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建明
與中國本土文化的其它領域相比,魚文化研究步履顯得過于蹣跚,遠遠落后于時代的需要。而陶思炎同志卻以驚人的勇氣敢于涉足陌生的領域,盡管他知道邁出這一步是何其艱難。
魚文化研究中最令人棘手的是研究方法問題,因為魚文化包孕的內容很廣,與人類學、歷史學、考古學、經濟學、宗教學等有著廣為密切的聯(lián)系,稍一不遜,便會犯常識性的錯誤。作者在廣泛閱讀古文物、中國史書、歷代人物傳記、古今圖書集成、各類辭書、地方史志的基礎上,以歷史唯物主義為指導,借鑒西方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進行大膽假設,小心求證,從內涵舉釋、功能導向、魚謎揭解、演進軌跡、因子不滅等幾大方面對魚文化進行了多角度多層次的探索,構建出了我國魚文化的體系。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師承中國著名民俗學家張紫晨先生攻讀博士學位期間,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把廣泛閱讀,吸取前人研究成果與自己的民間收集、鄉(xiāng)村調查結合起來,從自己的收集中精選出七十六個從古到今的圖例,條理分明地描述了魚文化各種類型和變遷。我們知道,對民間文化的發(fā)掘,必須親自調查甄別,才能做到言必有據,最忌諱的便是臆斷猜測的貴族式或準貴族式的研究方式,作者一反當今文化研究過于空泛的宏觀思辨傾向,具體而微地對魚文化進行深入的考察、分析,尤其顯得難能可貴?;诖耍瑫杏么罅康氖妨虾褪占?,歸納出魚文化具有圖騰崇拜物、表生殖信仰、豐稔物阜的祈望、辟邪消災的護神、星精獸體的象征、世界之載體、溝通天地生死的神使,表陰陽兩儀的轉合、通靈善化的神物、巫藥占驗作用、祭祀與祝賀的禮物、游樂與賞玩的對象等多種能夠“啟動文化創(chuàng)造內力”,“在社會組織、人倫觀念、神話思維、哲學觀念、巫術迷信、生產活動、藝術創(chuàng)作以及生活風俗中充分展現(xiàn),發(fā)揮著組織、教化、認識、改造、選擇、整合、滿足等功能作用”,(第14—15頁)揭示出隱匿在神秘“重帷”下魚文化的真義。
有關魚的傳說、故事中許多難解之謎終于有了科學的答案、印證。在本書的題記中,作者引用了格羅塞《藝術的起源》中的一段話,開宗明義:“科學的職務,是在某一群的現(xiàn)象的記述和解釋,所以每種科學,都可以分成記述和解釋兩個部分……?!?第1頁)作者正是采取了這種“記述”和“解釋”的方法,在“內涵舉釋”、“功能探究”后,開始依據魚文化的各種功能,進行“魚謎揭解”,闡釋了魚類獻寶、和合與雙魚、鯀與烏魚,特別是人魚與孟姜女等民間傳說故事的潛在內涵,有著深刻的歷史意義和現(xiàn)實意義:以其輝煌的實亦彪炳千古歷史,以其因子的重聚參與現(xiàn)代文明。
作者屬于當代最為活躍的第三代青年文藝評論家,《中國魚文化》一書有著他們思維活躍、視野開闊、立意深刻、論證縝密的鮮明胎記。盡管如此,我們仍不無遺憾地認為本書還并不能夠給中國魚文化研究劃上一個完美的句號,只不過意味著這個領域的研究才初見成效,還未真正改變過于寂寞的局面。
(《中國魚文化》,陶思炎著,中國華僑出版公司一九九0年五月第一版,4.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