗地方,以偵察西藏邊防的實力。

        1904年3月,英國人榮赫鵬率英兵向西藏江孜推進,3000多名藏軍在江孜以南的曲米新古進行阻截,西藏第二次抗英戰(zhàn)爭即江孜保衛(wèi)戰(zhàn)于是爆發(fā)。戰(zhàn)爭的結(jié)果是英勝藏敗,藏軍被殺,江孜淪陷。但不屈的西藏軍民再次組織力量打退了英軍,但英軍在骨魯這個地方用炮火打退了藏軍,江孜再次淪陷。接著,英軍于7月底渡過雅魯藏布江,迫使十三世達賴逃往內(nèi)地。英軍于8月3日攻入拉薩,逼迫西藏官員和三大寺代表簽訂了《拉薩條約》。

        1906年,英國逼清政府簽訂了《中英續(xù)訂藏印條約》,把\"英國國家應(yīng)允不占并藏境及不干涉西藏一切政治,中國國家亦應(yīng)允不準其他外國干涉藏境及其一切政治\"寫入條款。

        1911年辛亥革命后,英國利用袁世凱熱心稱帝、無暇御外之機,乘機勾結(jié)西藏上層分裂勢力,策劃把西藏、青海、西康分裂出去的\"獨立\"活動。

        1913年,英國策劃并在印度西姆拉召開了西姆拉會議,劃出了一條非法的\"麥克馬洪線\"。

        1929年,十三世達賴遣人赴南京,以加強同中央政府的聯(lián)系,英國利用尼泊爾商人為納稅問題與西藏當局鬧起糾紛,并唆使尼泊爾派兵侵藏,因達賴堅決抵制,尼泊爾軍隊只好退出西藏。

        1933年,十三世達賴去世,英國為阻止中央國民政府代表黃慕松入藏吊唁,遂支持親英的隆廈謀劃政變。此事謀劃敗露,噶倫們將隆廈剜目監(jiān)禁,粉碎了英國的陰謀。

        同年底,英國在拉薩設(shè)立了\"英國代表處\",還附設(shè)了電臺和醫(yī)院,仍企圖干涉西藏事務(wù)。

        1940年,英國控制下的大札活佛攝政。這位活佛在英國唆使下,派兵把在色拉寺靜修的熱振活佛拘回拉薩,并炮轟色拉寺,致使雙方戰(zhàn)死300余人。戰(zhàn)斗中,英國報務(wù)員用電臺為藏軍進行通訊服務(wù)。在此期間,蔣介石重慶政府因英國關(guān)閉了滇緬公路而擬開設(shè)由四川經(jīng)西藏到印度的國際通道,以為抗日戰(zhàn)爭服務(wù),也由于英國從中破壞而作罷。

        1941年9月,英國唆使西藏地方政府堅決不允許進藏測繪通藏公路的中國測量隊入境,并極力阻撓和破壞重慶政府與西藏的一切聯(lián)系。

        1942年7月7日,英人煽動西藏噶廈設(shè)立的西藏對中國及其他國家辦理外交事務(wù)的機構(gòu)\"外交局\"于此日成立,并通知重慶政府蒙藏委員會駐藏辦事處,今后漢藏間事務(wù)請徑向\"外交局\"洽辦,這等于宣布中央與西藏的關(guān)系變成\"外交\"關(guān)系了。重慶政府就此向噶廈提出警告,若不對此作出改變,中央就要出兵解決。

        1942年冬,中英談判廢除不平等條約,而英國堅持不放棄在西藏的特權(quán)。

        1943年,英國駐藏最高官員是一名英軍少校,該少校以\"太上皇\"自居,不僅指揮西藏各要地的英印駐軍,而且在西藏設(shè)立了電臺、醫(yī)院和學校,將特務(wù)情報網(wǎng)分布到了西藏各地。

        同年5月12日,蔣介石召見西藏駐重慶代表,嚴厲提出:駐藏辦事處向藏洽辦事情必須與噶廈徑洽,不經(jīng)\"外交局\";協(xié)助修筑中印公路;協(xié)助辦理驛運等五項條件。與此同時,重慶政府還在青海、西康等地作軍事調(diào)動,以作警示。在中央政府的壓力下,西藏地方政府只好讓步,所謂的\"外交局\"只作為地方的外事機構(gòu)而存在。

        1947年8月15日印度獲得獨立后,英國當局仍不放棄對西藏的野心,繼續(xù)挑撥西藏與中央的關(guān)系,授意西藏地方政府于該年10月,派\"商務(wù)考察團\"赴美、英等國,采購\"獨立\"時的新式武器,\"擬收復(fù)康定(打箭爐)以西各地,成立大西藏國\"。

        同年冬,西藏\"商務(wù)考察團\"進入印度,印度駐孟加拉總督接待該團時卻排除了中國駐加爾各答總領(lǐng)事。當時中國駐印大使羅家倫會見印度總理尼赫魯時提出,請印方不要承認西藏地方自行發(fā)放的護照,禁止英國軍火武器運進西藏。尼赫魯表示,西藏是中國的自治領(lǐng)土,藏人入印無需護照,\"考察團\"是否已購買到軍火武器尚不清楚,需要調(diào)查。

        1949年7月,在中國大部分地區(qū)已經(jīng)解放的情況下,英國殖民分子理查遜還密示西藏噶廈,調(diào)集大批藏軍在拉薩上演了一出\"驅(qū)漢\"丑劇,將40余名漢族工作人員分三批經(jīng)錫金逐出西藏。英國新聞媒體于7月27日還散布謠言,胡說\"英國從未承認中國所說的西藏是中國的一部分,并受中國統(tǒng)轄的說法\"。英國還有人揚言:\"如局勢演變竟至影響1914年中英所訂《西姆拉條約》中承認之西藏自治權(quán)時,英國可能出面干涉。\"

        從上述史實中,我們看到英國殖民者為把西藏割裂出去,曾使用了多少卑劣無恥的手段??!印度從英國殖民統(tǒng)治下獨立出來,怎能不帶有其母體的胎記呢?

        新中國成立后,印度總理尼赫魯確實曾經(jīng)認為中國的崛起打破了\"舊的力量均勢與平衡\",是\"歷史上的一個重大事件\",認為\"與世界上所有國家相比,世界的命運將更多地取決于美國、英國、蘇聯(lián)和中國\"。1952年5月22日,他在印度國會人民院公開說:\"中國是我最崇拜的國家。\"自訪問中國之后,\"偉大的中國\"這句話經(jīng)常吊在他的嘴上。

        這位從青年時代起就投身于印度獨立事業(yè)的堅強斗士,先后五次入獄而不改變初衷,和圣雄甘地一起把印度各黨派、階層和各種宗教信仰的民族團結(jié)起來,趕走了英國殖民者??墒怯趁裾呷局钢袊鞑氐难哉?、觀念和行動,卻如病毒一樣并未隨殖民者的撤退而離去,它仍深深地侵害著印度高層一些人士的頭腦與思想。總是穿著布料衣褲、白大褂,頭戴小白帽的尼赫魯,也未能完全例外,他也想把英國殖民者分割中國西藏領(lǐng)土的夢想變成現(xiàn)實。

        1956年11月至12月,第二次訪印的周恩來在火車上,告訴尼赫魯中國和緬甸將談判兩國的邊界問題,表明了中國政府對歷史遺留下來的邊界問題的態(tài)度。并說,中印東段的所謂\"麥克馬洪線\"所劃的邊界線是非法的,從來沒有被中國政府所承認。盡管如此,中國軍政人員將嚴格不越過此線,以保證邊境的安寧,照顧到中印的友好,希望以后能找到適當?shù)霓k法來解決東段邊界的問題。對于周恩來這番熱情真誠的談話,尼赫魯總理沒有作出響應(yīng),相反采取了對中印邊界不容討論的態(tài)度。當時,達賴和班禪來印度參加釋迦牟尼涅槃2500周年紀念活動,一些逃亡在印的分裂分子企圖不讓達賴回到西藏,無理對其加以滯留。據(jù)隨達賴出訪的一位人士說,尼赫魯曾單獨會見過達賴,說了不少挑撥和拉攏達賴的話。據(jù)這位人士所記的達賴傳達他同尼赫魯會見情況時的話說,尼赫魯對達賴說,西藏同中國政府簽訂和平解放西藏的協(xié)議后,應(yīng)該承認西藏屬于中國,但如果中國方面的措施超出了協(xié)議范圍而使西藏方面有困難時,印度政府可以給予幫助等等。12月底,周恩來訪印期間,同尼赫魯進行了較長時間談話,尼赫魯才表示要注意防止發(fā)生亂子,若亂子發(fā)生,他要采取措施加以禁止。周總理又做達賴的工作,達賴這才于翌年返回西藏。

        1959年3月10日,達賴集團在西藏拉薩發(fā)動了叛亂,3月31日逃入印度。對于這樣一位叛亂頭子,尼赫魯卻于同年4月24日親赴印度北部山區(qū)穆索里,同達賴會見,發(fā)表干涉中國的聲明和講話多次。周恩來根據(jù)毛澤東主席認為尼赫魯是中間派,不同于右派的這一精神,盡力做爭取尼赫魯?shù)墓ぷ?。在審定將于同?月15日見報的觀察家評論《不能允許中印友好關(guān)系受到損害》一文時,周恩來注意并要求文章只講帝國主義和印度非官方攻擊中國平叛的論調(diào),更不點尼赫魯?shù)拿?,還對其演說中說的\"不可讓中印關(guān)系惡化\"這句話表示了歡迎。5月6日發(fā)表的由胡喬木起草、以《人民日報》編輯部名義發(fā)表的《西藏的革命和尼赫魯?shù)恼軐W》一文,也貫徹了維護中印友好的精神。此文在寫作過程中,周恩來曾提出過不少要求。

        中國對印度如此耐心地進行爭取,如此坦誠地對待尼赫魯,而印方自視力量強大,對中國沒有作出應(yīng)有的回應(yīng),相反,卻謀劃著與中國兵戎相見。印度軍方當年有個文件,從武器裝備的角度對各國的軍力進行了對比,結(jié)果認為中國軍力是最不行的。文件宣稱,印度士兵可以以一當十,甚至更多。參加朝鮮停戰(zhàn)監(jiān)督的印度軍事代表團在朝鮮發(fā)現(xiàn),中國士兵是最吃苦耐勞的,于是把軍力估計作了修改,認為一個印度士兵的戰(zhàn)斗力能抵上六個中國士兵。中印邊境武裝沖突前,印度報紙登載了尼赫魯?shù)囊黄v話,文中居然也同意印度軍方的估計。加上當時中蘇分歧在不斷擴大,蘇聯(lián)公開指責中國,并站在印度一邊,于是,印度反華的上層人士不斷搖旗鼓噪,促使尼赫魯發(fā)生了可怕的右轉(zhuǎn)。在這種氣氛下,一場邊境戰(zhàn)爭已不可避免了。

        周恩來做到仁至義盡

        尼赫魯態(tài)度的變化使周恩來感到無比痛心,可是他還是竭盡全力來緩和中印關(guān)系,堅持以斗爭求團結(jié)的方針,希圖使尼赫魯客觀公正地對待歷史遺留問題,回到他們共同倡導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上來。

        1959年8月25日,印度在中印邊界東段朗久地區(qū)挑起第一次武裝沖突,10月21日又在西段空喀山口挑起武裝沖突。面對越來越嚴重的邊境形勢,11月7日周恩來寫信給尼赫魯,建議兩國軍隊從實際控制線各自立即后撤20公里,脫離接觸,避免沖突,并建議最近時期舉行兩國總理會談。

        同年12月26日,中國外交部根據(jù)周恩來的指示,交給印度駐華大使館一份照會,用擺事實、講道理的方式,講明了中印邊界是否正式劃定過、中印邊界的傳統(tǒng)習慣線在什么地方、解決中印邊界爭端的正確途徑是什么等問題??催^此文件的阿富汗駐華大使也說,這是他看過的最好的文件之一。

        從1960年起,印度外交部以《印度政府與中國政府之間交換的照會、備忘錄、信件及簽訂的協(xié)定》為題,陸續(xù)發(fā)表白皮書11冊,在印度引發(fā)了陣陣反華狂叫。針對這種情況,周恩來指示外交部也搞了個文件匯編,共5冊,因封面是紅色的,人們把它稱作\"紅皮書\",以幫助人們辨明真相。為不擴大雙方分歧,周恩來指示只選極其重要的照會和信件在報紙上發(fā)表,體現(xiàn)了他為緩沖兩國緊張氣氛的良苦用心。

        1960年4月19日至25日,周恩來飛赴新德里和尼赫魯舉行會談,未達成任何協(xié)議,只是同意由兩國官員共同審查、核對和研究有關(guān)邊界問題的事實材料,然后給兩國總理提出報告。這次訪問雖無所獲,但周恩來于4月25日晚上在印度總統(tǒng)府舉行的記者招待會,列舉事實,闡明了中印邊界的歷史背景、中國對解決這一問題的立場和方針,使參加招待會的150多名各國記者得到\"耳目一新的享受\",使不少人由同情印度轉(zhuǎn)為同情中國。這個由晚上10時半開到第二天凌晨1時的記者招待會,在輿論上取得了巨大的勝利。

        1954年4月29日簽署的《中印關(guān)于中國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間通商和交通協(xié)定》從批準生效之日起,有效期為8年,1962年6月3日將期滿失效。為利于中印友好,使該協(xié)定不致失效,早在1961年10月,周恩來就要求外交部就中印協(xié)定將期滿問題提出意見,并指示要做到仁至義盡,爭取協(xié)定不失效。于是,我外交部于1961年12月3日、1962年3月1日、5月11日,三次照會印度駐華大使館,建議兩國政府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chǔ)上舉行談判,締結(jié)一個新的協(xié)定。但印度把它同邊界問題聯(lián)系起來,拒絕了中國的建議,使這一協(xié)定被迫到期失效。

        1961年6月,周恩來在上海接見了印度駐華大使帕塔薩拉和印度前駐華大使、印度外交部秘書拉·庫·尼赫魯,對他們又做了一番工作,但印度后來對中印友好問題沒有作出什么反應(yīng)。不僅如此,印度駐華大使于同年7月20日離任回國,此后再未派大使來華。我駐印大使潘自力在印度等了整整一年,不得不于1962年7月18日離開任所,返回中國。

        中印之戰(zhàn)和尼赫魯病逝

        1962年10月20日,大規(guī)模的武裝沖突因印度挑起而在中印邊境爆發(fā)了。中國政府于同年10月24日發(fā)表聲明,要求雙方尊重1959年11月7日存在于雙方之間的實際控制線,沿此線各自后撤20公里,脫離接觸;舉行兩國總理談判,若印方總理不能來北京,中國總理愿意去新德里。而印方收到中方建議的當天就對該建議加以拒絕,自恃自己的兵力強大,繼續(xù)鼓勵戰(zhàn)爭。但打的結(jié)果,印度軍隊全線瓦解,潰不成軍,而中國軍隊取得了全線勝利。

        1962年11月21日,中國政府宣布全線?;穑瑥?2月1日起中國軍隊后撤到1959年11月7日實際控制線中國一側(cè)的20公里以外,從而使邊境局勢穩(wěn)定了下來。

        1963年2月28日,中國軍隊完成了主動后撤任務(wù),宣布釋放和遣返印度被俘人員,歸還所繳獲的武器彈藥。

        同年12月3日,周恩來接見印度駐華使館臨時代辦班納吉時指出:\"中印邊界的局勢是和緩了,除非有一方破壞邊界現(xiàn)狀,而中國是決不會破壞現(xiàn)狀的。中印兩國關(guān)系不應(yīng)該再惡化下去。照會戰(zhàn)雖然比邊境武裝沖突好,但雙方應(yīng)該通過照會想辦法尋求一些共同點來促進兩國關(guān)系的改善。\"從這番話中可以看出,周恩來還是在尋求著中印之間的友好相處,把亞洲這兩個古老的大國之團結(jié)放在了極為重要的位置。

        自從中印之戰(zhàn)以后,印度總理尼赫魯?shù)奶幘炒蟠蟛蝗鐟?zhàn)前。中印邊境大規(guī)模武裝沖突前,他是多么自信,多么狂傲,尤其是當他出現(xiàn)在群眾集會上時,萬眾歡騰、歡聲入云的場景,以及人們爭搶著親吻他的衣角,親吻他踩過的土地,對他如神靈一樣頂禮膜拜的時候,他感到無比的喜悅、自豪和暈眩。而印度軍隊在中印邊境向中國挑釁與作戰(zhàn)失敗之后,這位一度輝煌的大國總理,在意志和精神上一下垮了下來,在群眾中的威信也驟然降了下來。特別是經(jīng)印度政府高層斗爭之后,國防部長克里希納·梅農(nóng)離開了政府,更使這位總理感到力薄勢單。關(guān)于這方面的情況,尼赫魯總理的女兒英迪拉·甘地在其口述的《甘地夫人自述》中,作過這樣的描述:

        1962年11月21日,實現(xiàn)了單方面?;?。戰(zhàn)爭的后果之一是,國防部長克里希納·梅農(nóng)離開了政府。他的離去對政府是個損失。他有點怪癖,但是,他的頭腦非常清楚,而且是個偉大的愛國主義者。他觀察問題非常透徹,具有獨特的解決問題的能力。他離開政府不單純是因為人們不喜歡他,這只是一部分理由,主要原因是,他們認為梅農(nóng)去職將會削弱我父親的力量,而這正是他們的目的。我們可以看到,后來每當他們企圖攻擊所有他們認為與我親近的人時,就重演故伎。父親對梅農(nóng)的確以朋友相待,但是,我不敢說梅農(nóng)與父親的關(guān)系像人們所說的那樣密切。我確信父親在許多問題上采納了他的建議,但是,父親是靠自己拿主意的,不是對克里希納言聽計從。

        英迪拉·甘地夫人繼續(xù)寫道:

        戰(zhàn)爭結(jié)束以后,我父親的健康狀況每況愈下,也許在此之前他的身體就已經(jīng)不怎么好,同時克里希納·梅農(nóng)離開政府對他也是個沉重的打擊。我認為最使他傷心的是自己的同事如此反對他,還有他們那種簡直是把克里希納·梅農(nóng)逼出內(nèi)閣的態(tài)度。如果我父親能經(jīng)受得住這一切,情況本來會好一些,但是,這場反梅農(nóng)的運動,來勢如此兇猛,就連我父親認為跟他很親近的人,如蒂·塔·克里希納馬查里、夏斯特里等人都反對他,這實在令人沮喪。

        不管出于什么原因,擔任了17年印度總理的尼赫魯于1964年5月27日去世了,終年76歲。

        對于印度人民來說,尼赫魯畢竟是一位英雄。因為他和圣雄甘地一道用堅毅的努力,把自己的國家從殖民地引向獨立。因為他開展的不結(jié)盟運動使他在世界上名聲大噪,他和周恩來倡導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使他在第三世界享有崇高的榮譽。因為他極富遠見地看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輝煌燦爛的未來,使他的作為資本主義國家的印度最早與之建交,改寫了當時亞洲的歷史。

        對中國人民來說,尼赫魯又畢竟是一位悲劇性的人物。按照新中國成立最初幾年中印關(guān)系的發(fā)展勢頭,他本來應(yīng)該成為中國始終如一的朋友,應(yīng)該在發(fā)展中印友好方面作出更大貢獻,取得更大的成就。然而,十分可悲的是使他吸納甚至繼承了英國人統(tǒng)治印度時不少思想和體制,接受了英國人單方面擴大了的印度與西藏間的邊界線,在西藏問題上表現(xiàn)了很強的利己主義。因而,1958年底,尼赫魯對中國在西藏阿克賽欽修建的一條公路公開提出異議?;熨~的英國人麥克馬洪在中國西藏版圖上別有用心地劃了一條線,把中國大片領(lǐng)土囊括其中,而尼赫魯從利己主義出發(fā),竟把這條邊界線視為印度舊有的國界線,因而對中國無視麥克馬洪線而出版的中國地圖提出了質(zhì)疑。1959年達賴集團在拉薩發(fā)動叛亂失敗之后,逃到印度,并長期在印度建立了大本營,進行公開的分裂祖國的活動,印度對這伙人給予了明顯的支持,這就不能不對中印關(guān)系造成深深的傷害。1961年1月,中國與緬甸簽訂了邊界條約。3月,又與尼泊爾簽訂了邊界條約。這些無疑給解決中印邊界問題提供了范例。而同年春天周恩來和陳毅外長訪問印度時,尼赫魯卻頑固堅持自己的立場,并說,西藏至尼泊爾的公路將首次給中國提供了通往印度的道路。周恩來針鋒相對地說:\"恰恰相反,它第一次為印度提供了通往中國之路。\"在這次訪問中,周恩來不光忍受著尼赫魯?shù)呢熾y,還得忍受其助手德賽的說教式的長篇大論,使得周恩來不得不憤然離席。空耗了一周時間,周恩來對記者說:\"我根本無法說服尼赫魯,我想他早已拿定了主意。\"

        周恩來是一位見多識廣的人,誠實寬厚的人,足智多謀的人。但在與尼赫魯?shù)慕煌?,卻未能實現(xiàn)預(yù)期的中印友好的目標。事后,他對錫蘭的來訪者說:\"我從未碰見過一個比尼赫魯更傲慢的人,這樣說他,我很遺憾,但事實就是如此。\"

        友誼是一條河

        無論對于正常的個人來說,還是對于理智的國家來說,友誼都是一條河。這條河有時會因自然的因素或人為的因素,出現(xiàn)堵塞或彎曲,但只要努力疏導,是會沿著正確的航道向前奔流的。

        尼赫魯帶著他自己的夢想和憂怨離開人世了,但周恩來還是不辭辛勞地為著中印兩國及人民間的友好忙碌著。

        1967年6月,因印度駐華使館二等秘書魯冠南和一名三等秘書在北京西郊軍事基地偷拍軍事設(shè)施照片,被中國政府宣布為不受歡迎的人,印度為了報復(fù),也把中國駐印使館的一等秘書和一名三等秘書宣布為不受歡迎的人,還縱容暴徒于同年6月17日闖入使館,焚燒中國國旗,搗毀辦公大樓,燒壞兩輛汽車,打傷使館八名外交官和工作人員。我駐印使館來電報認為,印驅(qū)逐我一等秘書不對等,建議應(yīng)驅(qū)逐印度駐華使館的一等秘書。周恩來看到電報后在上面批示道:此議不妥,不能這樣做,如一再升級,有可能導致兩國中止外交關(guān)系。與此同時,他對北京群眾到位于東交民巷的印駐華使館前示威作了防范措施,使群眾未能進入印度大使館。

        1970年5月1日,毛澤東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接見各國駐華使節(jié)時,對印度駐華使館臨時代辦拉杰希·米斯拉說:\"印度是一個偉大的國家。印度人民是偉大的人民。中印兩國人民總是要友好的,不能老是這么吵下去嘛。請問候你們的總統(tǒng)和總理。\"印度政府很快傳來口信:\"我們準備開始對話,其目的在于清除籠罩在我們兩個鄰國之間關(guān)系的緊張和敵對狀態(tài)。\"周恩來因此從外交部\"五·七\"干校調(diào)回人員,準備做恢復(fù)中印友好關(guān)系的有關(guān)工作。不料東巴基斯坦事件于1971年3月爆發(fā),后又發(fā)生了第三次印巴戰(zhàn)爭,改善中印關(guān)系的進程被推遲了。

        1973年1月,周恩來膀胱癌復(fù)發(fā),1974年起長期住院,再也無法過問中印關(guān)系問題了。1976年1月8日,全國悲慟,世界震驚,因為周恩來于這天不幸逝世了!消息傳來,聯(lián)合國中止了會議,并下半旗致哀。世界各國舉行了多種致哀悼念活動,尼赫魯?shù)呐畠?、印度總理英迪拉·甘地夫人也親自到中國駐印度大使館致哀和留言。不久,中印兩國就互派大使問題于1976年達成協(xié)議,長達14年只有臨時代辦的局面結(jié)束了。

        1979年2月,印度外長瓦杰帕伊訪華,標志著中印兩國高層政治往來開始恢復(fù)。鄧小平在會見印度外長時說,我們要抓緊時間來改善兩國的關(guān)系。

        1980年5月,在貝爾格萊德鐵托總統(tǒng)的葬禮上,中印兩國總理進行了會晤。

        1981年6月,黃華副總理兼外長訪問了印度。

        在經(jīng)過兩國外長、副總理的多次互訪之后,應(yīng)李鵬總理的邀請,印度總理拉·甘地實現(xiàn)了時隔近30年之后印度總理的首次訪華,使兩國關(guān)系有了明顯的改善和發(fā)展。

        1991年12月11日至16日,李鵬總理應(yīng)邀訪問印度,這是時隔31年之后中國總理的首次訪印。這次訪問,使中印關(guān)系在各個領(lǐng)域內(nèi)都取得了進展。

        1992年5月,印度總統(tǒng)文卡塔拉曼應(yīng)邀對中國作國事訪問,實現(xiàn)了自中印建交以來的首次印度總統(tǒng)訪華。

        1996年11月28日,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抵達印度德里空軍機場,開始了為期4天的國事訪問。這是新中國最高領(lǐng)導人對印度的第一次訪問,為中印兩國的世代友好和共同繁榮奠定了基礎(chǔ)。

        從周恩來與尼赫魯自20世紀50年代開始中印兩國高層交往以來,以至到中國第二代、第三代領(lǐng)導集體成員與印度高層之間的頻繁互訪,我們似乎能感到有一條河流在中印兩國間流淌。這是一條友誼的河,這是一條奔騰的河,這是一條飛濺著熱情浪花的河。既然是河流,那就不可能是筆直流淌著的,不可能是完全沒有阻隔的,尤其是由于殖民主義、帝國主義在歷史上的作梗及其所制造的麻煩和思想觀念的影響,就決定著這條河要走曲折的蜿蜒之路。1998年印度在進行多達5次的核武器試驗之時,該國的電臺、電視和報紙,不是連篇累牘地叫嚷印度核試驗是為了抵御中國的核威脅么?該國的領(lǐng)導人不正是用虛構(gòu)中國威脅的方法來發(fā)展其軍事力量的么?盡管如此,中印兩國是要世世代代友好的,中印友好這條長河是要沖破攔阻向前奔流和喧騰的。

        在追求中印友誼時,我們不能忘記周恩來和尼赫魯!

        在贊美中印間恰似長河的友誼時,我們更不應(yīng)該忘記周恩來與尼赫魯之間的情誼與爭執(zhí)!

        在一定意義上說,周恩來與尼赫魯是中印友誼的象征。他們的友誼也有著河流必備的特征--有平灘,有險境,有暢流,有攔阻。但友誼作為長河流水,它總是能夠沖決一切困難,長年不息地向前流淌的。

        2002年10月27日晨

        青青草好吊色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18久久久久久不卡中国 | 亚洲中文字幕无线无码毛片 | 久久综合成人网| 日本久久一区二区三区高清| 国产影片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兄妹在线观看麻豆| 97久久久久人妻精品专区| 亚洲AV无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在线观| av免费资源在线观看| 日日摸天天摸97狠狠婷婷| 精品国产v无码大片在线观看| 国产欧美亚洲精品第二区首页| 最新天堂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免费无码大片a毛片抽搐色欲| 中文字幕有码无码av| 中文无码日韩欧免费视频| 男男做h嗯啊高潮涩涩| 国产成人av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久久无码av三级| 欧美人与物videos另类| 桃色一区一区三区蜜桃视频| 亚洲日韩久久综合中文字幕| 亚洲日韩欧美国产高清αv| 宅男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麻豆| 一区二区三区国产高清视频| 99国产精品人妻噜啊噜| 日日摸日日碰人妻无码老牲| 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免费观看在线| 中文字幕无码成人片| 国产成人av免费观看| 中国女人a毛片免费全部播放 | 扒下语文老师的丝袜美腿| 国产av久久在线观看| 国产二级一片内射视频插放| 一本一本久久久久a久久综合激情| 亚洲国产精品av麻豆一区| 蜜臀av在线播放一区二区三区| av网站免费线看| 免费观看在线视频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