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文楨
江蘇省蘇州市盲人推拿診所(215001)
關鍵詞肌性斜頸,小兒推拿治療
小兒肌性斜頸的成因目前尚未完全肯定,大多數(shù)認為是在分娩時,受到產(chǎn)道擠壓、產(chǎn)鉗牽拉損傷了一側胸鎖乳突肌,使該股血腫機化、攣縮;或者是在分娩時頭位不正,阻礙一側胸鎖乳突肌供血,引起缺血性改變。也有胎兒在子宮內(nèi)頭位就偏斜。此外,小兒長期朝一個方向睡覺,也會引起斜頸。筆者用酒加鮮蔥、姜汁推拿治療此癥,獲得滿意療效,現(xiàn)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本組病例45例,其中男24例,女21例,難產(chǎn)41例,順產(chǎn)4例。肌性病變在右側24例,在左側21例;病變形態(tài)呈梭形腫物36例,呈條索樣改變4例,不規(guī)則形5例。
2推拿方法
推拿治療每日1次,每次約15分鐘。
2.1患兒仰臥,家長扶住其雙肩,以作固定。醫(yī)者一手扶托住患兒頭頸后部,使頭后伸,并慢慢地向健側移動,側屈20~30°,置于矯正體位。醫(yī)者另一手用拇、食、中三指,蘸介質(zhì)在病側胸鎖乳突肌,自乳突至胸鎖端,施行輕拿揉法3遍,以疏通其經(jīng)脈。
2.2在腫塊處輕重交替地施行揉捏法5分鐘,以散其結。
2.3使用錯位扭揉法,即拇指和食、中兩指不在同一水平位上,而是上下交錯位進行扭揉,并與肌纖維呈垂直方向交錯位捏拿肌肉扭轉2到3次,此法可有效地拉長肌纖維和剝離粘連。
2.4斜扳拔伸,醫(yī)者兩手捧住患兒頭的兩側,兩拇指勾托住下頜,兩手的其余四指置于枕骨下緣和枕骨后部,并將患兒面部轉向患側約45°,頭向健側傾斜30度,用1保?。脖5kg的力量拔伸半分鐘至1分鐘。
2.5由家長將患兒抱起,醫(yī)者在患側頸肩部施行推揉法3分鐘,以改善或預防一側組織的發(fā)育不良。
2.6輔助治療:每日在患處做早晚各1次溫熱敷,每次10分鐘,溫度掌握在40多度,不宜太燙。喂奶、逗引要盡量使患兒的臉轉向患側,睡覺要用枕墊使頭固定于矯正體位,矯正體位就是面部朝向患側,下巴稍稍仰起。
3治療結果
出生1~3個月就治的29例,經(jīng)50~90次推拿治愈;出生3~6個月就治的9例,經(jīng)90~140次推拿治愈;出生6~12個月就治的5例,經(jīng)半年多推拿治愈;1歲后就診的2例,經(jīng)半年多推拿有顯著的好轉??傆行剩保埃埃?,治愈率96%。
4討論與體會
小兒肌性斜頸只要早期---生后3個月之內(nèi),接受推拿治療,均可獲得滿意療效,輕者1個月治愈,重者不超過3個月。生后6個月~1周歲,雖也能獲得較好療效,但療程要比前者長得多。到2周歲,推拿則基本上無能為力。因此,及早接受推拿治療是取得滿意療效的關鍵。同時選用好介質(zhì),也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筆者所用介質(zhì)要每日配制新鮮的,即用蔥白5個,姜3片,切成碎末,取汁,加入適量上好黃酒。一段時間后,黃酒可調(diào)換成好的白酒,效果更好。這種介質(zhì),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散結的功效,而且對小兒的健康有益無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