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前
在中學,計算機教師是大家羨慕的角色,因為他們用的是學校最好的設備,掌握的是最前沿的技術。從表面上看來,他們上課只是讓學生玩玩電腦,輕輕松松,沒有升學的壓力。但又有誰知道教信息技術課教師的苦惱呢?不用說信息技術課教學內(nèi)容每年都有很大的變化,知識更新速度相當快,就是面對學生,也有說不出的苦惱。越來越多的學生早已掌握了書上的操作內(nèi)容,有的對電腦及網(wǎng)絡知識了解得比老師還多,他們操作得很熟練,上課時根本不愛聽講,就是喜歡上網(wǎng)聊天、玩游戲。而另一部分學生,卻連鼠標也沒碰過。所以學生對計算機操作的掌握程度,兩極分化可想而知了。
因此,教信息技術課的教師都感到課越來越難上了。信息技術課如果從基礎開始教,學生非把老師轟出機房不可。但如果迎合基礎好的學生,講操作技巧,又會有許多學生跟不上。即使這樣,個別能力強的學生還是不愛聽講,因為你講的操作技巧,也許他們比你掌握得還要好。有位新分來的信息技術老師,面對這種情況,真不知如何上課。結(jié)果一學期課的內(nèi)容,他用了兩、三節(jié)課就講完了,到學生中征求意見,基礎好的學生還是不滿意,認為沒學到什么東西;而沒有基礎的學生,因課時太短,什么也沒掌握。如此看來,信息技術課的授課形式非改革不可。
事實上,中學階段信息技術課最終的教學目標是什么?是要求學生掌握純計算機技術嗎?不!它的目標是應該教會學生一種學習方法。信息技術始終是一種工具,對學生而言,是一種高效的學習工具。如果明確了這一點,信息技術課就不該是簡單教會學生幾個按鈕的操作,而是讓學生在信息技術的平臺上掌握收集、處理信息,以及如何學習的方法:在學習中遇到技術困難,再去了解并掌握相應的技術操作。
這里我以從網(wǎng)上獲取信息這一單元課為例,來說明如何教會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按常規(guī)教學,這個單元先講一節(jié)因特網(wǎng)基礎知識課,向?qū)W生灌輸什么是瀏覽器,什么是IP地址和域名等。教師幾個名詞解釋下來,學生早就厭煩了。而對沒有上網(wǎng)基礎的學生,也嚇得不敢上網(wǎng)了。教師如果接下來再講搜索、下載等操作,已經(jīng),上過網(wǎng)的學生早會操作了,根本不想聽:而沒有,上過網(wǎng)的學生,一下子看著那么多的內(nèi)容,怎么也掌握不了。學生們對這種課當然很反感。
現(xiàn)在讓我們換一種思路上這單元課。首先,讓學生準備一些自己喜歡的學習主題。如果學生還不習慣,可以先讓學生看一些學習主題的范例,如黃河的斷流、喬丹的復出、音樂先鋒……讓學生看看圍繞這些主題制作出來的電腦文檔。這時學生自然會問這些材料是從哪里來的?教師可以順勢引導學生去網(wǎng)上查閱資料,并向?qū)W生傳授如何雙擊瀏覽器圖標、在瀏覽器的地址中輸入搜索網(wǎng)站的域名和通過關鍵詞搜索這三點主要操作技術,讓學生圍繞自己的主題去搜查資料。
第二節(jié)上課時,學生自然會繼續(xù)查找與學習主題有關的資料。隨著資料的增加,學生很快會提出如何將選好的資料保存下來。這時教師就可以講解下載文字、圖形的技術操作,向?qū)W生傳授如何下載自己喜歡的網(wǎng)頁的方法。課后要求學生最終確定自己的學習主題,并以書面形式上交給老師。
第三節(jié)課,繼續(xù)圍繞學生的學習主題。教師通過批改學生交上來的學習主題,可以發(fā)現(xiàn)多數(shù)學生選擇的是娛樂類或名人類的主題。為了培養(yǎng)學生科學研究的精神,這節(jié)課重點是引導學生選擇與學科相關或具有科學探究的學習主題。教師首先給出本單元學習的第一個評價,學習主題選擇的分數(shù)將占本單元整個學習評價的20%。如果學生選擇與各學科相關的、或具有科學探究的學習主題,如生活中的數(shù)學、太空旅行、克隆技術等,最高可得20分;如果選擇娛樂類或游戲類等與學科學習無關的主題,最高分僅為10分。通過學習評價,引導學生選擇與學科相關或具有科學探究的學習主題。
接下來的課,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根據(jù)查到的資料,通過文字處理軟件整合成電腦文檔。在整合過程中,遇到什么障礙,就講解相應的技術操作來解決。教師在這一學習過程中不斷給出學習評價右下側(cè)的表格就是本單元一個較為典型的學習評價),引導或修正學生,使其能順利完成整合制作電腦文檔的任務
這種形式的信息技術課教學,起初學生可能會很不習慣。他們常常會問,老師您是在教我們計算機課嗎?我的回答是:我在教你們?nèi)绾斡眯畔⒓夹g學習自己需要的知識,培養(yǎng)你們的策劃主題、動手制作能力及想像力,在完成自己的作品中達到學習的目的。
隨著課程的進展,我每節(jié)課講的內(nèi)容雖然很少,學生卻忙得不得了。他們發(fā)現(xiàn)這種形式的學習強度非常大。那些以前只會上網(wǎng)聊天、玩游戲的學生,由于策劃制作并不是他們的強項,因此他們的學習也并不輕松:對于操作熟練、制作速度較快的學生,教師可以在學習研究方向和深度上,給他們提更高的要求。
在教學過程中,突出的難點是那些從未操作過電腦的學生。我把平時上課輔導的重點,放在操作基礎較差的學生身上,對他們的作品制作要求也相對低一些。事實上,電腦基本操作也就是建立一個文件夾、復制與粘貼、保存文件等。通過一對一的指導,從未操作過電腦的學生也能很快地掌握這些基本操作。而對于上網(wǎng)、搜索、下載及Word制作上的操作,即使這些學生課堂上未掌握,仍可以下來問周圍的同學。也就是說,這些操作基礎較差的學生,如果在主題內(nèi)容的策劃上下點功夫,單元成績不一定比操作熟練的同學低。
通過實踐,我體會到采用這種教學形式,各類學生都提高了學習的主動性,他們在圍繞自己學習主題的制作過程中,不知不覺地掌握了信息技術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操作技能,并在各自的基礎上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學生一旦掌握了這種信息技術的學習方法后,那么運用到其他學科開展自主學習、研究性學習時,還會有什么困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