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去年底到今年初,喧囂的文壇似乎走進了一個避風港,多少平和了一些,無論是作家還是發(fā)表作家的文學期刊都以平和而又無奈的心態(tài)面對著作品和作品的生存境遇。進入一季度。在春暖花開之際,各類文學獎項與文學排行榜也應運而出,成了文壇上的一個亮點。但評歸評,獎歸獎,文學仍在尋找著自己的知音。
①2001年12月份,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委員會召開,選出了新的全國委員會委員和新的中國作協副主席。中國作協14位副主席名單如下:
王蒙 丹增 韋其麟 葉辛 李存葆 張平 張炯 陳忠實 陳建功 金炳華 鐵凝 黃亞洲 蔣子龍 譚談
②2001年12月17日,《當代》文學拉力賽2001年總決賽揭曉,閻真的《滄浪之水》和寧肯的《蒙面之城》并列拉力賽長篇小說組總冠軍,分享十萬元獎金;夏天敏的中篇小說《好大一對羊》獲拉力賽中篇小說組總冠軍,獲三萬元獎金;短篇小說組總冠軍因無過半數者空缺。
③2002年1月6日,評論家白燁在《北京日報》上撰文評點2001年文壇熱點。
他認為2001年的文壇討論也還深入,尤為明顯的變化是,無名的火氣減斂,學理的味道加重了。文壇從2001年起始,似乎是在逐步走出浮躁,回歸理性。熱點之一:討論純文學。有關“純文學”的討論,源自《上海文學》2001年第3期發(fā)表的李陀的訪談錄《漫說“純文學”》(李靜采寫)。李陀的訪談文章談到“為什么要反思‘純文學’”、“九十年代‘純文學’的狀況和問題”、“‘純文學’為什么不好看”、“嚴肅文學應該向古典小說和通俗小說汲取營養(yǎng)”、“文學寫作中的速度問題”、“現代主義面面觀”六個問題。隨后《上海文學》在2001年第4期到第8期,相繼刊發(fā)署名文章從不同角度討論“純文學”的話題。熱點之二:傳媒批評的議論紛紛。傳媒批評或曰媒體批評,一般是指由大眾傳媒主導并在大眾傳媒展開的文藝批評。自2001年始,便不斷有人著文對傳媒批評提出質疑與批評。2001年,除報刊發(fā)表署名文章評論傳媒批評外,一些有關傳媒批評的專題研討會也紛紛召開,從而把傳媒批評問題更加顯赫地提到了人們的面前。熱點之三:魯迅熱的內外。在北京、徐州、紹興等地舉行的紀念魯迅座談會上,林非、陳漱渝、舒乙等專家學者,就魯迅的思想、魯迅的作品在新世紀的意義與價值等問題作了新的論說。林非指出,魯迅從上個世紀便開始探討怎樣使中國人的人性與個性自由得以發(fā)揚,這在今天仍有現實意義。舒乙認為,魯迅先生的偉大之處就在于他為新生而戰(zhàn),反對奴才式的破壞,因為與建設無關。他提出:“我們目下的當務之急:一是生存,二要溫飽,三要發(fā)展,茍有阻礙這前途者——全都踏倒他。”他的這種突破精神在當前是最值得珍惜的,我們就是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按現實情況,大膽提出新理論、新觀點、新方針、新政策、講新話、辦新事,開創(chuàng)新時代。熱點之四:文學期刊現象引起關注。進入90年代,因種種原因,文學期刊紛紛被停辦,文學理論批評刊物在這次縮減中幾乎有半數???。2000年和 2001年,中央和地方改刊的雜志有200多種,其中大部分是文學期刊。據有關方面統計,全國的文學期刊約有800種,其中能維持生計的不足100種。大量的文學期刊虧本經營,入不敷出。有的文學期刊訂數不斷下跌,每期只有二三百本的印數,一直在??倪吘壙嗫鄴暝?。還有一些業(yè)內外人士對文學期刊的現狀與前景抱達觀看法,他們認為,市場、讀者最終都會給出答案,經過優(yōu)勝劣汰,文學期刊回歸理性狀態(tài),走向正常發(fā)展將為期不遠。
④2001年12月25日,作者張東焱在《文藝報》上撰文為近期小說診脈。其中談道:小說中的濫情現象的構成,并不是簡單的“婚外情”三字就能囊括得了的。
我們仔細分析會發(fā)現,這些作品不光在兩性關系上沒完沒了,大肆鋪排,而且它們都在試圖證明,婚姻之外的愛情是存在的,而且遠比婚內的愛情更熾熱更具誘惑力。我們不管“婚外情”在現實生活中到底占多大比例,也不管它是否已成為大眾談論的熱點話題,但有一點卻是非??隙ǖ?,即依照新婚姻法的有關規(guī)定,它屬于一種違法行為。許多作家所以熱衷于此,津津樂道,除了取媚于讀者和觀眾之外,大約與他們潛意識里的妻妾成群的欲念不無關系。其實,“婚外情”故事,也未必不能寫出人類美好健康的情感來。關鍵還在于作家怎樣處理題材、怎樣評價和描寫它們??陀^地說,言情小說總該比武俠小說更具有生命力的,因為前者往往會涉及到人的情感難題。有人認為,人類真正深刻的情感困境在于——假如妻子和情人同樣完美得令男人無法取舍時,主人公該如何選擇?設若言情小說真的達到了這個層次,并且包含了一種悲憫精神,具有了人性的深度。那它就與濫情小說徹底地劃清了界限。同時他還認為,給人印象最深的還有透心的冷漠。無論是作家本身還是作品的人物,對人對事都是一樣的冷漠。讀他們的作品,你簡直就不知道溫情為何物。譬如一部小說中,曾有這樣一個細節(jié):老總經常對我說,他現在自己的左手都不相信右手。左手幫右手撓癢癢,右手想,撓得那么舒服,不知用意何在。右手幫左手擦肥皂,左手想,搓得那么起勁,然后要干什么?人與人之間竟然連起碼的信任和慰藉都不存在了,只剩下冷冰冰的索取、對峙、對抗和對壘。
⑤2002年2月22日,《光明日報》鄧凱發(fā)表文章:文學期刊在風雨中前行。他寫道:如今,除了《收獲》《十月》等為數不多的幾家刊物的訂戶維持在 10萬左右,大多數刊物印數能過萬就相當不易了。面對市場的誘惑和挑戰(zhàn),文學期刊該如何應對?對文學期刊而言,“市場”這個詞曾經是陌生的。文學期刊在它的鼎盛時期,曾被無數的文學愛好者眾星捧月般地驕寵著,從沒想到今天會被市場這頭猛獸逼得進退維谷?!蹲骷摇分骶幾谌拾l(fā)認為:在我國市場經濟快速發(fā)展的形勢下,在較長的一段時間內,文學期刊卻蜷縮在角落中,只會張口和伸手,張口即是到處訴苦,伸手便是乞討要錢?!睹妊俊分骶広w長天說,中國文學期刊大多缺少經營意識。在市場的擠壓下,不少期刊采取與企業(yè)聯辦的方式,這實質上是尋求變相的經濟支持。而在其他國家,有許多文學基金會,這使文學期刊可以毫無功利性地搞文學。而中國還沒有達到這一步?!盾饺亍分骶幨捲赋?,面向市場應是文學期刊革故鼎新的大好契機。《上海文學》主編蔡翔說,沒有現成的市場等著你,文學期刊需要培養(yǎng)市場,而市場的培養(yǎng)尚待時日?!剁娚健犯敝骶庂Z夢瑋則認為,目前文學期刊太多,讓市場來選擇應該是一種理性的行為。文學期刊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強烈地意識到“讀者”是一個巨大的存在——湖北教育出版社總編室主任魏天無所言:“迄今為止,文學期刊所面臨的問題,都可以歸之為讀者問題;它的生存危機,實際上也就是讀者危機。”他認為,一些刊物一方面抱怨熱愛文學的讀者日益減少,一方面卻對依然鐘情于文學的讀者視而不見。而且,依然以過去陳舊的辦刊思路來分析、匯總和臆斷讀者,這無疑是危險的。文學期刊之所以不能適應市場,其中一個關鍵問題是內部缺乏一套靈活的機制、人事機制的僵化、發(fā)行渠道的不暢和沿襲多年的管理弊端,使長期形成的“半個編輯部”的現象沒有得到明顯改觀。
⑥2002年3月,由《北京文學》月刊和老舍文藝基金會評選出了當代中國文學最新作品排行榜(2001年下半年)。
中篇小說共5篇,分別是:《玉秀》畢飛宇;《奔跑的火光》方方;《看麥娘》池莉;《桑拿》鄧剛;《唱歌》張者。短篇小說共5篇,分別是:《放羊的女人》漠月;《浪漫的薛姨》張一弓;《一個老外在中國》徐坤;《女同學二三事》蘇童;《自行車》劉建東。報告文學4篇,分別是:《川藏線上生死劫》黨益民;《中國家庭,鋼琴熱帶來的喜與悲》劉元舉;《失憶的龍河口》春桃;《戶口:項鏈與繩索》寧小齡。散文隨筆5篇,分別是:《記憶與印象》史鐵生;《秋實凝香》雷達;《故鄉(xiāng)黃河中原》朱琦;《一次沒有表白的愛情》朱鴻;《生命的節(jié)日》季棟梁。
⑦2002年3月16日,由中國小說協會評選出的2001年中國小說排行榜在天津發(fā)布。
經過國內著名文學評論家雷達、陳駿濤、金漢、湯吉夫、韓石山、夏康達、謝有順、吳義勤、閻晶明、何向陽、李星等人的評選,共推出長篇小說六部、中篇小說九部、短篇小說十篇。它們分別是長篇:《西去的騎手》紅柯、《檀香刑》莫言、《花腔》李洱、《堅硬如水》閻連科、《白銀谷》成一、《滄浪之水》閻真;中篇:《奔跑的火光》方方、《唱歌》張者、《玉米》畢飛宇、《豹子最后的舞蹈》陳應松、《衛(wèi)川和林老師》荊歌、《鐵皮人的秘密情書+關于身體》蔣志、《美國隱形眼鏡》王童、《馬文的戰(zhàn)爭》葉兆言、《素素》何玉茹;短篇:《湖道》漠月、《日子》陳忠實、《遍地白花》劉慶邦、《鄉(xiāng)村、窮親戚和愛情》魏微、《逃亡》楊顯惠、《鞋匠與市長》趙本夫、《地下愛情》孫春平、《把門關上》戴來、《鐵支子》聶鑫森、《成珠樓記憶》張梅。
⑧2002年2月26日,評論家王干發(fā)表在《文藝報》上的文章《偽之最》評出:
“最”是一種夸飾,也是一種虛擬,“最高指示”都被看作是一種個人崇拜,我這里說2001年之最也只是一種文體,一種行文方法而已。
最有價值的中篇——《看麥娘》。這是池莉發(fā)在《大家》第六期上的小說,說最有價值首先是對池莉而言,池莉的小說好看,鮮活,但往往拘泥于現實,而這一篇小說一下子“升騰”起來,小說中主人公易明莉的懷疑精神,讓池莉飛翔起來俯瞰世俗之境,而小說本身敘述上自然流動。我們看到了一個涅之后的池莉,一個新的火鳳凰。最好看的中篇——《唱歌》。雖然北京的一家文學月刊在倡導“好看小說”,但說年度最好看的小說卻是發(fā)在《收獲》這本先鋒文學大本營的刊物,《唱歌》寫的是校園的故事,校園往往是不太容易出彩的,但張者用一種《圍城》的敘述精神,以一種輕喜劇的筆調展現了當今大學里師生的“另類生活”,這樣一群被商業(yè)操作欲望腐蝕的研究生和他的導師,讓人們感到重建人文精神的艱難。最樸素的中篇——發(fā)表在《北京文學》的《第六代》。申維是一個鮮為人知的青年作者,他的這篇小說一反時下流行的炫技小說筆法,樸素得連小說的主人公都用生活中的真實姓名,他不張揚不矯飾的小說筆調,使人感到不是在讀小說,而是在生活中行走。最漫不經心的短篇——《倒立》。莫言的小說一般喜歡“張勢”,搭好架子,然后語言的洪峰一浪一浪涌來,連小小的散文也寫得洶涌澎湃。這一篇是莫言的別調,他幾乎不用形容詞去描寫老同學聚會的場景,但世態(tài)風俗、人情冷暖盡蘊其中。這樣的小說,對莫言來說,或許只是練筆,但不可忽略。最休閑的小說——《告訴勞拉我愛她》。上海女作家唐穎富有才情,擅長描寫都市情感生活,筆法細膩而帶有柔情。不過,這一次她帶給我們的是一篇觀念小說,她借小說告訴人們,人生的價值不是拼搏,而是休息,心靈的休息。小說中關于“湯”的描寫,很精彩,可作菜譜。最花哨的長篇——《花腔》。李洱在新生代作家中最講究文體,他秉承了先鋒派的敘述激情,在敘述形態(tài)的轉換上用了大量的力氣,《花腔》講述的故事并沒有特別玄妙之處,但講述的方式卻頗具匠心,不同的敘述視點產生了不同的敘述結果,洋溢著博爾赫斯式的智慧。在作家們越來越趨向影視化的今天,李洱能堅持一種智性的敘述,并產生魔方式的變動美,我們只有向他致以由衷的敬意。因為小說不只是故事,有了敘述之后,小說才與故事產生質的差異。
⑨2002年3月5日,記者舒晉瑜在《工人日報》上發(fā)表《2002年文學圖書新熱點》文章,捕捉了圖書市場上的幾個新熱點:
一是現實題材,她引用評論家雷達的話認為,現實題材仍是熱點,創(chuàng)作上會比原先更為深入,向著文化、人性、現實的廣度深化。二是歷史題材仍然搶手,明智的小說家寫作品是為了讓更多的人看,《張之洞》雖然很長,但是很好看,我們可以從中得到很多啟示;三是網絡文學不容忽視,網絡文學有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就是它自己造勢。比如評獎,或利用其他傳媒宣傳自己,又需要傳統媒體出版,除了商業(yè)利益考慮之外,還存在著“承認”的問題;四是紀實類、情感類作品有望出現新高潮,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九丹的《烏鴉》,在文化界引起一場不大不小的爭議,該社社長周百義認為,圖書市場細分,情感類讀物將成為都市新寵。
(10)2002年3月13日,春天文學獎“花”落河南。
春天文學獎的首屆評獎結構揭曉,河南省女作家戴來春天“折桂”,成為榮獲春天文學獎的第一人,并領得獎金2萬元。2001年,著名作家王蒙將他獲《當代》文學“拉力賽”的10萬元大獎捐給人民文學出版社,倡議面向30歲以下的青年作者設立文學新人獎,鼓勵青年作者創(chuàng)作。人民文學出版社遂設立一年一屆的春天文學獎,每屆獎勵一位30歲以下的文學成就顯著的青年作者。
(11)2002年4月6日,九位作家評論家喜獲馮牧文學獎
第三屆馮牧文學獎在京頒獎。郜元寶、吳俊、李建軍獲青年評論家獎;雪漠、周曉楓、孫惠芬獲文學新人獎;周大新、李鳴生、苗長水獲軍旅文學創(chuàng)作獎。
(12)2002年4月28日,首屆“北普陀杯”老舍散文大獎賽頒獎,獲獎散文集同日出版。
由老舍基金會和《北京文學》月刊聯合舉辦的首屆“北普陀杯”老舍散文大獎賽經過一年多的運作與篩選,在林斤瀾、李國文、雷達、鐵凝、賈平凹、張守仁、白燁、周國平、章德寧、孟亞輝等著名作家、評論家參與投票評選下、從上千篇稿件中評選出了一、二、三等獎10篇。它們分別是:一等獎《病隙碎筆》(六)史鐵生。二等獎《鼓神》王雁;《誰是我們的敵人》劉燕燕;《我心目中的季羨林》張曼菱。三等獎《故鄉(xiāng)黃河中原》朱琦;《我的教唱生涯》劉嘉陵;《北京的茶館》洪燭;《礙著誰了》陶正;《一個人的河流》徐迅;《逃離母親》爾蜜。責任編輯 王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