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薈萃交流 異彩紛呈

        1998-04-29 00:00:00王克芬
        文藝研究 1998年5期

        內(nèi)容提要本文引用文獻記載,闡述魏晉南北朝各族樂舞文化的交流與融合為唐代樂舞藝術(shù)的高度發(fā)展奠定了基礎(chǔ)。南朝與北朝的社會狀況及各民族的歷史地位不同,其樂舞藝術(shù)的風(fēng)格特征、審美情趣均不相同,同時又相互交流、彼此影響,形成薈萃交流,異彩紛呈的局面,這一時期是中國古代樂舞發(fā)展史上重要的、醞釀著巨大變革的時代。

        關(guān)鍵詞魏晉南北朝樂舞發(fā)展史

        作者簡介王克芬,1927年生,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dǎo)師。

        魏、晉南北朝時代,是一個戰(zhàn)亂迭起,朝代、帝王更替頻繁,民族大遷徙、大流動的時代。特定的社會政治形勢,給樂舞發(fā)展帶來了深刻的影響。

        各族樂舞文化大交流大融合,是這一時代樂舞藝術(shù)發(fā)展的主要特點。在中國音樂舞蹈發(fā)展史上,這是一個醞釀著巨大變革的時代,它為唐代音樂舞蹈的高度發(fā)展,提供了豐富的滋養(yǎng),為輝煌璀璨的唐代音樂舞蹈登上歷史舞臺拉開了序幕。通過對兩晉南北朝樂舞藝術(shù)發(fā)展歷史軌跡的探索,我們會清晰地看到:隋、唐宮廷燕樂的編制,許多精彩的表演性舞蹈的創(chuàng)演及歌舞戲的發(fā)展,早在兩晉、南北朝時代,已初見端倪。

        一、《清商樂》與琴藝的發(fā)展

        魏、晉及南朝各代盛行“清商樂”(又稱“清樂”或“清商”)?!扒迳虡贰笔窃诶^承漢代“相和歌”的基礎(chǔ)上,廣泛吸收中原及南方各地民間傳統(tǒng)樂舞而編制的系列樂舞。有器樂曲、歌曲和舞蹈。其中有許多相當(dāng)精美的音樂舞蹈節(jié)目,從魏、晉、南北朝,一直流傳到隋唐時代。著名的隋、唐宮廷燕樂——《七部樂》、《九部樂》、《十部樂》,曾幾經(jīng)刪增變動,但《清商樂》一直被作為重要樂部,始終不變地列入《七部樂》、《九部樂》、《十部樂》中。

        史載:“清商樂”原是曹魏時代銅雀伎表演的音樂舞蹈,從長安、洛陽直到江南一帶都受到人們的歡迎和重視(注1)。銅雀伎,原本是專為喜好歌舞作樂的曹操集中的一批技藝高超的歌舞藝人。她們住在特筑的銅雀臺上,故名。曹操臨終前,立下遺囑,令銅雀伎們每月十五日向他的陵墓表演歌舞(注2)。這些終身被囚禁,以歌舞娛死人的銅雀伎的悲慘命運,深為后世人所同情,留下了許多以“銅雀伎”、“銅雀臺”為題材的詩篇?!扒迳虡贰备柚杏胁簧偎麄兒推渌娜俗鞯母柙~。

        曹魏時代,專門設(shè)立了管理“清商樂”的職官——“清商令”、“清商丞”。南朝梁及隋等朝代設(shè)有“清商署”機構(gòu),專門管理“清商樂(舞)”??梢娺@類樂舞內(nèi)容十分豐富,從事這類樂舞表演和創(chuàng)作的藝人很多。縱情聲色享樂的魏齊王曹芳(公元240—254年)“每見九親婦女有美色者,或留以付清商”(注3)。從“清商樂”來自銅雀伎和齊王芳將美女送入清商的史事說明:曹魏時代的“清商樂”是供人欣賞娛樂的表演性樂舞。表演者主要是女樂。這些民間的音樂舞蹈,在進入上層社會的初期,雖已經(jīng)過一定的加工整理,在藝術(shù)技巧上有所提高,演出形式更加精致華美,但仍不失民間樂舞生動活潑,情真意切的本色。故頗受人歡迎,并得以長期流傳。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樂舞久入宮廷和上層社會以后,必然會隨著觀賞者欣賞趣味、審美習(xí)慣和心態(tài)的不同,逐漸改變它們的原貌。從魏、晉后,直至唐代,“清商樂”中一些音樂舞蹈節(jié)目的變化,充分顯示了這種發(fā)展脈絡(luò)。

        自曹魏形成“清商樂(舞)”系列后,內(nèi)容不斷豐富。兩晉承襲“清商樂”,東晉南遷時,將這些中原傳統(tǒng)樂舞帶到南方,當(dāng)?shù)氐摹敖蠀歉琛?、“荊楚西聲”又被納入“清商樂”中。南朝各代,這些來自民間又經(jīng)過藝術(shù)加工的俗樂舞,受人歡迎,廣為流傳。《南史·徐勉傳》稱:梁武帝曾將后宮女樂“吳歌”、“西曲”兩部賞賜寵臣??梢娀适覍Α扒迳虡贰钡恼湟?。

        北魏王朝,統(tǒng)一北方十六國后,南進到淮漢及壽春等地。得到江左所傳“中原舊曲”及江南民間樂舞,并按傳統(tǒng)習(xí)慣統(tǒng)稱“清商樂”,可見北朝也有“清商樂”流傳。統(tǒng)一后的隋、唐時代,宮廷燕樂《七部樂》、《九部樂》、《十部樂》中均設(shè)有“清商”樂部。到武則天統(tǒng)治時代,“清商樂”已日趨衰落,僅存六十多曲。

        在數(shù)百年漫長歲月中,“清商樂”發(fā)生了許多變化。一部分被當(dāng)作“前代正聲”、“華夏正聲”對待,進入廟堂,歸入雅樂?!俄@舞》、《巴渝舞》等的發(fā)展變化正是如此;《鞞舞》在漢代已用于宴享。晉時則已用于祭祀天地祖先。晉末及南朝宋代將《鞞舞》增至八佾(六十四人,周代定天子用樂規(guī)格),孝武帝大明中(公元457—464年)“以鞞、拂雜舞,合之鐘石,施于殿庭”(注4)。《巴渝舞》也經(jīng)歷了大致相同的改造過程。為劉邦打天下立過赫赫戰(zhàn)功的西南少數(shù)民族“板楯蠻夷”,其民族舞蹈粗獷雄健,富于尚武精神。漢高祖將其歸入樂府,以示重視。魏黃初三年(222年)改稱《昭武舞》,晉又改名《宣武舞》都是用于祭把的“武舞”?!俄@舞》曲《明之君》和《巴渝舞》等在《舊唐書·音樂志》中,都是被列入“清樂”(即“清商樂”)類的。另一部分屬“清商樂”類的樂舞如《巾舞》、《白舞》、《明君舞》、《前溪舞》、《子夜歌》、《烏夜啼》、《春江花月夜》等音樂舞蹈節(jié)目,經(jīng)過歷代藝人的加工,成為古代樂舞中的精品,長期流傳。有些尚能從至今猶存的古典、民間樂舞中找到它們的蹤跡。

        《巾舞》因舞者執(zhí)巾舞蹈而得名。歷史悠久,漢畫像磚石中有不少飛舞長巾,揮灑自如的舞者形象;佛教藝術(shù)中有身披長巾,御風(fēng)翱翔云天,多姿多采的飛天美姿;戲曲舞蹈中有技藝高超的各式綢舞;今日舞臺上有熱烈紅火的《紅綢舞》和婀娜多姿的《長綢舞》(又名《飛天》),數(shù)千年來《巾舞》傳承不斷。

        《白舞》本江南吳地民間舞,因舞衣用“質(zhì)如輕云色如銀”的白制成而得名。舞姿輕盈柔曼,以舞袖為主,在悠揚的樂歌聲中,舞者踏著輕盈的舞步,時而高舉雙袖如天鵝飛翔,時而以袖拂面,慢轉(zhuǎn)輕移,時而急揮雙袖如雪花飄飄。那似行且留的舞步:“如推若引留且行?!蔽枵呙利惖纳碛半S風(fēng)波飄移:“體如輕風(fēng)動流波。 ”在一瞬間“亮像”的停頓中,舞者光彩照人的目光,動人心魄。從晉至唐的五六百年間,《白舞》是歷代筵宴樂舞中的保留節(jié)目,也是歷代詩人詠嘆、贊美不絕的舞蹈之一(見圖1),為它留下了許多生動美麗描繪《白舞》的詩篇,收入《樂府詩集》。舞袖技藝傳統(tǒng)深厚,周代《人舞》為《六小舞》之一,其特點是“以舞袖為容”。戰(zhàn)國文物中的玉雕舞人、青銅器刻紋舞人、漆器上描繪的舞人,大都曳長袖款款而舞。漢畫像磚石中舞人飛舞長袖的舞者,更是比比皆是??梢姟栋孜琛冯m編創(chuàng)于晉代,而舞袖的技法卻早已形成。鄧縣出土南北朝時期的畫像磚,漢風(fēng)頗濃。其中有兩幅刻繪樂舞場面:一塊為一戴面具的男舞者在前行,隨后是執(zhí)翟(古代用羽毛裝飾的舞具)、腰鼓等樂器的人。史家曾認(rèn)為此幅可能是《文康伎》。據(jù)《隋書·音樂志》載:《文康伎》是晉人庾亮死后,他的家伎為追思他而作的假面舞。隋初被列入《七部樂》中,后曾列入《九部樂》,改稱《禮畢》。值得注意的是與上述畫像磚相對稱的另一塊樂舞畫像磚:二女舞者,身著寬口長袖舞衣,細腰長裙,傾身相對而舞,舞態(tài)柔婉。那舉袖展臂的舞態(tài),頗似“高舉雙袖白鵠翔”所描繪的意境。也許它展示了以舞袖為主的《白舞》的某個姿態(tài)?!栋孜琛飞铣兄堋h舞袖傳統(tǒng),下啟后世戲曲及民間舞多種舞袖技藝,成為我中華傳統(tǒng)舞蹈中獨具特色的舞藝之一,也是表現(xiàn)不同人物思想感情的重要舞蹈手段之一。

        以表現(xiàn)漢代昭君出塞故事為內(nèi)容的歌舞《明君舞》,首演者是晉代著名舞伎綠珠。其他如具有江南民間風(fēng)格,婉轉(zhuǎn)纏綿,動人心扉的《前溪舞》;原為吳地民歌,傳唱頗廣的所謂鬼歌《子夜歌》;既是歌曲又是舞曲的《烏夜啼》;傳為陳后主(陳叔寶)作詞的樂曲《春江花月夜》、《玉樹后庭花》等都是“清商樂”類中的名曲,唐代列入宮廷燕樂樂部“清商”中。流傳了數(shù)百年之久。

        與“清商樂”關(guān)系密切的琴(今古琴)的藝術(shù),這一時期取得了很大的進步。出現(xiàn)了不少著名的琴家如稽康、杜夔、阮籍等等?;挡坏瞄L演奏漢末名曲《廣陵散》,同時也是著名樂論——《聲無哀樂論》和《琴賦》的作者。杜夔曾在三國魏文帝時任太樂令,后被黜免,也是善彈《廣陵散》的琴家。阮籍不但善彈琴,妙詩文,還是著名傳世名琴曲《酒狂》的作者,并著有《樂論》文;其侄阮咸精彈漢琵琶,唐代以阮咸姓名命名的彈撥樂器“阮咸”,是今日“阮”的前身。由此可知,阮咸其人對“阮”這種樂器的形成與發(fā)展所起的決定性作用。此外,《碣石調(diào)·幽蘭》和《烏夜啼》等也是這一時期著名的琴曲。而《烏夜啼》同時也是舞曲及歌曲。

        這一時期在樂律學(xué)方面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西晉樂律學(xué)家荀勖在制作和研究笛律方面取得了新的成就。所謂“笛律”,是一種特制的,有固定長度和型制的十二支笛,用以確定音高。南朝宋代樂律學(xué)家何承天,通經(jīng)史,精歷算,善彈箏。對當(dāng)時的京房六十律表示反對,以較先進的新律說,指出樂律研究的新方向。得出國際上最早以數(shù)據(jù)計算的接近十二平均律的律制。

        “清商”樂舞和琴藝、樂論的發(fā)展,是這一時期——主要是南朝,在音樂舞蹈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對后世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其中部分音樂舞蹈節(jié)目,至今仍可在歷史悠久的傳統(tǒng)樂舞中,追尋到它們的遺跡。

        二、各族樂舞文化交流及其影響

        在頻繁的爭戰(zhàn)中,隨著民族的遷徙流動,匈奴、羯、氐、鮮卑、羌等少數(shù)民族大量涌入中原地區(qū)。據(jù)《洛陽伽蘭記》載:北魏時,僅京都洛陽就有萬余家少數(shù)民族定居。他們帶來了各族的樂舞文化,中原傳統(tǒng)樂舞也通過各種渠道向其他民族地區(qū)傳播,形成了中、外各族樂舞文化大交流的局面。隋、唐時代的著名宮廷燕樂——《七部樂》、《九部樂》、《十部樂》中的許多少數(shù)民族和外國樂舞樂部,大都是魏、晉、南北朝時代,即已傳入中原的。

        漢代盛行的“百戲”,是包括音樂、舞蹈、雜技、幻術(shù)、武術(shù)等多種技藝的綜合演出,在兩晉、南北朝時期廣泛流傳在南方和北方的廣大地區(qū)。北方各政權(quán)的統(tǒng)治者雖多為少數(shù)民族,但在那里卻世代居住大量的漢族人民。他們必然會保存其傳統(tǒng)樂舞文化。而北方各朝,也竭力仿效漢、(西)晉禮樂制度。大都對漢文化傳統(tǒng)比較重視。

        統(tǒng)一了十六國的北魏王朝的統(tǒng)治階級,一方面崇尚歌舞作樂,宮廷貴族,廣招歌舞伎人,京城有“調(diào)音”、“樂律”二里,“天下妙伎出焉”,以培養(yǎng)技藝高超的歌舞藝人而聞名于世。戰(zhàn)爭中,每征服一地,都要搜集當(dāng)?shù)貥肺杷嚾说?;另一方面也十分重視以樂舞夸耀武功,頌揚國威。在宮廷設(shè)置各族各地樂舞,并模仿漢、晉樂舞之制。

        北魏建國之初,魏道武帝拓跋珪朝,宮廷大宴或宣布政令等,除陳雅樂外,還要演燕(今河北等地)、秦(今陜西)、吳(今江南)等地俗樂舞。天興六年(403年),下令太樂、總章、鼓吹等宮廷樂舞機構(gòu),增修雜技,“造五兵、角抵、麒麟、鳳凰、仙人、長蛇、白象、白虎及諸畏獸、魚龍、辟邪、鹿馬仙車、高百尺、長蹻、緣橦、跳丸、五案以備百戲。大饗設(shè)之于殿庭,如漢晉之舊也。太宗(拓跋嗣)初,又增修之,撰合大曲,更為鐘鼓之節(jié)?!?注5)這里有走索、頂竿、弄丸等雜技及各種擬獸舞及“高蹻”等舞蹈表演。到拓跋嗣時(409—423年)又增配“大曲”,加上鐘鼓音節(jié),加強了音樂成份。漢有“相合大曲”,唐有多段體的音樂歌舞套曲——“大曲”。北魏的“大曲”很可能是承漢啟唐發(fā)展過程中的一種樂舞形式。這些模仿漢、晉的做法,表明北魏統(tǒng)治者仰慕中原文化,向往漢、(西)晉,能成為一個統(tǒng)一全國的強盛王朝的愿望。

        北魏太武帝拓跋燾于天興六年(403年)打敗赫連昌,得古樂。平?jīng)鲋荩ń窀拭C武威)后,又將那里的樂舞藝人及樂器服飾等掠歸(注6)。并得到當(dāng)?shù)厮鶄鳌段鳑鰳贰?。《西涼樂》是融合了西域龜茲樂舞和中原漢民族的傳統(tǒng)樂舞而形成的西涼地方樂舞,原稱《秦漢伎》。北魏太武帝平?jīng)鲋莺?,得此樂,稱《西涼樂》。北魏、北周之際,稱《國伎》。隋、唐仍叫《西涼樂》,被列入宮廷燕樂《七部樂》、《九部樂》、《十部樂》中(注7)。這種由“涼人所傳中國舊樂,而雜以羌胡之聲”的《西涼樂》,數(shù)百年間盛行不衰?!杜f唐書·音樂志》:“自周、隋以來管弦雜曲數(shù)百曲,多用《西涼樂》?!碧圃娭杏胁簧倜鑼憽段鳑鰳贰返脑娖?,可見流傳相當(dāng)普遍。

        北魏太武帝曾從西域帶回了疏勒(今新疆疏勒一帶)、安國(今中亞布哈拉)的伎樂。北魏滅北燕(十六國之一)時,又得到了北燕所傳《高麗樂》。太武帝令將西域悅般國的“鼓舞之節(jié),施于樂府”,歸入宮廷樂舞機構(gòu)。北魏孝武帝、宣武帝時,得南朝“清商樂”。北魏遷都洛陽后才登基當(dāng)皇帝的宣武帝,為了嘉獎高車族的臣服,曾賜給高車人樂器一部,樂工二十八人。加強了中原與其他民族地區(qū)樂舞文化交流。上述史實展現(xiàn)了當(dāng)時中原傳統(tǒng)樂舞、西域樂舞、西涼樂舞、高麗樂舞及鮮卑本族樂舞薈萃北魏的繁榮景象。北魏時代,各民族、各地區(qū)的樂舞藝術(shù)匯集,交流,對隋唐樂舞藝術(shù)的高度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

        北魏分裂成東魏、西魏以后,及至北齊、北周各代,從民間到宮廷,仍是各族樂舞雜陳。如西魏與高昌通,《高昌樂》傳入西魏,并用于宮廷宴享。北魏雜樂有“西涼鞞舞”、“清樂”、“龜茲”等樂。齊后主高緯特別欣賞“胡戎樂”。北周明帝武成三年(560年)在紫極殿宴群臣,仍襲漢制,演“百戲”。武帝即位后,于保定元年(561年)下令罷“百戲”,后又罷“四夷樂”。天和三年(568年)武帝迎娶突厥木桿可汗俟斤的女兒阿史那氏為皇后,阿史那氏帶來了康國、龜茲等地杰出的音樂舞蹈家和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樂舞,他們的演出轟動了長安。武帝為了表示對皇后的尊重,命令將她帶來的諸樂舞,加上原有的《高昌樂》,在大司樂里傳習(xí)。并用這些西域樂舞的旋律,配上中原傳統(tǒng)樂器鐘磬演奏,作為“雅樂”使用。

        北周宣帝即位后,一反武帝做法,“廣招雜技,增修百戲。魚龍曼衍之伎,常設(shè)殿前,累日繼夜,不知休息?!睒O喜歌舞作樂。

        各民族、各地區(qū)頻繁的樂舞交流,風(fēng)格各異的諸多新樂種的出現(xiàn),促使樂器品種的擴展,這一時期出現(xiàn)的較重要的新樂器有:各種篳篥、貝、曲項琵琶、五弦琵琶、鳳首箜篌、鈸、方響、腰鼓、羯鼓、都曇鼓、答臘鼓等。除文字記載外,墓室出土的文物也形象地反映那個特定歷史時期的樂舞風(fēng)貌及其發(fā)展趨勢。

        甘肅酒泉魏晉墓樂舞壁畫,漢風(fēng)頗濃,與漢代“百戲”圖相近似(見圖2)。左上方四個演奏琴、琵琶、簫、腰鼓的樂人,席地而坐;在這個小樂隊的伴奏下,兩個舞人合樂起舞:一舞者裙據(jù)卷揚,似正在作一個矯捷奔放的舞蹈動作,另一舞者雙手各執(zhí)一個便面(后世的扇),舉手張臂而舞;這是迄今為止發(fā)現(xiàn)的唯一的一個執(zhí)雙便面起舞的舞者形象,它應(yīng)是至今廣為流傳的雙扇舞的源頭。在樂舞場景的下面,是雜技柔術(shù)表演。兩人在長條形物上,作滾翻動作,如今稱之為“前橋”、“后橋”技巧,整個畫面充滿了動感,引人入勝。

        新疆阿斯塔拉古墓群十六國墓室壁畫舞者作展臂姿,似正欲移頸動頭,和浙江瑞安出土的瓷谷倉頸部人物造型,都有濃郁的今新疆舞風(fēng)味。前者表明了當(dāng)?shù)貥肺鑲鹘y(tǒng)的深厚,一千多年的漫長歲月,未淹其特色。后者顯示西域樂舞形象已進入南方,從一個側(cè)面反映了樂舞藝術(shù)交流的發(fā)展趨勢。

        吉林省集安縣通溝四世紀(jì)高句麗墓樂舞壁畫:在那騎著高頭大馬貴族的面前,一群樂舞人正在表演;舞者六人,舞姿相同,均雙臂后展,長袖垂拂。其中五人橫列一排,三男兩女。另一男舞者與此五人相向而舞。舞人下面是七名排列整齊的歌者,也許正在為舞者伴唱。長川一號墓,是五世紀(jì)末六世紀(jì)初的高句麗墓。墓中有一幅較大的樂舞射騎壁畫(見圖3)。中部為貴族觀賞樂舞的場景:上層是三人一組的舞樂圖,中部立一女子,眉心點紅,雙手抱于腹前,雙肩各曲伸出兩支花莖,莖端兩朵蓮蕾。女身后一人高舉琴相候,另一男子,執(zhí)花苞相待。這也許是個特定的表演場景,或是正式表演前,向觀者致詞或候場。下層是一低坐彈琴女子,另一男子正在琴聲的伴奏下,揮袖舞蹈。這些距今一千四五百年的壁畫,展現(xiàn)了古高麗樂舞的風(fēng)貌。

        內(nèi)蒙呼和浩特市出土的一組北魏樂舞俑群,著鮮卑裝,舞者展臂欲飛的姿態(tài),至今仍保存在蒙古草原的民間舞中。它表現(xiàn)了草原人民對振翅飛翔云天雄鷹的崇拜和熱愛。也展示了古鮮卑人的舞蹈風(fēng)貌和審美情趣。

        大同市出土的北魏太和八年(484年)司馬金龍墓石刻棺床,雕刻十三個精美的伎樂像。兩邊分排十二個演奏各種樂器的樂人。其中一舞人,張臂抬腿舞蹈(見圖4)。十三身伎樂,身形粗壯,身披飄帶。樂伎姿態(tài)或立、或坐、或跪、均作開胯曲膝狀。盤腿開胯,是游牧民族長期馬上生活形成的體態(tài)。司馬金龍雖為漢人,但長期在北魏為官,他的墓室文物自然帶有濃重的鮮卑色彩。

        從大同南郊北魏遺址中發(fā)現(xiàn)的鎏金高足銅杯,鑲嵌或高雕一少女,步態(tài)瀟灑,體恣優(yōu)美,富于舞蹈的美感。史家認(rèn)為它具有西亞風(fēng)味,是北魏遷都洛陽前輸入的西方藝術(shù)品。據(jù)《魏書·西域傳》載,五世紀(jì)中葉,北魏和西方的往來,已越蔥嶺,極西海。五世紀(jì)八十年代平城(今大同)已集居了不少中亞、西亞的僧人、藝術(shù)家和商人。這件文物是北魏與西方國家文化交流的實證。

        北齊墓出土的舞樂紋瓷壺,真實而又生動。河南安陽范粹墓出土的黃釉扁壺,上有樂舞紋飾。樂舞人均為高鼻深目,身穿胡服的西域人。四樂人為舞者伴奏。男舞者立于蓮花臺上,右臂側(cè)展,左臂下垂,稍聳肩,作欲踏舞狀(見圖5)。至今新疆民間舞中,還經(jīng)常出現(xiàn)這種俏皮風(fēng)趣的舞蹈動作。另一北齊傳世瓷壺,在卷草花紋中,有七個西域樂舞人像;四樂人分別彈箜篌、琵琶、吹笛、擊鼓。另二人奮力擊掌,男舞者居中,作向前奔騰跳躍狀。動作幅度大,舞姿豪放粗獷。以上二壺的舞人形象,均具有《胡騰舞》的特色。

        山西壽陽出土的北齊陶舞俑,高鼻深目,張臂而舞,面部表情開朗興奮,張口如歌似笑。衣似鮮卑裝,袖口張寬,如中原舞服。它形象地記錄了民族文化交融的史事。

        陜西興平遺存的一古佛座(現(xiàn)存霍去病墓地),史家考證為南北朝時期文物。此佛座刻有一幅華麗的樂舞圖(見圖6)。中有蓮花紋裝飾的博山爐。爐左一女舞者,細腰長裙,傾身展臂而舞,漢風(fēng)十足。右一男舞者,高鼻深目,身著胡服,窄袖緊衣,高舉雙臂至頭頂,類“托掌”姿,“吸腿”而舞。后坐八個伴奏樂人。漢族與少數(shù)民族人一同共舞敬佛,也許正是當(dāng)時現(xiàn)實生活的寫照,也是民族樂舞文化交流的佑證。

        起源于北齊盛行于唐代的假面舞——《大面》,又稱《代面》,原稱《蘭陵王入陣曲》。流傳久遠,影響很大。曾東傳日本,至今仍保存在日本的雅樂舞蹈中。日本《舞樂圖》(左)冊中有《蘭陵王》舞姿圖一幅(見圖7)。圖題寫:“唐朝準(zhǔn)大曲,一人舞”。舞者戴瞪目吊顎面具,手執(zhí)桴,作擰身、驚回首姿而舞。《舞樂圖》(右)冊中有“陵王”“中面”面具圖一幅,與左冊中《蘭陵王》舞姿圖舞者所戴面具基本相同。由于日本雅樂舞蹈是以舞者代代親授的辦法傳承。故具有較高的歷史研究價值。關(guān)于此舞的起源,史籍有明晰的記載;北齊蘭陵王高長恭,勇猛善戰(zhàn),但他容貌美若婦人,故作戰(zhàn)時戴上假面以威敵。他能善待戰(zhàn)士,與之同甘共苦。軍士們編唱《蘭陵王入陣曲》頌之。后以此曲編舞,表現(xiàn)指揮擊刺的作戰(zhàn)英姿。即《大面》舞。高長恭的美德與戰(zhàn)功遭到齊后主高緯的嫉恨,“賜”蘭陵王飲毒酒而死(注8)。人們對這個英勇而善良的王子,寄予無限的同情與敬愛之情,這也許是此舞能長期廣為流傳的原因。唐代歌舞戲中,《蘭陵王入陣曲》(即《大面》、《代面》),極負盛名,東傳日本的,就是此舞。

        三、石窟藝術(shù)中的舞樂形象

        佛教的迅速傳播和盛行,是南北朝時代,特別是北朝諸代的一個顯著特點。這一時期的藝術(shù),包括音樂舞蹈,不少與宗教活動有密切的關(guān)系。而佛教藝術(shù)中所描繪的幻想中的西方極樂世界,則是現(xiàn)實生活的折光反映。佛是帝王的化身?!段簳め尷现尽份d:北魏文成帝曾公然下令,雕塑佛像要“如帝身”。生活中一切最美好的東西——包括音樂舞蹈——要供皇帝欣賞享樂,天國中一切最好的東西也應(yīng)奉獻給佛主。著名的佛經(jīng)翻譯家鳩摩羅什譯著《妙法蓮花經(jīng)》,首次列出對佛的十種供養(yǎng):“一華(花)、二香、三瓔珞、四抹香、五涂香、六燒香、七繒蓋幡幢、八衣服、九伎樂、十合掌?!庇纱丝梢娂繕饭B(yǎng)是敬佛禮佛活動中必不可少的一種方式。另據(jù)《洛陽伽蘭記》等史籍記載,北魏的佛寺有極盛大豐富的樂舞活動。其美妙程度,能使入觀者如入仙境。這大概是佛教寺院和石窟中,保存大量音樂舞蹈形象的重要原因之一。

        敦煌莫高窟十六國及北朝時期壁畫中的樂舞形象,大致有“天宮伎樂”和舞蹈感極強的“供養(yǎng)伎樂”等。

        “天宮伎樂”大都是繪制在窟壁上部,圍繞窟頂畫一圈手執(zhí)各種樂器和舞具的樂舞人群像。每個人物都在一個個形如半圓形門窗的畫面內(nèi)。傳統(tǒng)習(xí)慣稱此為“天宮伎樂”;是西方極樂世界娛佛、供佛的音樂舞蹈之神。他們姿態(tài)各異,變化豐富。那大幅度的扭腰出胯,伸臂揚手,動作舒展奔放,帶有濃重的印度色彩,同時又兼具北方游牧民族粗獷、豪放的精神氣質(zhì)。這些人物形象大多只露出頭部至膝的大半個身子,小腿及足部均淹沒在似圍墻般的長方形紋飾中。即使如此,仍具有較強的舞蹈美感和演奏樂器的動感。十六國時期修建的272窟、北魏修建的248窟、257窟、西魏修建的288窟、249窟等,都有許多這樣的樂舞形象。它們在一定程度上表現(xiàn)了真實生活中的樂舞人,但這不是真實生活的再現(xiàn),而是通過宗教藝術(shù)折光地反映,帶有一定的神化與幻想色彩。

        北魏修建的251窟南壁上部幾身伎樂像,左起第一人彈奏曲項琵琶,傾身出胯,抱琵琶音箱于胸頸間,高抬右肘撥弦,左臂向左下方伸出,手按弦柱,作邊彈邊舞狀,左起第二身,雙手交叉高舉頭部左側(cè),似正作“彈指”狀,舞姿豪放。緊接三、四、五身天宮伎樂,均雙手作合十狀?;蛭A身,或雙手置于胸前,或作向前推出狀,或作屈身高舉姿。風(fēng)帶繞身,卷曲飛揚,動感強烈。北魏435窟有一身天宮伎樂,纖纖細腰,左臂高揚作“托掌”姿,右臂斜展,微擺胯,視線下投,舞姿舒展。頗似個婆娑起舞的少女。另外有吹海螺、擊細腰鼓、彈琵琶者。

        西魏修建的249窟南壁天宮伎樂中,有一身仰首、高展雙臂而舞者,舞姿挺拔昂揚,有一種“勁從心出”,十分投入的舞動感。西魏288窟眾多的天宮伎樂中,有彈琵琶、箜篌、阮,有吹海螺、排簫、橫笛、簫,擊星(碰鈴)、腰鼓等樂器者。那扭腰出胯的體態(tài),豐富多變的手姿和卷曲飄揚的風(fēng)帶,非常恰當(dāng)?shù)孛枥L出人物的動勢。

        “供養(yǎng)伎樂”的樂舞形象,更為真實生動,動作合理,便于模擬,可舞性強。如272窟龕外兩側(cè)的供養(yǎng)伎樂菩薩,“分行排列,翩翩起舞,千姿百態(tài),情致優(yōu)雅,特別是這些菩薩變化多樣的手勢,柔軟細膩,纖巧靈活,腿腳伸屈,輕捷柔美,與身軀的婀娜多姿巧妙結(jié)合,表現(xiàn)出一種柔和靈動的情調(diào)”。(注9)特別是上身和手臂的姿態(tài)、動勢十分生動優(yōu)美;或“立掌”前推,或“按掌”下壓,或雙臂一上一下,或一屈一伸,或雙手合十,或擰身出胯,或回首仰視,或側(cè)身斜向等等。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姿態(tài)表情明快健朗,身姿手態(tài)美麗多姿。

        北周修建的297窟佛龕下,有一幅十分珍貴的供養(yǎng)伎樂圖:樹下,五人均著少數(shù)民族服裝(有史家認(rèn)為是古突厥裝),三樂人,一吹笙、一彈琵琶、一彈箜篌。二人在前起舞,雙手交叉舉至頭頂。一人跨右腿于左腿膝部,大幅度地擺胯。臀部突出,作移頸動頭的舞姿。這種舞姿,至今仍是新疆一帶民間舞的常用動作。這是一幅生活氣息濃郁,民族風(fēng)格鮮明的供養(yǎng)人奏樂起舞的禮佛圖。在飛天與藥叉的畫面中,也有不少生動的樂舞形象。

        敦煌壁畫北涼及北朝舞樂形象的基調(diào)是豪放、健朗的,其造型、風(fēng)格及精神氣質(zhì),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精神與審美情趣。

        聞名世界的云岡石窟,開鑿于北魏中期(公元398—494年間)。密密層層的窟龕遍布在山西大同市西郊的武州山崖面上。這里有巨大的佛像,凝神聽法的菩薩群像及華麗繁縟的裝飾花紋。特別是那些翱翔飛舞在彎廬形窟頂、中心塔柱、佛龕、門楣及明窗上的飛天、伎樂天,體態(tài)美麗生動,婀娜多姿。前室墻壁,往往刻有一些富于生活氣息,具有民族風(fēng)格的樂舞形象。

        走進云崗十二窟,印入眼簾的是前室北壁那一排十四個手執(zhí)樂器的天宮伎樂。這是一個配備齊全的樂隊。管樂有:篳篥、橫笛、排簫、吹葉、螺;弦樂有:琵琶、箜篌、箏或琴、阮;打擊樂有:細腰鼓、雞婁鼓等。他們端坐在天宮門洞中,似乎正在演奏一首優(yōu)美的樂曲。類似的天宮伎樂石雕,在第六、八、九、十、十一等許多洞窟中大量存在。這些樂器幾乎都是當(dāng)時生活中常見的,其中有從西域傳入的,有的則是中原漢族的傳統(tǒng)樂器。

        與天宮伎樂一同出現(xiàn)的,是以各種美妙姿態(tài)飛舞翱翔在窟頂、門楣、明窗、佛龕上的飛天。有時還會見到一些舞蹈著的人形,這些舞姿與今日某些常見的舞蹈動作十分相似,它們分散在前室石壁或窟頂上,錯落有致地與其他裝飾花紋組合在一起,我暫且稱它們?yōu)椤懊袼孜枳恕卑桑?/p>

        造型宏偉,雕飾華美繁縟的第六窟,建造于公元465年文帝死后至公元494年,孝文帝遷都洛陽前,史家定為云崗第二期石窟。該窟中心塔柱西側(cè)菱形石紋內(nèi),一飛天,頭梳雙髻,著短衫,雙膝側(cè)曲,雙臂向下斜展,作“按掌”姿,長帶裊繞,如徐徐下降的天女。中心塔柱西面帷幔上的飛天,緊衣赤足,有第一期石窟飛天袒裸上身,赤足的特點,他側(cè)身向前,推舉右臂,左臂平展身后,挺胸收腹,舞姿健美。七窟門楣上飛天,那挺胸躍起的姿勢,與今之“雙飛燕”姿頗相近似。隨著北魏孝文帝漢化政策的推行,佛像改著褒衣博帶式的漢裝。飛天也著短衣長裙曳地的漢族女子服飾。這一時期的飛天,不但服飾有明顯的變化,臉型及面部表情也與前不同,大都眉清目秀,表情溫婉嫵媚。雙足掩裹在長裙中,或雙手托蓮,或單臂舉蕾,或推掌,或叉腰,徜徉云海?;蚧厥?,或俯視,變化萬千。

        引人注目的九窟明窗頂部,刻一大蓮花,周圍是八個托蓮飛天;四角四個飛天形體粗壯,高鼻卷發(fā),為胡人形象。在他們中間刻了四個形體較小,面目清秀,發(fā)髻高聳的漢族女子。這幅設(shè)計精巧的胡漢托蓮石刻,也許是隱喻著民族團結(jié)共揚佛法的思想。

        強悍的游牧民族鮮卑拓跋部,在征服了北方十六國后,建立了強盛的北魏王朝。仰慕中原文化的北魏孝文帝,為了鞏固統(tǒng)治,推行漢化政策,深入中原腹地,遷都洛陽,繼云崗石窟之后,又在洛陽伊闕開鑿了世界馳名的龍門石窟。石窟藝術(shù)中,不同時期舞蹈形象的變化,顯示了不同時期的社會風(fēng)貌和不同的審美特征,云崗石窟早期飛天的粗壯身形和健美舞姿,具有游牧民族的雄健之美。而中、后期石窟飛天的窈窕身姿和柔美舞態(tài),則具有中原漢民族的審美情趣。那些風(fēng)采各異的民俗舞形象,既有西域風(fēng)的,也有鮮卑色的,還有中原漢族味的。它們的存在,形象地映證了北魏薈萃北方少數(shù)民族樂舞、西域樂舞及漢族傳統(tǒng)樂舞于一朝的歷史事實。

        北魏時期在龍門開鑿了古陽洞、賓陽洞、蓮花洞、火燒洞、魏字洞等十幾個大、中型洞窟。在這些洞窟中,雕刻了許多美麗多姿的伎樂天、飛天。

        北魏孝明帝時期(公元516—528年)建造的古陽洞,北壁龕楣上有一群形體優(yōu)美的飛天,或回首拂袖;或作半跪姿,隨風(fēng)飄??;或似從空中徐徐下降;或仰首冉冉上升,紋飾繁縟、瑰麗。又如同窟北壁佛背光火焰紋上方凌空飛舞的飛天群,衣帶飛揚,體態(tài)飄逸,有如一群翩翩起舞的舞人。南壁兩個雕刻在菱形框紋中的飛天,一上一下,體態(tài)大致相同,只是手姿各異,他們曲腿回身,向下斜視,動作協(xié)調(diào),頗具雙人舞的特點。

        蓮花洞窟頂藻井有六個圍繞大蓮花飛舞的供養(yǎng)天,姿態(tài)優(yōu)美生動。南壁佛龕龕楣上的一大排飛天,構(gòu)圖嚴(yán)謹(jǐn),姿態(tài)各異,圖像兩面對稱。中間二飛天緊緊偎依,揚頭挺胸,一手作“托掌”姿,腰部以下身軀,淹沒在一堆向上飄揚的紋飾中。像一對天女,從天而降。左右兩邊是手執(zhí)翟(羽毛裝飾的舞具),身穿雙肩有圓形飾物的美服。下半身徜樣在云海中。再往外,是兩個雙手捧笙吹奏的伎樂天。最外邊,是吹橫笛的伎樂天。舞人在中間,伴奏樂人在兩邊,從古至今多有如此安排的。舞者手中執(zhí)翟,也是前代傳統(tǒng)。“左手執(zhí)籥,右手秉翟”,正是周代建立“雅樂”體系以來,“文舞”的規(guī)范化形式。如前所述,南北朝時期的墓室文物——鄧縣畫像磚,也有執(zhí)翟者隨舞者而行的場景。

        北魏龍門石窟雕刻的伎樂飛天,隨著地區(qū)的變化,政治中心的南遷及佛教傳入時間的推移,中原風(fēng)格更為濃厚。只有極少數(shù)的窟龕,如露天交腳彌勒像龕背光上的伎樂飛天,是身形肥胖的裸身兒童,具有云崗早期石窟伎樂飛天的特點外,其他龍門北魏洞窟的飛天伎樂其服飾與面目、身形大都具有漢族美女的特色。這些伎樂飛天雖極富舞蹈的美感,但他們的下半身,特別是腿腳部分,全都卷裹在長裙或云海中。曲折飄拂,無重心,無主力腿,像天空飄浮的云朵。是難于模擬的舞姿,與龍門唐窟那些腳踏實地的舞人和端坐奏樂的樂人有顯著的區(qū)別。唐代佛教藝術(shù)世俗化、民族化的發(fā)展趨勢,將西方極樂世界的天女伎樂,送歸了人間。

        西秦建弘元年(公元420年)開始造窟的炳靈寺石窟,北魏景明三年(公元502年)已經(jīng)開窟的麥積山石窟和新疆克孜爾千佛洞等,都保存了大量十六國及北朝時期的伎樂壁畫,石刻雕像等。特別是自古就有歌舞之鄉(xiāng)美稱的新疆各地石窟,其音樂舞蹈形象之豐富、優(yōu)美、生動,世所罕見。關(guān)于這些石窟的開鑿年代眾說不同,但多數(shù)史家認(rèn)為約在公元3世紀(jì)至公元8世紀(jì)之間,是這些石窟相繼開鑿的年代??俗螤柷Х鸲?01窟,那個半裸上身,佩瓔珞、長帶、臂環(huán)等飾物,以娟秀的手姿,左臂舉至頭側(cè),作“托掌”式,右臂曲側(cè)于胸前作“推掌”式。扭腰、沖身,微揚首,明快健美,柔中帶勁。如果沒有象征神佛的圓形頂光,她不就是一幅杰出的舞人畫像嗎。38窟左右壁《說法圖》上方那一排十四組,二十八身天宮伎樂,有的手執(zhí)各種樂器,正在演奏;有的拿著花盤、花繩,或擊掌、或彈指,作各種舞蹈狀。138窟穹廬頂那一圈立于小圓毯上的供養(yǎng)伎樂,千姿百態(tài),造型十分優(yōu)美。又如森木塞木千佛洞第26窟手捧花盤,輕拈花繩的舞態(tài),婀娜多姿,娟秀明麗。類似的樂舞形象還很多。這些佛教藝術(shù)中的音樂舞蹈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再現(xiàn)了古龜茲樂舞風(fēng)貌,其神韻與風(fēng)采,仍能在今日的新疆樂舞中尋覓到它們的蹤跡。

        不同時代的文字記載、墓室文物、石窟藝術(shù)所展示的樂舞風(fēng)貌,具有不同的藝術(shù)風(fēng)格及審美特征。即使在同一歷史時期,由于社會狀況不同,地區(qū)及民族各異等原因,其樂舞風(fēng)格,精神氣質(zhì)及審美等方面也會顯示出較大的差異。這些民族的傳統(tǒng)樂舞,一般具有粗獷、矯健、挺拔之美。加之這些民族正處于興盛時期,其雄健豪放的氣質(zhì)十分突出。而南朝各代,由于軍事政治的失利,被迫南遷,精神狀態(tài)是退縮、萎靡、傷感的。加之南方各地的傳統(tǒng)樂舞,大都具有婉轉(zhuǎn)纏綿的抒情色彩?!扒迳虡贰笨烧f是此類樂舞的代表作。南方和北方不同的音樂舞蹈風(fēng)格,來自它們不同的社會風(fēng)尚、時代精神和民族審美心理。

        魏、晉、南北朝在中國音樂舞蹈發(fā)展史上,是一個重要的轉(zhuǎn)折時期。各族樂舞藝術(shù),薈萃交流,各展風(fēng)姿,異彩紛呈,為唐代音樂舞蹈的高度發(fā)展,準(zhǔn)備了豐富的營養(yǎng),創(chuàng)造了十分有利的條件。

        (注1)《南齊書·王僧虔傳》:“又今之‘清樂’,實由銅爵(雀),三祖風(fēng)流,遺音盈耳,京洛相高,江左彌貴。”

        (注2)《樂府詩集》引《鄴都故事》。

        (注3)《三國志·魏書·齊王芳傳》,裴松之注引《魏書》。

        (注4)《宋史·樂志》。

        (注5)(注6)《魏書·樂志》。

        (注7)《隋書·音樂志》、《舊唐書·音樂志》。

        (注8)有關(guān)高長恭的身世及《大面》舞等,參見《北齊書·蘭陵王傳》、《教坊記》、《樂府雜錄》“鼓架部”、《舊唐書·音樂志》。

        (注9)《敦煌藝術(shù)叢書》,樊錦詩《北涼時期的莫高窟藝術(shù)》。

        无码中文字幕专区一二三| 成人无码网www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人妖| 少女韩国电视剧在线观看完整 | 精品国产午夜福利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国产二区三区在线| 日本韩国一区二区高清| 亚洲av福利天堂一区二区三| 激情偷乱人成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аv天堂无码| 蜜桃视频在线免费观看一区二区| 亚洲综合小综合中文字幕| 不卡的av网站在线观看| 人妻无码一区二区视频| 久久频道毛片免费不卡片|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四色av| 45岁妇女草逼视频播放| 国产好大好硬好爽免费不卡| 一区二区三区日韩亚洲中文视频| 亚洲五月七月丁香缴情| 日本免费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亚洲精品a片久久久| 亚洲av无码电影网| 无遮高潮国产免费观看韩国| 日本不卡不二三区在线看| 亚洲综合av永久无码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沙发午睡系列990531| 久久综合第一页无码| 精品视频在线观看一区二区有| 蜜桃在线视频一区二区| 凹凸国产熟女精品视频app| 精品国产精品久久一区免费式| 日韩五十路| 色婷婷久色国产成人免费| 无码乱肉视频免费大全合集| 久久人妻少妇嫩草av蜜桃| mm在线精品视频| 亚洲日本一区二区在线| 国产成人a在线观看视频免费| 久久精品亚洲中文字幕无码网站| 国模精品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