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芃
兩年前,為了撰寫《任勇中學數學教學藝術與研究》一書的“研究篇(任勇老師寫“探索篇"),我與任勇老師有過一次短暫的會面,當時,他淳樸沉穩(wěn)的神情中流露出的剛毅和自信,機敏流暢的談吐中展現(xiàn)出的才華和睿智,至今仍深深地保留在我的記憶里。在對任勇老師的教育教學和研究工作有了較多了解之后,我真切地感到,他之所以取得如此驕人業(yè)績,是與他對“育人觀”、“課程觀”“教學觀”和“學習觀”深入的和獨到的見解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
一、新育人觀:按“理念教學”。
按我的理解,教育理念即教育者對于“為什么而教”的動機、態(tài)度、抱負和追求。試想,一個教師如若不首先樹立崇高的教育理想和獻身事業(yè)的堅定信念,忽視對教育真諦的積極求索,不能對教育的價值做出全面和準確的判斷,是不可能成就一番事業(yè)的。作為教師,惟有像任勇老師那樣,以育人為己任,一切以育人為準繩,才會主動地從“經師”走向“人師”;才會做到“師德”、“師能”兼?zhèn)洌翰艜刑幪幯笠缰赖慕逃蜁r時充滿真情的師愛;才會有創(chuàng)新的教育和育人的成就。
二、新課程觀:立足于培養(yǎng)全面素質。
數學必修課程的教學是發(fā)展學生數學素質的主渠道。在這方面,任勇老師進行了許多新的探索?;凇叭媾囵B(yǎng)和發(fā)展學生的數學素質”的思想,他把與數學有關的許多內容,按照區(qū)分層次、注重思想、淡化形式和強調應用的原則,設計成選修課程、活動課程、潛在課程等,納入他所構建的大課程體系之中,并通過這些課程發(fā)展學生的素質。設計和開設這些課程,需要付出大量的心血和艱苦細致的勞動,但也正是因為這樣,才使得任老師“在振奮別人的同時振奮自己,在照亮別人的同時也發(fā)展自己”,真正實現(xiàn)了教學相長。
任老師在先進課程觀指導下,超前地設計并實施這種數學課程結構,符合當代課程改革和發(fā)展的大趨勢。近年來,為了適應時代對教育的新要求,這種大課程體系在我國又有新的發(fā)展,有的演變?yōu)椤靶1菊n程”,有的被拓展為“研究性學習”的內容。應當指出,“研究性學習”作為“綜合實踐活動”的一種類型,已經納入國家規(guī)定的必修課程,需要我們特別關注。
三、新教學觀:著眼于主動探索中的發(fā)展。
“讓學生在主動探索中得到主動發(fā)展”,是任勇老師在長期的數學教學實踐中獲得的真知。它與為數學教育界所普遍認同的“學數學”即“做數學”的觀點是一致的。任老師的課堂教學雖不曾冠以“某某教學法”或“某某教學模式”之類的名稱,但他緊緊抓住數學教學中“探索”這一核心,并視之為教學的“生命線”,從而形成了其鮮明的教學風格與獨特的教學藝術。
教學主體的主動性是主體自身獲得新知、形成技能、有所發(fā)現(xiàn)和創(chuàng)新的基礎。任老師以“探索”的形式來“物化”主體的主動性,使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掌握、應用、遷移以及技能的形成,都得以通過“自我建構”的方式實現(xiàn),這無疑是抓住了教學規(guī)律的本質。
四、新學習觀: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一般地說,學生的學習離不開教師的指導,特別是關于學習方法的指導。但我們也應注意到,迄今有目的、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學習指導的數學教師還不是很多,因而任勇老師“在教學過程(包括計劃、預習、聽課、復習、作業(yè)、總結、課外學習)中全方位、多層次、廣渠道地進行學習指導滲透”的做法,就顯得更加難能可貴。
當前,如何使學生“學會學習”,已成為世界范圍內基礎教育教學改革的焦點之一。在我國,學習指導受到日益重視。廣大教師已逐漸認識到:不僅要讓學生學會知識,而且要讓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規(guī)律和方法,使他們具有進行學習所必須的技能,并能夠自如地運用于學習過程。這是實現(xiàn)終身學習的必要條件,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任老師長期致力于數學學習指導的研究與實踐,取得了不少成果。對此有興趣的同行可參閱他的有關著述,相信一定能夠從中獲得有益的啟示。
許多人在評價任勇老師時,稱他為“素質全面的學者型教師和研究型的管理者”,也有人說他是“全面加特長”。這些概括都是中肯的,因為他熱愛教育事業(yè)、勤于思考、注重研究,他在教學實踐中將新的育人觀、課程觀、教學觀和學習觀融會貫通地、合理地實施,共同影響和促進學生包括數學素質在內的全面素質的形成和發(fā)展,并收到了令人信服的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