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容提要本文從美的本質(zhì)、美感和藝術美三個方面論證了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和諧與統(tǒng)一的美學觀。泰戈爾認為人與神、人與人、人與大自然的和諧既是美的客觀基礎也是藝術美的表現(xiàn)原則。
關鍵詞泰戈爾美美感藝術
作者簡介宮靜,女,1935年生,中國社會科學院亞洲太平洋研究所研究員。
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公元1861—1941年)是近代舉世聞名的印度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文學家、藝術家和社會活動家。他共完成了五十多本詩集,十二部中、長篇小說,一百多篇短篇小說,二十余種劇本,兩千首歌曲,二千五百幅繪畫和大量的論文、演講集及回憶錄等。通過這些作品我們不但窺視出泰戈爾的靈魂世界,即他的世界觀、人生觀、真理觀、宗教觀及方法論,而且可以更加清晰地剖析他的美學觀,他對美的本質(zhì)、美感和藝術美的觀點。
1泰戈爾對美的本質(zhì)是如何看呢?他首先肯定美不是脫離周圍世界的一種抽象,他認為歐洲人往往喜歡談論抽象的美,并因此而產(chǎn)生出不同的派別,這些派別各自揮舞自己的旗幟,他們撇開世界真實的東西而不顧卻在喋喋不休地追求美,爭論美,其結果是每一步都得小心謹慎,使自己寸步難行。這些人自認為完全從日常平凡俗氣的事物中超脫出來了,于是他們就對大多數(shù)人的平凡生活加以詆毀,而同時又以妙法生輝的筆墨添枝加葉地大肆宣揚對美的渴求,這種做法不但不能使人感到快慰,反而會感到冷漠無情。泰戈爾說:“美不是幻想,它具有實在的永恒意義?!?注1)然而美也不是指事實本身,因為事實有時會引起沮喪和憂愁。美則意味著某種實現(xiàn),即愛的實現(xiàn),“美就是‘一’對另一個‘一’的自我奉獻”(注2)。前面的“一”指個人,后面的“一”指他人、神或大自然。因此,美是連結人和他周圍世界的紐帶,在萬物的和諧中才體現(xiàn)出美。所以他說:“事實引起的沮喪和憂愁只是薄霧,當美透過薄霧頃刻間突然閃現(xiàn)時,我們就會認識到平和是真而爭斗則不然,愛是真而恨不然,真理是一而不是多的堆集?!?注3)如果把美從周圍事物中抽象出來,那就使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這正像一條河流,我們用堤壩把它圍起來,此時河流本身就不復存在而變成了池塘。所以,泰戈爾說,不管是美還是其他偉大的事物,只要我們把它封閉起來,與周圍事物不再接觸,那么它就會失去真實的本性。
對于美來源于生活,美不能脫離周圍事物而存在的認識是有一個過程的,泰戈爾說:“我們最初與美相識是在于它有五顏六色的外形,它的條紋和羽毛吸引著我們,不僅如此,還以它損壞的外形來刺激我們。但是,當我們和美的相識熟悉了,這種美與丑明顯的不一致則表現(xiàn)為韻律的調(diào)節(jié),最初我們把美從周圍事物中分解出來,我們認為它可以脫離其他事物,但是最終我們領悟到它與全部事物的和諧?!?注4)
泰戈爾認為一切藝術都是反映現(xiàn)實生活中和諧之美?!八囆g是一支魔杖,它能使永恒的實在賦予一切可接觸的事物,使它們與我們個人的生命相結合。我們面對這些藝術品說,我了解你,如同我了解自己一樣,你是真實的?!?注5)這說明泰戈爾是一位現(xiàn)實主義者,他將現(xiàn)實生活作為美的來源,作為一切藝術品的真實內(nèi)容。
更可貴的是,他對現(xiàn)實生活的理解是全面而廣泛的,在生活中不僅有王公、貴族、圣人、英雄,而且也有平凡的,甚至看來是庸俗的小人物。然而,泰戈爾把這一切都作為自己創(chuàng)作的素材,正像傳記作家V·S·納羅婆尼在評論他的音樂作品時所說的:“在內(nèi)容方面,人生的面面觀,大自然的萬千氣象,無不反映在羅賓德拉納特的樂曲里。從帕德瑪河、恒河上擺渡的艄公到井邊去取水的姑娘,種稻子的農(nóng)婦,浪跡四方的歌手,飛梭走線的紡織娘——詩人在凡人瑣事中聽到了生命的樂章?!?注6)泰戈爾的這些思想正是對印度傳統(tǒng)美學思想的繼承,美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現(xiàn)實生活的反映。
其次,泰戈爾肯定美產(chǎn)生于勞動,它是人類通過勞動和才智自由創(chuàng)造的結果,是勞動創(chuàng)造了美。他認為在遠古時代,當人類還處于大自然的奴隸地位時,人類的一切勞動和創(chuàng)造只是為了實用的目的,他們建造洞穴是為了躲避風雨、嚴寒和野獸;他們學會種植是為了取得食物。但是大地和上天所賜予人類的東西往往不符合人類的需要,于是人就逐漸按照自己的意愿開始創(chuàng)造一切便利。在這方面,人和動物不同,動物只滿足于生存的需要,而人的精力卻有足夠的富裕,因為在人的內(nèi)心存在著無限(即神),因此,他在實用的目的中發(fā)展了人類的情操,這時,武士所使用的刀劍不只是為了戰(zhàn)斗,同時也要借助于裝飾來顯示自己的高尚和英武;廟宇不只是為了祀神,同時也要借助神廟的華麗和儀式的莊嚴來寄托人的虔誠感情。人的這種創(chuàng)造力是無限的,他通過自己的雙手不但創(chuàng)造和改變了物質(zhì)世界,同時也創(chuàng)造和豐富了精神世界。泰戈爾曾說過,藝術就是人的創(chuàng)造性靈魂對“真”的召喚的回答。同時,泰戈爾還明確指出,勞動創(chuàng)造的一切并非都是美的,只有那些賦予美的形式的創(chuàng)造才稱得上是美的。因此他強調(diào)一件美的藝術品,不但要有“真”的內(nèi)容,而且要有“美”的形式。
對于真與美的關系,泰戈爾是這樣描述的,他說:“我們通常稱之為美的東西,那些表現(xiàn)為線條、色彩和聲音的和諧的東西,或表現(xiàn)為言詞與思想一致的東西,之所以令我們愉悅,只是因為我們不得不承認其中包含著最高真理?!?注7)這種最高真理就是萬物的和諧,即人與神、人與人和人與大自然的和諧。所以他說:“真理只是‘一’,當我們的心感知了這個‘一’時,我們的心便體會了那‘無限’了。而所謂的‘美’也就是這個‘一’的調(diào)和的實現(xiàn)?!?注8)所以泰戈爾肯定“美即是真”,“真即是美”,二者不可分割。他認為通過真的觀念我們認識了宇宙中的法則;通過美的觀念我們認識了宇宙中的和諧。當我們認識了宇宙中的法則時,我們擴展了自己的優(yōu)勢,使自己的物質(zhì)力量變得強大了;當我們認識了人類內(nèi)在本性的法則時,我們則獲得了超過自我并變得自由的優(yōu)勢;同樣當我們認識了宇宙中的和諧時,我們的生命就會日益分享到宇宙中的歡樂。真與美作為統(tǒng)一體的來源,同時反映了宇宙中和諧的法則。
至于美與善的關系,泰戈爾認為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善所以能吸引我們是因為它有功利的目的,它能使我們受益;而美是一種心靈的感受,它能使我們愉悅。僅僅這樣理解還不全面,因為善一方面滿足我們的需要,另一方面它本身又是美的。這就是說,善除了實用的目的之外,還有一種美的吸引力。泰戈爾認為單純的實用不是美,如米飯、鞋子、衣服、雨傘,這些東西從實用角度看不能喚起我們的美感。但是,在史詩《羅摩衍那》中,羅什曼那隨同哥哥羅摩去森林流放的故事卻能撥動人們的心弦,這是因為善的內(nèi)容賦予了優(yōu)美的語言和韻律。所以泰戈爾說,當善的東西和周圍世界建立了十分融洽的和諧時,就產(chǎn)生了美。善是美的完美的本質(zhì),美是善的完美的形象。真、善、美完全可以統(tǒng)一于一體。例如,當個人為了全人類的利益而英勇獻身時,這種崇高的美(英雄形象),既體現(xiàn)了他的善(為人類利益犧牲),也反映出他的真(人性偉大的真理)。所以泰戈爾說:“藝術的職責就是要建立起人類的真正世界——真理和美的活生生的世界?!?注9)
從上面這些觀點我們看到泰戈爾承認美是客觀現(xiàn)實的主觀反映,它來源于生活,經(jīng)過主觀加工(即心靈的創(chuàng)造)又再現(xiàn)于生活。他否認有脫離現(xiàn)實而獨立存在的純主觀的抽象美,同時也認識到主觀對客觀的反映可以表現(xiàn)為多種多樣的形式,然而只有賦予藝術形式的表達才是美的。哲學、科學和藝術不同,前者屬于理性認識的范疇它需要借助于智慧和思維;而后者(藝術)屬于感覺和直覺的范疇,它主要是借助于形象的語言。但值得注意的是,泰戈爾所說的“真”,不一定就是指客觀事物的本質(zhì)和規(guī)律,它也包括“神人合一”、“超人”、“人道主義”這些“真理”。例如《吉檀迦利》這部優(yōu)美的詩集,它具有純真、恬靜、質(zhì)樸和愛的旋律,但是它所反映的內(nèi)容卻是“神人合一”的思想。神也稱為宇宙靈魂、大我或無限。神人合一是印度教徒一生追求的最終目的,也是泰戈爾美學思想的最高準則,萬物和諧的核心。
2什么是美感?泰戈爾認為美感是對美好事物的享受,也稱為快感。美感既是客觀的也是主觀的,作為現(xiàn)實世界的組成部分而被詩化的事實可以成為美感的來源,而感情本身又是主觀人格的表現(xiàn)。泰戈爾在《美和文學》中談到,我們確信無疑地知道,為了深刻而完全地和“真實”結合,美感笑容可掬地降臨到我們內(nèi)心,它別無他意,只是為了享受快樂。每當湛藍的天空沐浴著我們整個心靈的時候;每當黃昏將金色的袈娑披在暗灰色的大地上的時候,我們就會脫口而出“啊,多美呀!”;春天到了,當樹上的新葉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猶如森林女神的纖嫩手指撫摸我們的面頰時,我們從內(nèi)心感到春意盎然,充滿美的享受。這說明美感的產(chǎn)生一方面與美的對象和事物相聯(lián)系;另一方面又和審美的個體相聯(lián)系。
泰戈爾進一步指出美的對象和事物之所以是美的,應該體現(xiàn)出它們的完整性與和諧性。比如一位雜技演員,他手里拿著許多球,時而一道拋起,時而一起抓住,通過這樣的表演他為我們創(chuàng)造了美的完整的形象,從而使我們產(chǎn)生快感。但是,如果我們只看見拋起的瞬間或者是抓住的瞬間,那么這種快感便不會產(chǎn)生。因為只有完整地觀察事物,發(fā)現(xiàn)事物之間內(nèi)在的韻律,才能產(chǎn)生美的享受。同樣,哀與喜、善與惡、生與死這些變化著的事物,看起來是矛盾的對立,但是它們卻反映了宇宙內(nèi)在的和諧與韻律,只要我們學會整體地去觀察它們,就會發(fā)現(xiàn)在任何地方都不缺乏美。所以泰戈爾說:“美無所不在,任何事物都具有使我們享受的能力。”(注10)美學的最終目的就是教會人們?nèi)ネ暾匦蕾p美。美與丑、喜與悲從整體來看同樣反映出美感對象的真實的和諧。這一點我們可從泰戈爾的一些哲理詩中得到啟發(fā)。
關于美感的主體,也就是美的享受者,泰戈爾十分強調(diào)人格的主導作用,人格是指真正的個性,個人的性格,它的作用主要表現(xiàn)在兩方面:一方面具有人格的人是美的鑒賞者;另一方面他又是美的再現(xiàn)者(創(chuàng)造者)。作為鑒賞者來說,除了要具有審美的經(jīng)驗以外,更重要的是具有審美感,即審美情操。審美感的水平高低由人的多種因素決定,如他的性格、思維方式、教育程度、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等。正像一朵玫瑰花,對于商人來說,他所關心的只是它的市場價格,花的美麗不是用于個人欣賞而是用于判斷價格的高低。一條河流,漁夫所關心的只是河里的魚,而只有詩人才能欣賞到落日的余暉、寂靜的蒼穹、平滑如鏡的水面和色彩繽紛的光影。這說明受功利支配的人,必然會束縛了自己的審美感,他雖面對自然卻不能充分享受大自然所賜予的美。
作為美的再現(xiàn)者來說,人的主導作用更為突出,拿詩歌來說,泰戈爾回憶道:“個人情感的奔放是那個時代(指十九世紀)詩歌中的現(xiàn)代化的標志。華茲華斯是以個人方式表達在寰宇自然中所取得的享受;雪萊有著柏拉圖式的多情善感,同時也有對民族的、宗教的等等一切障礙的反叛精神;濟慈的詩則注重詩體工整。那時詩歌的拐彎(人們稱它為摩登)就是從外部世界轉向內(nèi)心世界?!?注11)又說:“在我生活的開始階段,我所熟悉的那些英國詩人,他們是以自己內(nèi)心去觀察外界的,對他們來說世界只是個人的。他們的想象、觀念和興趣不僅僅把世界變成普通的精神世界,而且也把它變作某一詩人的內(nèi)心東西。華茲華斯的世界是華茲華斯所特有的;雪萊的世界是雪萊所特有的;拜倫的世界為拜倫所特有?!?注12)泰戈爾對這些詩歌極為贊賞,他認為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突出人格的作用這才是真正的藝術。藝術和科學不同,要獲取科學知識必須排除主觀的干擾;而藝術要獲得對象物的靈魂,因此,它不但要認識客體,還要以個人的感情去觸及它,“在藝術里面,人顯示了他自己而不是他的對象物?!?注13)
從上面這些觀點我們看到,泰戈爾在強調(diào)人的能動作用,人在藝術中的主導地位方面,已經(jīng)超越了印度傳統(tǒng)的美學思想。歷史上傳統(tǒng)的美學觀主要是強調(diào)對生活的模仿與寫實。而泰戈爾卻深受西方近代人道主義和人性論的影響,主張在藝術中突出人的積極作用。此外在創(chuàng)作方法上,泰戈爾將西方的浪漫主義和傳統(tǒng)的現(xiàn)實主義相結合,也使美的再現(xiàn)者擴大了美的界限,泰戈爾本人則成為理想主義的現(xiàn)實主義者。一方面他沒有把美的感受限制在客觀可驗證的現(xiàn)實范圍內(nèi),在這種意義上說,他是理想主義者;另一方面,他把藝術歸結為使我們更接近于現(xiàn)實的某種東西,在這種意義上說,他又是現(xiàn)實主義者。
那么,客觀現(xiàn)實如何能使人產(chǎn)生美感呢?對于這個問題的回答,泰戈爾沿用了印度傳統(tǒng)的美學范疇,即味與情的概念。他說:“我們的感情是胃液,它能把現(xiàn)象世界變?yōu)楦H密的情操世界。此外,外在世界有自己的汁液,它們具有不同的性質(zhì),可以刺激我們的感情活動,在我們梵文修辭學中,這就稱作‘羅沙’(rasa,味),它的意思就是指能引起我們感情(內(nèi)部汁液)起反應的外界汁液”(注14)。簡單地說,就是人的內(nèi)在之情來源于外在之液(味),不同的味可以引起多種多樣之情。然而不是外在的任何東西都能引起情的反應,如英文意識(Consciousness)一詞在詩中就很少使用,因為它沒有生命,“缺乏香味”。依此類推一切抽象的字眼很難引起情的變化,所以無色、無味、無生命的東西只能交給哲學和科學,它們?nèi)缤磁胝{(diào)的蔬菜。只有那些經(jīng)過藝術加工的東西,才適宜作宴會的佳肴。這說明美感的產(chǎn)生關鍵在于美的形式。談到美的形式,泰戈爾指出,音樂才是藝術最完美的形式,也是美的最直接的表達,因為音樂具有單一和諧的形式?!罢嬲脑娙?,他們是預言家,追求以音樂的詞匯來表達宇宙,……在音樂中情感的表現(xiàn)是直接的,它不受外界材料的干擾……音樂永遠不會依賴任何明顯的含意,它說明的東西甚至不需語言來表示?!?注15)
美的形式往往都與人的感覺器官發(fā)生聯(lián)系,眼睛能看到美麗的色彩與形象;耳朵能聽到優(yōu)美的旋律。但是泰戈爾認為感覺器官的作用只能觸及事物的表面現(xiàn)象,所激發(fā)的感情也是浮淺的。真正有頭腦的人,決不會看到畫中的五光十色就被迷住,或聽到某些曲調(diào)就易受感動,而是用心靈去體驗畫和歌中的味,他們懂得和諧之美。即使我們不能得到這種偉大和諧的確切涵義,這也無關緊要,只要我們的心靈能直接感受到宇宙的慰藉與愛撫,那就是一種美的享受。這說明美感的產(chǎn)生不只依靠感覺和直覺,還要升華到心靈和理性,尤其是對崇高美的感受更需要道德的基礎。
3什么是藝術?對這個問題泰戈爾沒有明確回答,也不想給它下定義,他認為給一個有生命的、正在成長的東西下定義等于扼殺它的生命。這正像一株樹,把它的枝和根都砍掉,只剩下一段木頭,這木頭很適合從一個教室搬到另一個教室,以便于觀察和認識,但是這必定不是真實的完整的樹。所以泰戈爾認為給藝術下定義反而不能真正地了解藝術,藝術似乎是“幻”,是心靈的不斷活動。既然藝術沒有固定的涵義,那么藝術美的標準是什么呢?又如何達到這些標準呢?
首先讓我們看看泰戈爾對具體藝術的論述,從這些論述中總結出一般規(guī)律。
泰戈爾一生共創(chuàng)作二千首歌曲,他認為音樂是藝術的最高形式,從與音樂的接觸中他找到了心靈難以接近的最高主宰。音樂使人陶醉,它將人的情感帶入無際的天空。音樂也是詩的伴侶,它表達了詩所不能表達的感情。他說:“音樂是表達思想狀況唯一的最好途徑。當我們念一首詩時,聽得出念詩時有許多間歇所造成的缺陷,音樂才是朗誦詩歌的最好方法?!?注16)在各種不同的美的享受中,只有音樂所提供的享受是最完美的。音樂的美一方面表現(xiàn)于樂曲和音調(diào);另一方面表現(xiàn)于感情。樂曲有多種類型,如西方音樂、印度古典音樂和印度民間音樂等,泰戈爾則融古典和民間為一體,創(chuàng)作出泰戈爾的調(diào)式,他將民間音樂的成分加入古典音樂之中,使古典結構變得靈活自如;又通過保存古典音樂中的精華而提高了民間音樂的美學水平。至于樂曲的好壞,除了音調(diào)的韻律之外,關鍵在于能否表達感情。泰戈爾說:“音樂本來的目的就是表達感情。就節(jié)拍本身來說,再美也沒有用處,只有涉及感情時,才會為詩人和評論家所關心。同樣,音符集合在一起,沒有感情就像僵死的軀體,它可能是美麗的但沒有生命?!?注17)所以樂曲和它所傳達的感情應該是一致的,好的樂曲必然能使歌詞的意義更加明朗。
泰戈爾晚年還創(chuàng)作了二千五百幅繪畫,V·S·納羅婆尼介紹說,他的繪畫藝術最初是出于對文章的刪改和修補,逐漸地達到勻稱和完善,隨后則由線條和圖形發(fā)展為一條腿、一個人頭或一只鳥、一個花瓣的輪廓,以后則由單色發(fā)展成多色,最終以韻律表達了自己完整的意思。泰戈爾對自己的繪畫是這樣描述的,他說:“宇宙萬物只具有姿勢的語言,它們以圖畫和舞蹈表示意思,在這個世界上每一個物體都以無聲的線條和色彩為信號,表示這樣的事實:它不僅是邏輯的抽象或是有用的事物,而唯一的是它的自身,它的存在就是奇跡?!?注18)又說:“在一幅畫中,藝術家無疑地創(chuàng)造出是現(xiàn)實的語言,而我們只滿足于我們所見到的,它可能不是一幅美婦人的肖像畫,而是一名凡夫俗子的畫像,或者畫的是在自然界中沒有外在真實憑證的某些東西,但只在它自身中具有內(nèi)在的藝術意義?!?注19)從這些論述中表明泰戈爾的繪畫強調(diào)兩點原則:一是繪畫要反映客觀實在,客觀存在本身就是奇跡。但是實在不等于真實,實在也包括想象、典型、個性中的共性等;二是繪畫必須有美的形式,無論畫的內(nèi)容是什么,都要具有內(nèi)在的藝術意義。他認為在生命中有許多東西都是過眼煙云,轉瞬即失,唯有藝術才是長留下來的客人。繪畫中的藝術美則表現(xiàn)于線條、色彩和比例的協(xié)調(diào)與勻稱。如果一幅畫能給人以魅力并留下深刻的印象,那就是有價值,否則不管多么符合科學真理或道德觀念,都會被舍棄和忘卻。
對于詩歌和文學,他同樣強調(diào)要體現(xiàn)人的內(nèi)心情感,這正像以三種不同的思想類型去追求真理??茖W家和哲學家是通過理性分析;商人最關心的是市場價格,實用價值;而文學家和詩人是用自己的內(nèi)心感受,親證萬物存在的最終真理。泰戈爾說:“純粹的文學是非實利的,它的情味是無原因的?!?注20)又說:“文學賦予的享樂是美的享樂?!?注21)而文學和詩歌的美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作家的心靈與外界的聯(lián)系究竟有多深;二是這種聯(lián)系得到了多少永恒性的反映。他認為詩人富有幻想的心靈越是包羅萬象,我們從他的作品所包含的深刻性中所取得的歡愉就越多,人的世界的疆域就會伸展得越寬廣,我們所取得的感受也就越無窮盡。此外文學的創(chuàng)作技巧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文學應借助譬喻、韻律和暗示,通過優(yōu)美的形式以區(qū)別于哲學和科學。文學的語言是修飾過的形象語言,圖畫和音樂往往成為文學的助手。
總之,無論何種形式的藝術,它們的主要特性就是能喚起人們的形象思維,能給人以美的享受。但是“藝術中的美只是工具,而不是它的全部和最終的目的?!?注22)“藝術美的真正原理是統(tǒng)一的原理?!?注23)這種統(tǒng)一包括內(nèi)容和形式的統(tǒng)一,個性和共性的統(tǒng)一,想象和現(xiàn)實的統(tǒng)一,味與情的統(tǒng)一等。這些既是藝術美的原理也是藝術美的表現(xiàn)手法。
“統(tǒng)一”,泰戈爾也稱為均衡、和諧、協(xié)調(diào)或韻律。
關于內(nèi)容和形式的統(tǒng)一,泰戈爾認為二者是“有機復合”的關系。內(nèi)容反映事物的本質(zhì);形式反映事物的表象。因此內(nèi)容往往是理性的、抽象的和全面的;形式則往往是具體的、形象的和片面的。二者的有機結合才能有美的享受。在表現(xiàn)手法上則認為內(nèi)容是一,形式是多。形式應服從內(nèi)容的需要。他說:“爭論什么是審美感是無益的。我要講的只有一句話:我寫了許多散文詩,在這些散文詩中我想說的東西是其他形式所不能表達的。它們使人感受到簡樸的、日常的生活氣息。它們可能沒有富麗堂皇的外表,但它們并非因此而不美?!o予我美感的是史詩,而把這美感寫成詩還是散文,這于我來說是無所謂的?!?注24)就音樂的音調(diào)來說也是同樣道理,音調(diào)的韻律只能有助于情感的表達,而不能成為表達情感的枷鎖。
關于個性和共性的統(tǒng)一,泰戈爾認為個體是組成階層的基礎,人不能脫離階層而獨立存在,因此,在每個個體中都包含著集合體的因素,這便是塑造典型人物的真實依據(jù)。他說:“在《羅摩衍那》里所見到的羅摩,決不是任何一個人的形象——其中不時注入不同時代的不同人物的優(yōu)秀品質(zhì)和情味,無數(shù)人的形象,在詩人心里就轉化為高大完美的羅摩形象,于是羅摩就成為我們‘心靈的人’。與實際世界的無數(shù)完美無缺的人相比,羅摩在我們的心坎里是更為真實?!?注25)對壞人的塑造也一樣,我們有對世上許多壞人、壞事的零星認識,這些認識忽隱忽現(xiàn),不時地圍困著我們,但在文學里它們能被集中于一個人物身上而變?yōu)槲覀兠款w心靈中難以忘懷的形象,所以在典型的個性身上由于反映出了共性,從而也就真正地反映出社會的真實。
關于想象和現(xiàn)實的統(tǒng)一,泰戈爾認為這種統(tǒng)一有其客觀存在的基礎,因為在現(xiàn)實社會中充滿了各種各樣的矛盾,這些矛盾往往使我們感到迷惑,如果要想把它們清晰而有趣地表達出來,就必須依靠藝術家有才華的想象力,想象的作用就是要把實際的東西轉化為心靈的東西,把各種雜亂無章的事物轉化為使我們心靈達到完美歡樂的和諧。他說:“我記得,當我幼年時,沿著我家花園的圍墻有一排椰子樹,它們的枝葉向地平線上升起的太陽點頭致意,像我自己一樣有生命,成為我的伴侶。我知道這是我的想象,這種想象將我周圍的世界改變?yōu)槲易约号c之交往的世界——這種想象便是尋求統(tǒng)一。但是我們應當想到這種伴侶是真實的?!?注26)泰戈爾還說:“我們大量的活動是從事于制造想象,這不是為了任何有用的目的或陳述理性的命題而去努力,而是為了對這個現(xiàn)實的各種各樣的接觸給予不同的回答。”(注27)所以想象的作用既是為了深入地了解現(xiàn)實也是為了深刻地表現(xiàn)現(xiàn)實。
藝術美除了統(tǒng)一的原理之外,在表現(xiàn)技巧上同樣要求和諧與韻律,如詩歌講求格律、押韻;音樂講求旋律、音調(diào)、節(jié)拍;圖畫注重色彩、線條、比例;而一切文學藝術都應是形象思維的楷模。通過形象思維將外部世界的色彩、形態(tài)和聲音轉變?yōu)槲覀兊男撵`世界,在我們個人興趣、愛好和感情的作用下,再現(xiàn)為多種多樣的藝術世界。在這種轉變、結合和再現(xiàn)的過程中,藝術將揭開被抽象所掩蓋的真實的面紗,而以具體的形象表現(xiàn)出人格的世界。
在談到藝術美時,泰戈爾還批評了近代藝術的一切弊端,如用僵死的抽象概念來代替情味濃厚的人格。戰(zhàn)爭的概念掩蓋了人類的痛苦和不幸;班級的概念掩蓋了兒童的實在性;國家的概念掩蓋了可怕的罪惡;宗教的概念給多愁善感的人們敷上了大帖的麻醉藥膏??傊?,藝術不應是抽象概念的仆從而應是真實形象的再現(xiàn)。
在現(xiàn)代藝術中還有人為了得到稱譽而去追求內(nèi)容的驚奇、荒誕;為了嘩眾取寵而去追求形式的矯揉造作;為了麻痹人們的鑒賞力而以色情和放縱來刺激人們的感官等等。泰戈爾對此批評說:“它們喧嚷著要求得到片刻的承認”,“它們生怕被視為平庸”,于是“在藝術中耍弄機巧,制造驚奇,用那些異乎尋常的東西來嘩眾取寵”。但是這些作品“絕不是藝術,這是一種愚蠢的叫喊,簡直有點像現(xiàn)代市場上的那種力圖吸引顧客的令人作嘔的廣告”?!霸谶@些作品的姿態(tài)中實現(xiàn)著一種放肆的粗魯,使人聯(lián)想起那種硬以貧困為榮的做作?!笔谷烁械健靶孕睦韺W的密室和精神毒素的藥庫被人盜竊了,以使用這些東西來為人們提供刺激”(注28)。泰戈爾強烈反對以這些不健康的文藝作品來毒害廣大讀者,他指出藝術的最終目的是為人們創(chuàng)造一種真善美統(tǒng)一的形象,并以愛作為神、人和大自然聯(lián)系的紐帶,藝術應給人以美的享受。
(注1)(注2)(注3)(注26)(注27)泰戈爾:《詩人的宗教》,載《創(chuàng)造的統(tǒng)一》第15頁、第19頁、第15頁、第8頁、第9頁,1988年,馬德拉斯英文版。
(注4)(注10)(注15)泰戈爾:《在美中親證》,載《人生的親證》第230頁、第229頁、第236—237頁,1921年,萊比錫英文版。
(注5)(注7)泰戈爾:《一個藝術家的宗教》,載《無際的天空》第222頁、第218頁,1964年,加爾各答英文版。
(注6)V·S·納羅婆尼:《泰戈爾評傳》第209頁,1985年,重慶出版社版。
(注8)泰戈爾:《詩人的宗教》,載《小說月報》14卷9號第1頁。
(注11)(注12)泰戈爾:《現(xiàn)代詩歌》,載《詩探索》第92頁、第93頁,1981年第2期,四川人民出版社版。
(注9)(注13)(注14)(注22)(注23)泰戈爾:《什么是藝術》,載《人格》第31頁、第12頁、第13頁、第19頁、第19頁,1985年,馬德拉斯英文版。
(注16)(注17)泰戈爾:《音樂和感情》,載印度國際大學編《泰戈爾導論》第47頁、第47頁,1983年,加爾各答英文版。
(注18)(注19)印度國際大學編:《泰戈爾繪畫素描集》,《泰戈爾自序:我的繪畫》,加爾各答英文版。
(注20)(注21)泰戈爾:《文學的實質(zhì)》,載《泰戈爾論文學》第257頁,1988年,上海譯文出版社版。
(注24)泰戈爾:《散文詩和自由體詩》,載《泰戈爾論文學》第142頁。
(注25)泰戈爾:《文學的意義》,同上第286頁。
(注28)參見泰戈爾:《一個藝術家的宗教》,載《文藝理論研究》第176—177頁,1982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