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希彥
溝通是信息交流。學校管理中的溝通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間通過信息交換與傳遞,達成共識,形成同一目標的有效方式。因而,可以說信息交流是溝通的生命,溝通是管理的靈魂。溝通可以把學校凝聚成一個優(yōu)化群體,為學校管理目標的實現(xiàn)提供有力的保證。
學校組織能否有效地運轉與信息溝通是否合理、暢通有關。在學校管理運作過程中,如果人際溝通不暢,就會產(chǎn)生障礙,主要表現(xiàn)形式如下:
地位性障礙。這是一種由于職務、職稱、學識水平不同而產(chǎn)生的障礙。在學校中組織地位低的人與有權威、高職稱的人溝通時會特別謹慎,生怕自己說錯了什么,被人瞧不起。
觀念性障礙。不同觀念對同一事物會作出不同的判斷,因此,觀念既是溝通的內(nèi)容,同時對溝通起著制約作用。有些觀念利于溝通,在開放觀念的支配下,對學校改革的新舉措就容易被大家接受,而封閉的觀念、僵化的觀念則為溝通設置了障礙。
失真性障礙。決策者對信息的收集和整理通過一定的渠道,在這個過程中人為地增加信息傳遞的層次,有可能導致信息失真和流失。
認知性障礙。主要指管理者對信息的接受和處理受到原有背景的制約而給溝通設置的障礙。
語言性障礙。思想的表達靠語言,語言作為工具運用得當,會提高溝通的效能。管理者要有良好的修養(yǎng),要善于營造和諧的語言情境,語意不明確,語句不恰當,都會引起溝通上的障礙。
心理性障礙。是指由于不同的個性傾向與個性心理特征所造成的溝通障礙。首先性格的差異或心理病態(tài)最容易導致溝通障礙。其次是需要與動機的不同。管理者不掌握群眾的需要,就不可能把握其思想脈搏。不滿足教職工的合理需要,就不可能激發(fā)教職工的積極性,同時教職工的需要水平也因人而異,且受環(huán)境影響。再次是興趣、氣質、能力的差異,溝通時的情緒與態(tài)度所構成的氣氛,都會導致溝通障礙的產(chǎn)生。
在學校管理中,上述溝通障礙的產(chǎn)生是不可避免的,它們或多或少地會產(chǎn)生在我們的工作中,給管理帶來一定的困難。作為學校管理者,克服這些溝通障礙主要可以采取以下幾種方法:
一、平易近人法。通過消除各種誘發(fā)心理障礙的因素,營造一種平等的氛圍,使雙方在心理、感情上接近和融洽。當教師走進辦公室時,校長可以主動站起來說話,營造出心情舒暢的氣氛,同坐到一張沙發(fā)上,在比較輕松的氣氛中交流思想。讓人在感情上有都是自己人的感覺。要使用好平易近人法,必須體現(xiàn)一個主題——平等、接近,以達到雙方的心理平衡。
二、避重就輕法。做人的思想工作時,采取避重就輕的方法,能較好地溝通感情,解決思想問題,特別是對那些犯了錯誤的人,有時盡管問題較嚴重,但在語氣上力求緩和一些,采用對方所能接受的輕緩語氣,而盡量避免刺激性的話語。例如,當批評某人存在驕傲毛病時,一般不直接說你有驕傲自滿的表現(xiàn),而是從提出希望的角度指出:希望今后注意謙虛謹慎。這樣效果會好些。
三、悅心激勵法。在溝通過程中,不失時機地贊揚對方的進步和成績,以便統(tǒng)一思想,以求得共識。靈活運用此法會使溝通時的僵局出現(xiàn)轉機。運用恭維悅心法,必須掌握好三招:微笑、傾聽與贊美。微笑首先會贏得對方的好感,微笑著贊揚使人感到你的誠意;微笑著反駁,使人感到你的善意;微笑著拒絕,使人體諒你的處境。傾聽是妙招。傾聽代表你對發(fā)言人的尊重與禮貌,表示你對談話有興趣,同時表現(xiàn)了聽話人的誠意。傾聽對發(fā)言人來說,使他實現(xiàn)了發(fā)表欲,對一個心中苦悶的人來說,使他發(fā)泄了積怨,進而產(chǎn)生視對方為知己的取向,悅心至此,溝通就已成功了一半。
四、換題引入法。在表達本意的方式不能使對方動情的情況下,以另一種方式造成達到感情上融洽的氣氛,然后再引入正題的方法。換題引入法之所以能達到目的,是因為引起人的某一種感情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當我們在需要別人對某事物感興趣時,如果他對這件事怎么也提不起興趣,你就可以從另外一個方面尋找能引起他興趣的東西而營造濃烈的感情氛圍,這樣再提起你的話題,對方就有盛情難卻之感了。換題引入法,換題是關鍵,而轉換話題一定要能充分引起對方濃厚的興趣。換題后還要注意在適當時機將話題引入正題,因為換題只是為了談正題打下感情基礎,而并非交談的真正目的,所以換題后應注意適可而止,將話題引入正題。
五、因人施對法。根據(jù)人的心理素質和性格特征,針對不同性情的人采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溝通。使用因人施對法,關鍵在于真正掌握各人不同的性格心理特征,然后采取有針對性的刺激方法打動人心。因為性格的差異,就要用有針對性的語言和行動去激勵才能喚起感情,使之動心動情。一般說來,對沉默寡言的人,應以多方開導為主:對性情急躁的人,說話要清晰明了,直來直去:對性格倔強的人,最好從他最感興趣的話題慢慢引入;對優(yōu)柔寡斷的人,則應以果斷的話語對待。總而言之,因人施對,要恰到好處,把握分寸。
六、避逆取順法。采取避免觸動對方的逆反心理而迎合其順情心理的方法。要做到避逆取順,可采用變換角度的手法來說話敘事。因為同一件事,往往可以從多個角度來描述它,為了使人們樂意接受,我們就可盡量從人們的心理易于接受的那一個角度去敘述,盡量避免那種容易引起人們反感的角度,還可采用變換語言的辦法進行溝通,同時要注意了解各種諱語,盡量不說別人忌諱的話語,這樣,在溝通中就可減少一些產(chǎn)生逆反心理的可能。
七、以誠感人法。用真誠的語言或行動去與對方溝通,使其感動的方法。以誠感人要求誠與情密切配合,要使人動情,喚起人的真情:以誠感人要做到誠與真結合;以誠感人還必須伴之以虛心,否則難以取得對方的信任。
八、心理承受法。根據(jù)對方心理承受的能力而確定溝通強度。人的心理都有一定的承受能力,但這種承受力的大小不盡相同,必須詳細地掌握了解。在掌握了對方的心理承受能力后,再提出意見時,一定要在對方心理所能承受的能力范圍之內(nèi),否則別人承受不了,也就不會接受你的意見。要注意的是,運用心理承受法時,提出要求對方承受的東西,要同自己的目的相一致。
九、心理平衡法。在溝通過程中因自己的言行過失而使對方的心理受到傷害,采用適當?shù)霓k法進行糾正,使對方心理上得到解釋和安慰。在溝通交談中,難免有失言之處,作為學校管理者應有這樣的姿態(tài),主動糾正自己的過失,使對方心理得到及時的補償與平衡。
十、自我克制法。在溝通過程中,當外部或自己的內(nèi)心矛盾發(fā)生感情沖動時,采取自我抑制,從而控制過分激動,以此達到避免矛盾,使他人與自己都達到一種心理上的平衡。人的感情是極其豐富的,常常會因外界刺激引起情緒波動,如果不能有效地克制,就會傷害他人或傷害自己。沖動、動情,是每個人在現(xiàn)實生活、人際交往中都會遇到的,但怎樣對待它們,作為學校管理者應做到有效地制怒,一般可采用遺忘排解法,當產(chǎn)生煩惱或不快時,將思想迅速聚集到別的問題上,將煩惱從思想中排除掉,迅速穩(wěn)定情緒,便于溝通的有效進行。制喜則主要是提高認識,做到喜不癲狂,使情緒這匹野馬的韁繩永遠掌握在馭者手中,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保持良好的心態(tài)和穩(wěn)定的情緒,這樣你將會無往而不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