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謀玚
前幾年買了部陳寅恪的《柳如是別傳》讀起來很艱澀,但也很有嚼頭,很有興味。最近忽然在《讀書》上看到一篇《悲悼<柳如是別傳>》,趕緊抓起來看。
作者一再申言,“《柳如是別傳》高出《桃花扇》一籌”,“《別傳》高出于《桃花扇》之處,不在于對柳氏的謳歌,而在于對錢氏的理解?!薄啊短一ㄉ取窂垞P商女愛國,意在貶斥書生漢奸。李香君形象之于侯方域宛如一把道德匕首,刀刃所至,一片血肉模糊,而有趣的是,劊子手又照樣由文人孔尚任擔任。”
這是把歐陽予倩的帳算到孔尚任頭上去了。
抗日時期,歐陽予倩出于“愛國熱情”的驅(qū)使,把孔尚任的《桃花扇》改編為話劇,確曾把侯方域改成了不講“名節(jié)”的軟骨頭。歐陽予倩對侯方域的評價未必公平,但我認為這種古為今用,在當時也未可厚非。在當時來說,在大明、大順、大清之間選擇也不是如今日的“存在之敞開”論者所說的那樣輕松,柳如是、錢謙益的許多詩文就是明證。至于孔尚任和孔尚任的《桃花扇》,則何曾貶斥過侯方域一字呢?除了《卻奩》一出中侯方域的表現(xiàn)稍微顯得不如李香君堅定、清醒以外,孔尚任對楊文驄都是理解的,都一無貶詞,他何嘗“擔當”過“劊子手”,《桃花扇》又何嘗是“刀刃所至,一片血肉模糊”呢?
說《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