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國祥
德國電影理論家魯道夫·阿因漢姆的電影論文集《電影作為藝術》(中國電影版),從心理角度入手,比較精辟地分析了無聲電影藝術手法的一系列特點。本書最引人入勝的,是有關黑白片的表現形式的部分。作者認為,黑色與白色“這些原始的然而永遠有效的象征手法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蓖ㄟ^作者的描述,我們仿佛被引進了一個光與影、暗與明、黑與白完美結合的氣象萬千的神奇王國。但與此同時,作者卻偏執(zhí)地提出唯有黑白影片才是真正的藝術作品,對彩色、有聲和寬銀幕等電影技術的進步一概予以否定。他認為“對話把表演限制在人身上”,追求彩色、寬映幕等,使“電影越來越難成為藝術”。這些觀點顯然是我們難于首肯的,因為它們已為現代電影藝術的實踐和歷史發(fā)展所否定。盡管如此,該書對我們來說還是發(fā)人深思的。電影技術的進步是應當肯定的,但脫離了藝術規(guī)律而濫用這種技術成果,則往往導致電影藝術的失敗。在近年來國內的電影創(chuàng)作中,不乏這樣的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