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彩婧
這是在北京動物園內(nèi)的一家平常的小飯店里,200多元一桌的十幾道“家常菜”,圍桌而坐的是些衣著樸素、面色不佳的特困大學生,作為“中國跨世紀基金·恒安濟困助學金”的各省受助生代表,他們剛剛參加完授獎儀式。菜上齊后,一位陪同的老師輕聲地囑咐她的學生:“放開點吃,借這機會好好補補?!?/p>
事后這位老師苦笑著告訴筆者,1000元的助學金,幾天的好吃好玩確實能讓這些特困生補補,喘口氣,大學幾年的貧困放在整個一生中也可以算作是一時之痛,挺得過去??墒撬麄兺瑯尤鄙傩迈r蔬菜,也更難滋補的是心理上的虧空。特困生大都讓貧困壓得透不過氣來,甚至自卑自閉。雖然來自國家和社會的關注和扶助越來越多,可又成了新的一層圍困:對有些學生而言是多了一份心理負擔,更抬不起頭;少數(shù)孩子甚至認為這種幫助順理成章,添了惰性。這些心態(tài)調(diào)整不好會有持續(xù)一生的不利影響。
基于同一觀點,團中央、全國學聯(lián)及
恒安集團把握這次總額為1000萬元的濟困助學基金時,沒以生活最苦為標準,而是選那些在困境中能自立自強的學生,以激勵特困生確立健康心態(tài)。
可事情肯定不是念叼著“白屋出公卿”、“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就能解決的。讓我們聽聽幾位特困生的心里話,看看他們是怎么安頓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