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麗娟 秦茵
俗話說:“婆媳和,全家樂;婆媳斗,全家愁。”婆媳關系向來是家庭中比較難協調的人際關系,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 從血緣上看,婆媳關系既不同于以愛情為基礎的兩性結合的婚姻關系,也不同于親子、手足之間的血緣關系。兒媳叫婆婆為“媽媽”,其實是以兒子為中介的,婆媳間并沒有真正的血緣關系,只是一種“準血緣”關系。所以,婆媳關系同血緣關系相比較,缺乏那種天然的“內聚力”,這就從客觀上為婆媳的和睦設下了無形障礙。
2. 從心理活動的特點和家庭主要活動方式來看,婆媳都擔負著比較多的家務勞動,整天與油鹽醬醋打交道,難免會“舌頭碰牙齒”。況且婆媳本就是兩家人,早已在各自的家庭中養(yǎng)成了不同的愛好和習慣,如菜的燒法、待人處世的方式等,其間總會存在許多差異。如果彼此不能寬容地相處,以多一點讓步相互適應,必然會引發(fā)矛盾,產生隔閡。
3. 從對待親人的態(tài)度上來看,媳婦對待自己的丈夫,婆婆對待自己的兒子,雖然角度不同,卻都是在關心和愛護著同一個男人。但是,有時出于女性的嫉妒心理,反會由愛而引發(fā)矛盾。婆婆認為兒子是自己的親骨肉,屬于自己的一部分,自從兒媳過門后,兒子很多事不和自己商量了,為此產生失落感,而引發(fā)了對兒媳的對抗心理。而兒媳認為丈夫結婚后就應挑起家中的擔子,作婆婆的再多管丈夫,是不把兒媳放在眼里,為此與婆婆“較勁”。
4.女性心理比較細膩敏感,很小的事也會在她們心中產生強烈的反響。比如兒媳把門關得重了些,婆婆在廚房打碎了只碗,都可能使對方產生“這是不是沖著我來的”心理波動,從而埋下矛盾的種子。
可見,婆媳關系的和睦與否需要全家人的共同努力,但其中最關鍵的還是取決于婆媳雙方是否能站在對方的立場上,設身處地多為對方著想。
要處理好婆媳關系,婆媳雙方首先要做到一視同仁,不偏不倚。婆婆對子女和兒媳要一視同仁,不可偏袒。也就是指對所有的后輩,包括兒媳、女婿都一樣對待,不厚此薄彼,防止兒媳產生“心理不相容”。
在一個大家庭中,與其他家庭成員交往是免不了的,而婆媳原本是兩家人,沒有真正的血緣關系,因而容易攀比,經常懷疑對方不把自己當作一家人。比如婆婆給女兒買了件漂亮的衣服做生日禮物,而在兒媳生日時什么也沒買,兒媳就會產生婆婆對自家兒女和姻親兒女內外有別的感覺,認為婆婆沒把兒媳當成是自家人。于是,逢年過節(jié)時,兒媳提了厚禮,說一聲“我回家過節(jié)了”,言下之意,這里不是我的家,以回敬婆婆。
另外,反過來,兒媳在對待自己父母和公婆上的差異,也一樣會影響婆媳關系。比如,逢年過節(jié)時,小夫妻常常要買些禮物孝敬雙方父母,兒媳有時偷偷給自己父母多買一點,買得高級一點,被婆婆知道了,自然會很不開心,覺得兒媳對婆家和娘家也內外有別。
因此,為處理好婆媳關系,無論是婆婆還是兒媳,都應注意從生活小事上做到一視同仁。婆婆給女兒買東西時,別忘了也同樣給兒媳買上一份;兒媳給娘家送禮物時,也別忘了給婆家送一份厚禮。
在一視同仁的同時,要搞好婆媳關系,還得注意區(qū)別對待的原則。對婆婆而言,對待姻親子女和親生子女要有所區(qū)別,對前者要更客氣。這是因為,子女從小和自己生活在一起,性格脾氣都彼此了解,而兒媳是成人后經過婚姻才相識的,彼此沒有血緣關系,容易在生活習慣和觀點上產生矛盾,一旦隔閡產生,就難以消除了。比如,父母生日時,女兒送生日禮物來,老人隨意批評道:“花這個錢干什么?我既不缺,也不喜歡,真是浪費!”女兒聽后雖覺得不順耳,但也不會怎樣,畢竟是自己的父母,彼此很了解,不會為這樣的話生氣。但如果是兒媳送生日禮物時,婆婆也這樣隨便講話,就很容易使兒媳生氣,影響到婆媳關系。每一個做婆婆的人都曾經做過別人的兒媳,應該明白:作為兒媳,來到一個陌生的生活環(huán)境,會有種種的不適應、不習慣,所以,婆婆應該以寬大的胸懷接納兒媳,幫助她逐漸適應新生活。
那么,就兒媳而言,就更應該注意“厚待”婆家。比如逢年過節(jié)買禮物時,給婆家送的禮應該比娘家更豐厚些。雖然說禮物只是一種心意的表達,不在乎是輕是重,但若是禮物送得多些,婆婆會覺得自己受到了重視,感到兒子、兒媳還是很關心自己的,這樣,就為良好的婆媳關系打下了基礎。
另外,兒媳還應該在生活瑣事上多為婆婆著想,像孝順自己的父母那樣來孝順公婆。比如,每逢老人過生日,買一些老人平時想要又舍不得買的東西送給他們。每次逢年過節(jié)要回娘家之前,先跟婆婆商量一下自己的安排,臨走時不忘說一聲:我回娘家去了。平時下班回來,和婆婆說說自己今天遇到的新鮮事,或是自己的一些想法,多交流溝通。這些雖然都是生活中不起眼的小事,但點點滴滴積累起來,對于改善婆媳關系起了關鍵的作用。
家和萬事興。良好的婆媳關系對于整個家庭的和睦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婆媳本是陌路人,因為一個共同所愛的人走到了一起。既然成了一家人,就應該彼此敞開心扉,多多寬容、忍讓,多為對方著想,使家中人人心情舒暢,個個身體健康,這才是生活的根本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