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quán)五民
孩子過了1歲就開始了自我覺醒的時期,但他還不知道自己到底能做什么。同時又常常拒絕父母要求他做的事。這時,媽媽的態(tài)度對孩子的人格形成會產(chǎn)生很大影響。孩子的反抗發(fā)出了一個信號:已經(jīng)到了這樣一個階段—與其無條件保護,不如讓孩子獨立思考,或者訓(xùn)練孩子獨立做事
身心發(fā)育及特征
要尊重孩子的個性和意志
孩子出生滿1年了,他的身心在茁壯成長,已學(xué)會走路,能開口說話,開始具備了人的特征。如果斷奶也完成了,孩子就算從嬰兒畢了業(yè)。
這時孩子的一個惹人注目的特點就是開始有了自我意識:總想做自己想做的各種事而不愿聽媽媽的話,惹得媽媽不高興。
黏糊在媽媽身上撒嬌,看到過去不怕的人或東西也開始害怕起來,這也是1歲兒的特征。
忠告:孩子的個性鮮明起來,加上有了自我意識,媽媽要尊重孩子的個性和情緒,同時了解和掌握孩子的各個發(fā)展階段的特點,盡量做到順其自然。
體重、身高
一年之中孩子的體重增加到出生時的3倍左右,身高長到1.5倍。
孩子在第1年里身高和體重都增加很快,但從1歲以后,體重一年只能增加平均2千克,身高增長10厘米左右,看上去似乎不像以前長得那么快了。
體形也變得苗條起來,好像是瘦了。但身段和動作更加分明,給人感覺孩子的確變大了。
需要引起注意的是,由于個體差異和遺傳的關(guān)系,孩子有高矮、胖瘦之分,成長的速度和體形也會有差別。但只要孩子發(fā)育正常,精神飽滿就不用擔(dān)心了。
運動技能
周歲以后,開始走步的孩子多起來了。
周歲時能走二三步的孩子只占半數(shù)以下,而周歲后1個月期間會走步的孩子會明顯增多,到了15個月,大部分孩子都能走步了。
孩子們開始走步的時間有相當(dāng)大的差異。走步晚的孩子并不一定會影響今后的發(fā)育,所以對周歲以后還不會走路的孩子也不用過于擔(dān)心。如果16~17個月的孩子還不會走步,就應(yīng)找兒科大夫看一看了。
從自己走步到能玩拋球,大人扶著一只手能上樓梯,還能踢球和跳躍。孩子的本領(lǐng)會越來越大。
智力
自我意識開始萌芽
隨著孩子能力的增加,孩子的自我意識也開始萌芽。他開始自作主張,學(xué)會了自己拿著杯子吃東西,到了外邊也能隨意行走。大人開始覺得孩子難帶。與其和孩子對著干,不如順其自然,只要不發(fā)生危險,孩子愿意干什么就讓他干什么。孩子能做成一些事,慢慢地,這種滿足感就能變成自信感,成為成長的基石。
有時候,孩子雖有想做什么的欲望,但實際上做不好,因此常常會和家長產(chǎn)生摩擦。比如,媽媽阻攔孩子的行動或者媽媽總是想伸手替孩子做事,孩子自己做的不如意而著急,都可能引發(fā)沖突。
說話能力增長
周歲時,孩子能使用的單詞只有兩三個,而到了2歲前后,新詞會增加到300個左右。孩子說話是從用一個單詞表達幾種意思開始的。如用“狗”來表達“狗來了”、“怕狗”、“狗好玩”等。這是用一個單詞代用一個句子的“單詞句”,而到2歲時就能說“給蘋果”等“雙詞句”了。還能用動詞“去了”、“來了”等和形容詞“怕”、“可愛”等。
日常照料
排泄訓(xùn)練
不要過分要求,做好了應(yīng)稱贊
這時,媽媽們有急于取下孩子尿布的傾向,那不僅是為了省去洗尿布的麻煩,而且也有想顯示自己育兒成果的心思。有的媽媽更是急于調(diào)順好孩子的排便習(xí)慣,這是要不得的。
要想讓孩子順利使用便器,首先要調(diào)節(jié)孩子排泄的技能和習(xí)慣,否則怎么教也不能遂媽媽的意。
一般來說,孩子到了1歲半才能有拉大小便的意識,到這個
時候使用便器才合適。在此之前因為孩子不會使用便器而發(fā)脾氣,只能起反作用。但根據(jù)孩子情況的不同,早一點試一下也是可以的。
周歲孩子的排便一般在早晨起來、午飯后或者午睡以后,次數(shù)也減到一天1~2次。從孩子的神態(tài)中可以觀察出孩子是否想便,如果適時把孩子放到便器上,也許會收到好效果。
這時應(yīng)注意的是不要強迫孩子坐便器,即使孩子從便器上下來的一瞬間拉出來也不要責(zé)備孩子。
如果每次用便器時跟孩子爭吵的話,孩子就會討厭便器。如果孩子在便器上拉出來了就稱贊他。小便的次數(shù)多,時間又不好掌握,所以使用便器小便的時間自然要晚些。
讓孩子小便也用便器,開始時孩子會很不習(xí)慣,因此常常會已經(jīng)尿在外面了才說“尿尿”。這時不要責(zé)怪孩子“為什么不早點說”,而應(yīng)該稱贊孩子“真乖,能告訴媽媽想尿尿啦?!笔潞竽苷f出來也是很大的進步。不久以后,孩子就能在尿尿之前告訴大人了。
開始訓(xùn)練使用便器時,要取下尿布穿開襠褲,這樣就不怕尿濕褲子啦。另外,穿開襠褲比戴厚尿布和尿不濕更加輕便。
即使孩子會使用便器,在3歲左右還會尿濕褲子,這時不要責(zé)備孩子。
睡眠訓(xùn)練
養(yǎng)成早睡早起的習(xí)慣
1歲的孩子平均睡眠時間為晚上10~12個小時,白天睡眠為一日兩次,一次1~3個小時。
睡眠時間也有個體差異,有的孩子雖然一兩歲,但一天只睡10個小時就夠了。只要能保證身體所需要的睡眠就行。少覺而健康的孩子本來就是睡眠少的孩子。
問題不在于睡幾個小時,而在于幾點鐘睡。孩子如果晚睡晚起就會失去生活節(jié)奏,導(dǎo)致玩的時間少、運動不足,從而形成不能按時睡覺的惡性循環(huán)。也有一種說法是,很晚睡覺的孩子智力發(fā)育可能要低下。
一般來說,幼兒的就寢時間應(yīng)定在晚8點鐘左右為宜。
為了晚上睡得好,白天睡眠時間要少一點,避免孩子一直睡到傍晚。晚飯和晚浴的時間也要安排得早一些,別讓孩子跟著大人的時間轉(zhuǎn)。
吃飯訓(xùn)練
食欲比飯菜更重要
孩子到了周歲時就想拿著飯碗和勺自己吃飯了。但開始時因為手不聽使喚,孩子就常常用手抓著吃。不但吃得慢,還把周圍弄得很臟。這時讓孩子能坐在那兒老老實實地吃飯對他們來說就太過分了。這時的關(guān)鍵是要培養(yǎng)孩子的食欲。
孩子即使是空腹,媽媽硬給他往嘴里塞,他也會發(fā)脾氣,不愿吃。所以,事先做好準備,如戴上圍嘴,洗凈手,然后就讓孩子隨便吃好了。
但是,孩子吃不好而著急時,媽媽可以幫一幫,如果孩子推開媽媽的手時,媽媽可以坐在孩子的右邊,同孩子的右手同一個方向伸出勺子,這樣孩子比較容易接受。
默許孩子邊吃邊擺弄器皿,在一定程度上能促進孩子自己吃。但是,如果孩子邊吃邊玩就不好了。如果幾次把孩子拉到飯桌前孩子都不好好吃,就可以邊說著“你吃好了”邊收拾飯桌。
往正在玩的孩子嘴里硬塞東西,或者端著飯碗追著孩子喂的方法都是不可取的。
如果因為孩子在吃飯時吃得不多就給孩子補零食,或者把已經(jīng)收拾好的飯菜又重新端出來給孩子吃,下頓飯還是這樣,就會造成惡性循環(huán)。要規(guī)定準確的吃飯時間,使孩子牢牢記住,過了這頓飯,在下一頓之前不能再吃飯,以后孩子就會認真吃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