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力平
在工作中,教師不自覺地被學生的某些特點行為牽著走,在某種程度上受到其不良影響和控制,這在心理學中被稱為兒童的消極控制。事實證明,當教師的教育行為受到兒童行為的較大影響和控制時,便很難發(fā)揮其應有的主導作用,難以較好地履行自己的教育職責。
學生小B是我曾教過的全校聞名的淘氣大王,他很聰明但是不用功,學習成績平平,課堂紀律渙散,喜歡搞惡作劇,尤其在課堂上,他不時用嘴發(fā)出汽車的嘟嘟聲,一會兒趴在桌子上用筆當汽車嘟個不停,一會兒又用課桌當方向盤左右搖擺,惹得同學們總將好奇的目光盯向他,不少任課老師拿他沒辦法,師生間沖突時有發(fā)生,屢見不鮮。一次,我經(jīng)過教室時聽到上數(shù)學課的老師說:我不明白你為什么一定要在課堂上開汽車,吵得大家無法聽課。小B說:是同桌總碰我,使我沒法聽課。老師又說:你胡說,我看你的同桌一直在認真聽課……下面又是一番激烈的爭論。諸如此類的事件在教育教學工作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我們不難看到,這不僅浪費了寶貴的教學時間,而且還招來不少學生的反感,激化了師生的矛盾,降低了老師的威信,更給教師自身的情緒帶來不良的影響,尤其助長了那些所謂后進生的逆反及對抗心理。
事后為了查其原因,使小B在課堂行為方面有所改進,我先確立了與小B的每周固定談話日,通過談話了解到不少老師總是當著全班同學的面批評他,使他丟了面子,很難堪,為了挽回面子,他就瘋狂地頂嘴,在一次次地頂撞中似乎得到了某些心理上的滿足。找到了小B的病根之后,我鼓勵他說:振作起來努力學習,把精力用在學習上,你一定能行。功夫不負有心人,在老師無微不至的關懷下,小B心中的疙瘩終于解開了。此后為了獲取家長的支持,我多次與小B的家長取得聯(lián)系,互相溝通,共同幫助其成長。然而教育實踐證明,問題兒童身上的不良行為常出現(xiàn)反復,教育者對其行為的矯正必須有足夠的耐心與愛心。小B這樣的學生一般被公認為是后進生,從心理上看,他們在情感和意志方面有一種自我中心主義在起作用,自我控制力差,蠻橫、不服從別人的領導,感情易沖動并且希望自己能得到別人的尊重,教師必須運用心理因素實現(xiàn)對其的心理控制,避免異?,F(xiàn)象的發(fā)生,從而增強教育行為的理智性,減少沖動性。我認為對待問題兒童適時適度地采取迂回策略效果較好。
記得一節(jié)語文課后,我剛要往辦公室走,忽聽班長急急忙忙報告:老師,小B和某同學在操場上打起來啦。我邊走邊問原因。事后我沒有急于解決這個問題,而像往常一樣繼續(xù)講課。在下午大掃除的時候,我有意將小B和那位同學叫到面前,只見他倆低頭站著,露出一副準備挨批的姿態(tài),此刻我看透了他們的心思,故意回避他們的糾紛,笑著讓他倆合作完成教室四壁的清掃工作,并用鼓勵的口氣說:老師相信你們一定會出色完成任務,因為你們都很關心集體熱愛勞動。勞動結束后,看著干干凈凈的墻壁,我大力地表揚了他們,只見他倆在功勞面前你推我讓。在處理小B與同學動手打架的過程中,由于采取了巧妙的迂回策略,有效地解決了正在激化的矛盾,從而為兒童的心理健康營造了良好的氛圍。此后,小B主動承認了自己的錯誤,并得到了同學的諒解,他和那位同學成了知心朋友,人也變得大方開朗了,在樓道里、課堂上、操場上經(jīng)常能看到他歡樂的笑容和矯健的身影。
總之,任何教育教學活動都是教師學生的雙邊互動,而不僅僅是影響者與被影響者的關系,在任何互動過程中,一方行為都會影響到另一方行為,因此教師應自覺地根據(jù)學生的各種特點調整自己的教育行為,做到因材施教,正確處理教師的主導與學生主體的關系。心理學研究表明:努力擺脫學生的控制,積極主動地調整,改變與學生的互動,這是教師行為質量提高的關鍵所在。當一個教師對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對自己與學生的交往帶著理性的思考,仔細觀察學生行為與教師行為的行為鏈,并試著通過改變自己的行為來改變學生的行為時,教師就會在這一過程中發(fā)現(xiàn)讓學生更優(yōu)發(fā)展,讓自身不斷完善,讓師生互動更具樂趣與魅力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