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樹理同志的作品,之所以能夠成為全民族的共同財富,之所以能夠引起國內外讀者的注意,那是因為他把中國的農民研究透了。要真實地描寫出中國的農民形象來,不能不研究“農民性”的問題。
我國是一個農業(yè)大國,有八億農民。從某種意義上講,“農民性”也就是“國民性”或“民族性”。中國的農民勤勞、節(jié)儉、友善、助人為樂……是我們民族傳統(tǒng)的美德。他們就象一頭老黃牛一樣,吃苦耐勞,忍辱負重而又堅韌不拔。但是,二千年的封建專制統(tǒng)治,也給農民帶來了沉重的精神負擔。自己掌握不了自己的命運,老是把自己的命運寄托在一個好皇帝身上。當然也有反抗的時候,但是不到徹底絕望的時候,能忍就盡量的忍。實在忍不住了,才爆發(fā)上一下。碰運氣碰上一個好隊長,每個工分能比去年多分一分錢,就滿意了?!跋≈喔C窩能填飽肚,咱還思謀甚哩!”碰上個壞隊長,盡管也發(fā)發(fā)牢騷,并不認真想法子改變一下。說是:“他已經撈了不少油水了,五間大瓦房也蓋起來了,人心總有個盡吧。再換上一個人,還得再蓋五間大瓦房。”魯迅先生覺得這種“國民性”非加以改造不可,并為之而奮斗終身。趙樹理也是這樣。趙樹理筆下的農民,既是推翻封建主義的生力軍,同時又是封建思想的受害者。比如《李有才板話》中的老秦,當他做夢也沒有想到竟翻了身時,就跪在老楊面前謝恩。但是他的兒子小福反對地主閻恒元時,他就不由自主地加以訓斥和阻攔。而那個曾經勇敢地反抗閻恒元統(tǒng)治的陳小元,剛剛當了一個武委會主任,就立即神氣起來,鋼筆一插,指使他的農民兄弟給他白白地勞動,為他個人去鋤地。趙樹理筆下的農民形象,是多么深刻和典型?。∪嗄旰蟮慕裉?,我們還能在農村現實生活當中看到這些人物的身影。我們寫農村題材,寫農民形象,就要象趙樹理那樣,深入地研究“農民性”,鼓勵和引導農民丟掉他們身上的封建殘余,真正成為一個社會主義的新農民,建設一個高度民主、高度文明的社會主義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