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谷成&夏立新
在遼寧西部,有一座古時的邊關重鎮(zhèn)——北鎮(zhèn)滿族自治縣(現(xiàn)更名北寧市),古時稱之為幽州,是發(fā)配充軍之地,更是兵家必爭的要塞。因此方圓百里尚武之風猶濃。距鎮(zhèn)西十里處,有一座名山。峰巒疊障,古樹參天,寺廟林立,溪水潺潺。這就是東北三大名山之首的醫(yī)巫閭山。
由于這里環(huán)境幽雅,吸引著歷代僧尼道俠在此隱棲,其中不乏武林高手。也正是這名山圣水,和著北鎮(zhèn)人的尚武之風,孕育出了中華武術百花園中又一朵奇葩——閭山武當自然派武術。
閭山武當自然派武術是由張三豐祖師傳留下來的。
張三豐,遼東懿州人(遼寧遼陽),名君寶,號元元子。早年曾在北鎮(zhèn)的閭山三清觀出家,后遍訪名山古剎。在湖北的武當山,他根據(jù)道家陰陽五行八卦的學說,融少林五拳等形理,創(chuàng)立了一種內(nèi)家拳學,即武當自然三豐派武術。它以道家內(nèi)丹功、形意、八卦、太極、自然拳、無極法等為主法,以“柳葉擦身八卦綿絲磨身掌”為初級掌法,以“九宮八卦飛龍掌”為掌門拳術。為防奸杜假,留有循環(huán)四十字譜相傳。范其字者,方為正宗真?zhèn)鳌?/p>
玄云曲瑞靜,清靈良自輕。
月圓歸命理,抱意管丹成。
元妙明志本,大祥體幽微。
參透無中有,方可邁西方。
三豐祖師漂泊半生,于晚年才回到閭山。從此,武當自然三豐派武術便由閭山的歷代道長們相傳下來,形成了今天的閭山武當自然派武術。
閭山武當自然派武術,由于道家單傳,至今仍保持古樸本色。風格怪異,獨具精華。
形意拳。在劈、橫拳的動作、勁法上有別于其它流派:先練道家內(nèi)丹養(yǎng)氣樁功,內(nèi)氣充足后方可行拳。在用法上,手法細膩而多變,勁力大而身法活,秘訣曰:鷹照捉功三影象,鷹滾鷹翻鷹照鷹;超升換日爐中寶,兩手空空過嶺西。
八卦掌。閭山派的八卦掌世之罕見,可以說從未顯露于世。在練法上有幾步,分上中下三乘功夫;套路上從八卦樁功開始,經(jīng)過龍行八掌,八卦游身掌,八卦活盤掌,八卦連環(huán)掌(八卦轉環(huán)掌),直到九宮八卦飛龍掌為止。此外還有八卦飛龍槍,八卦飛龍劍等兵刃套路,均為世奇。其掌法千變?nèi)f化,高妙無比,正如內(nèi)家絕手十八綱指綱所曰:彈點勾撓似猿鷹,貓擄鷹捉滿月弓,穿插劈撩狠如斧,縱橫變化勢無窮。八卦掌訣中說:八卦掌法妙無窮,二字合來一九宮;若能了達陰陽理,天地合在一掌中。
太極拳。共有五路,一百七十多個動作。勁力特殊,手法玄妙,動作復雜,是一種罕見的武當拳術。
此外還有武當劍、三十六路陰陽手、七十二路玄功掌等拳械套路。
提起武當劍,在挖掘和整理武術文化遺產(chǎn)的今天,有一位武術家我們不能忘記,特別是能在當年親得其傳的武林前輩們,更不應該忘記——他就是北鎮(zhèn)閭山武當自然派第九代傳人,素有劍仙之稱的宋唯一大師。
宋唯一,北鎮(zhèn)正安堡人,名德厚,字啟臣,別號飛丹九子。為了不使武當劍絕技失傳,他著寫了劍譜,還親自把武當劍法傳與外人,這在過去抱有“寧肯失傳,也不輕傳”保守思想的武術界,是一種多么可敬的奉獻精神啊!
武當劍共分三乘九派。有單、雙練套路及散劍對擊。劍法共有五路一百一十劍,其中有六十個不同動作劍法。皆以抽、帶、提、格、擊、刺、點、崩、攪、洗、壓、截、劈等十三勢劍法應用變化而成,并包括天、地、人三盤姿勢與動作。練習時要用太極腰、八卦步、六合勁,以打法為主。此劍要身劍合一,劍神合一,身行如龍,劍行似電,因敵變化,不拘成法。此劍的妙用,在武林中可稱獨樹一幟,用劍之要訣在于觀變,彼微動,我先動;動則變,變則著;著則走,走則守。一擊之間,恍若輕風不見劍;萬變之中,只見劍光不見人。此劍術另一妙法在于以劍為槍,出入講究豎勁,力貫中鋒。交手時,不接,不架,不迎,不截,直取對方要害,出劍見紅,也叫避青入紅。這也是武當內(nèi)家以靜待動,后發(fā)先至的宗旨。
宋唯一大師,不但很好地繼承了武當神劍,還將其掌化劍,融于八卦掌中,首創(chuàng)了“劍形八卦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