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馬 韋伶
◆主持人:班馬韋伶
在上一期里,我們解放作文班的李中偉同學在他的家里發(fā)現(xiàn)了“小綠人”,并且用上期講到的“鐘面地圖構思法”來記下了這件事。其實,班馬老師自己也在家里發(fā)現(xiàn)了小綠人,而且,是在半夜!現(xiàn)在他也想把那天晚上的故事講給大家聽,不過用的方法就不再是“鐘面地圖構思法”了……
首先,請你來看看班馬老師那天晚上現(xiàn)場照下來的一組“圖片報道”。
認識我吧?我就是小綠人,那天夜晚我到了你們的班馬老師家……
我發(fā)現(xiàn)在他家的地板上,有兩只“大船”!
相信你已經(jīng)看明白了,原來,那天夜晚班馬老師的大皮鞋被一個小綠人當成了房子,筑起了堡壘,還蕩起了秋千,一直玩了大半夜呢!
現(xiàn)在班馬老師有一個問題要問你:由于他當時是在半睡半醒中拍下這8張“現(xiàn)場圖片”的,現(xiàn)在已經(jīng)弄不清楚哪張在前、哪張在后了!冥思苦想半天,他排出了下面兩種可能的答案:
一、4 6 2 7 8 3 1 5
二、2 3 6 7 1 4 5 8
真實的情況是不是這樣呢?根據(jù)你自己對這8個畫面的理解,你認為還有沒有不同的排列、組合?請在下面空格中填上你的答案:
□□□□□□□□□
不管哪種講法的故事,都是由這一“塊”。一“塊”的事件塊面來組合的!
見大家都明白了,兩位老師決定正式開始這堂課,
解放作文第二招:多格婆畫結構法
你喜歡漫畫嗎?你那種能夠把一塊一塊的畫面連成一個故事來讀的本事,一定遠遠超過爸爸媽媽吧!可是你知道嗎,這里面藏有一個學作文的有趣方法——多格漫畫結構法。
一個故事或一篇作文,當它被畫成幾格漫畫之后,這一格一格的“畫面”其實就是發(fā)生的事情、事件、情節(jié)的“場面”。想一想,一篇作文事實上就是由幾個主要的“場面”構成的。這里一塊、那里一塊……它們就構成了你要寫的內容“材料”。剛才課前練習時你擺弄那些畫面,實際上就是在編排和組合寫作的一塊塊“材料”。
但不管怎樣來組合,一篇作文里最基本的那“幾塊”發(fā)生事件的場面(畫面)卻是必須具備的!而且,在一格格的畫面里,沒有廢話,只有“行動”!
我們剛才玩的是8格漫畫,其實“格”越少越不容易。低年級的同學可以把一篇作文和故事很細、很細地“分解”成為10格、15格的畫面;而中高年級的同學就應該要有更高要求了——對于一篇300字到500字的作文,你得要求自己只能在5格(最多6格)之內表達出你要寫的一個完整的事件!
為什么要是5格(也就是5塊)呢——1塊是事情的“開始”,1塊是事情的“最后”,還有3塊是事情“怎么”、“怎么”又“怎么”回事兒。另外,你假如想要加個封面(標題)也可以。
下面是廣州景泰小學四年級學生梁韻琪同學的一個作文漫畫構思,請你按你認為合理的順序來編排一下,然后把故事講給爸爸媽媽或小伙伴們聽。
先請你看一篇解放作文班一位同學的作業(yè)——然后,請你根據(jù)這篇作文來畫出一組6格漫畫來!
小綠人過馬路
廣州環(huán)市路小學三年級文財盞
小綠人從小朋友的家里來到大街上,準備過馬路。
它剛走到馬路上,就被到處都是的BBBB的喇叭聲嚇了個半死。
路邊剛好有一個罐子,它靈機一動,想出一個辦法。它先爬進罐里,然后在里面站直,接著大步向前走。真靈,罐子果然向前滾了!過了好一會兒,小綠人以為已經(jīng)過了馬路了,就從罐里爬出來,沒想到才剛到馬路當中。突然,沖過來一輛汽車,它馬上趴在地下,才避開。
這一下又把小綠人嚇出一身汗。
它爬起來,發(fā)現(xiàn)身邊有一架綠色的玩具車。太棒了!它立刻跳到玩具車上,一踩油門,車馬上開了??墒菍嵲谔嚵?,它只能夾在車流中間朝前開。這條馬路可真長呀,油都用光了,可是還沒能靠邊,它只好跳下車繼續(xù)步行。
忽然一只大腳把小綠人踩扁了。過了好一會,它才變回原形。
束手無策的小綠人左顧右盼,突然看見一個小男孩在玩四驅車,它索性坐在車上,覺得很舒服。誰知那男孩忽然讓車猛一個急拐彎,小綠人被扔到一個穿綠色衣服的女孩子背上!
小綠人想:“綠衣服?正好!這不是我的保護色嗎?這回,我就藏在她的身上,不用自己走就可以過馬路了?!?/p>
可它的如意算盤打錯了,那女孩子大概看見了她的好朋友,興奮地揚起右手突然地亂揮,小綠人沒能抓住,又一次被掉到了地上!
好在這次離馬路對面沒有多遠了。小綠人掙扎著再次站起來,一拐一拐地走過了剩下的那段路。
作業(yè):先畫、再寫《小綠人過馬路》
要求:先畫出一個6格漫畫(你想加倍畫成12格也可以)。然后,再根據(jù)漫畫寫出這一篇作文。(先畫后寫,效果肯定不一樣!不信你試試!)
點評:
這樣的漫畫,幾乎每一個孩子都能畫。從這些課堂練習的6格漫畫可以看到:在規(guī)定的幾個“塊”里,每一塊都要畫出人物和事件發(fā)生的“場面”(就是發(fā)生了什么?是怎么做的?)。
本月父母貼士
用漫畫幫助孩子結構作文
向小孩子講解文章“結構”,費盡口舌也是白搭一專家們稱為“兒童思維接受障礙”。所以,我們與其對孩子去說什么“結構”,還不如同他們玩“積木”、畫“漫畫”!
平時家長們一提“作文”便全都想到“文字”和“寫字”——事實上在這之前是“思維”——在“思維”之前又是“畫面”與“動作”。在我們的研究中,就將這種針對兒童游戲精神的學習稱為“操作型思維”。
這樣的漫畫,幾乎每一個孩子都能畫。只要在規(guī)定的幾個“塊”里,每一塊都畫出人物和事件發(fā)生的“場面”(就是發(fā)生了什么?是怎么做的?)就是了。小學生的作文結構,就是行動的結構。而漫畫,海外的叫法本身就叫做“動漫”!所以,孩子寫一篇作文前你要問:你有幾塊“動作戲”?
建議你別老是逼著孩子寫作文,而要多陪孩子“做”作文、“畫”作文。
下期預告:《一條繩子線索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