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冬麗
河南省中醫(yī)院·河南中醫(y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心病科,河南 鄭州 450000
心力衰竭是由各種原因引起的心功能障礙,使心臟泵血和充盈能力下降,引發(fā)一系列的癥狀,主要體現(xiàn)為呼吸困難、運動耐力降低等[1]。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伴有呼吸系統(tǒng)、消化系統(tǒng)功能損傷,具有高發(fā)病率、高致殘率、高再住院率等特點。相關研究顯示,規(guī)范的藥物治療能夠緩解心臟負荷,減慢心肌重塑速度,使心臟排血量增加,達到緩解病情的作用[2]。但多數(shù)患者存在漏藥、停藥等不遵醫(yī)服藥行為,隨著病情進展,導致心功能不斷下降,因此采取合理的護理干預尤為重要[3]。目前,常規(guī)多以集體宣教和信息咨詢?yōu)橹?,護理人員、時間等的分配難以均衡,不能滿足患者個性化健康需求。分級護理是以臨床分級護理方式,根據(jù)患者病情和個體情況,進行護理設計和護理實施的過程,具有較強針對性[4]。因此,本研究探討分級護理干預在慢性心衰患者中的應用效果?,F(xiàn)將結果報告如下。
選擇2019年1月—2020年10月樣本醫(yī)院收治的114例慢性心衰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shù)表法分為兩組,每組各57例。對照組男27例,女30例;年齡41~70歲,平均年齡(51.82±6.13)歲;心功能分級:Ⅱ級13例,Ⅲ級26例,Ⅳ級18例;受教育程度:小學7例,初中12例,高中22例,大專及以上16例;合并糖尿病19例,高血壓28例。觀察組男28例,女29例;年齡40~68歲,平均年齡(52.16±5.76)歲;心功能分級:Ⅱ級14例,Ⅲ級28例,Ⅳ級15例;受教育程度:小學7例,初中12例,高中22例,大專及以上16例;合并糖尿病22例,高血壓27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P>0.05)。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通過。
(1)納入標準:符合《中國心力衰竭診斷和治療指南》[5]中慢性心衰診斷標準,心衰首次住院,語言、認知功能正常,簽署知情同意書。(2)排除標準:其他系統(tǒng)嚴重疾??;3個月內需行外科手術;精神疾病,意識不清者。
兩組患者均接受慢性心衰藥物治療,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護理,主要包括疾病宣教、藥物使用指導、休息指導、并發(fā)癥護理、病情監(jiān)測等。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實施分級護理,根據(jù)美國紐約心臟病協(xié)會(NYHA)分級標準評估患者心衰嚴重程度,評估項目包括呼吸困難、喘息、心悸、疲勞、心絞痛等臨床癥狀,患者心功能分級為Ⅱ~Ⅳ級,根據(jù)分級給予相應級別的護理,具體如下。(1)一級護理:心功能Ⅳ級患者,保持絕對臥床休息,采取半臥位,保持呼吸通暢,密切監(jiān)測患者心率、血壓、呼吸、體溫等體征變化情況,做好相關記錄;晨、晚間重點觀察患者癥狀、體征變化,保持病床及床單元干燥、清潔,光線柔和,定時清洗皮膚,每2 h更換體位,按摩受壓部位;臥床期間進行深呼吸訓練、肢體主被動活動,待患者無胸悶、氣喘等癥狀,且水腫消退后,開始進行運動恢復。(2)二級護理:心功能Ⅲ級患者,每小時觀察患者情況,記錄各項體征指標變化情況;遵醫(yī)囑給予相應護理,向患者簡單介紹藥物使用方法及相關不良反應;可進行少量肢體功能鍛煉,如床邊活動、室內踏步、下蹲等,避免劇烈活動,做好基礎護理。(3)三級護理:心功能Ⅱ級患者,每2 h巡視1次,觀察并記錄各項體征指標變化情況;詳細告知藥物作用、使用方法、治療效果等,教會患者觀察用藥后不良反應,不得隨意更改、停用藥物;可進行日?;顒泳毩暫腕w育鍛煉,如步行、慢跑、爬樓梯等。
出院后隨訪3個月,比較兩組患者服藥依從性,并評價兩組患者護理前及護理后3個月運動耐力、心功能及生活質量,護理結束后比較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1)服藥依從性。應用Morisky服藥依從性問卷(MMAS-8)評估,共8項條目,滿分8分,依從性差:<6分,依從性中等:6~8分,依從性好:8分。(2)運動耐力。采用6 min步行試驗(6MWT),記錄患者在平坦地面6min行走的最大距離,距離越長,則運動耐力越好。(3)心功能。采用彩色超聲心動圖檢測患者左室舒張末期內徑(LVEDD)、左室收縮末期內徑(LVESD)、左室射血分數(shù)(LVEF)。(4)生活質量。應用明尼蘇達州心力衰竭生活質量問卷(MLHFQ)評估,共21項條目,包含軀體狀況、情緒狀況、總體健康3個維度,采用0~5級計分法,滿分105分,得分與生活質量呈反比。(5)護理滿意度。采用自制護理滿意度調查問卷,問卷Cronbach’sα系數(shù)為0.854,效度良好,共25項,包含護患溝通、護理技術、病房環(huán)境等內容,總分25~100分,80~100分為非常滿意,61~79分為基本滿意,25~60分為不滿意。
采用SPSS 20.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例數(shù)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服藥依從性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服藥依從性情況 例(%)
護理前,兩組患者6MWT距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患者6MWT距離較護理前顯著增加,且觀察組6MWT距離長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6MWT距離對比(±s) m
表2 兩組患者6MWT距離對比(±s) m
組別對照組(n=57)觀察組(n=57)t值13.407 20.990護理前324.53±25.62 323.74±24.87 0.167 0.868護理后403.69±36.48 437.12±32.32 5.179 0 P值00 t值P值
護理前,兩組患者心功能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LVEDD、LVESD較護理前顯著下降,LVEF較護理前顯著升高,且觀察組LVEDD、LVESD低于對照組,LVEF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心功能情況(±s)
表3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心功能情況(±s)
a表示與本組護理前比較,P<0.05。
組別對照組(n=57)觀察組(n=57)t值P值LVEDD(mm)護理前58.93±3.27 59.43±3.06 0.843 0.401護理后53.22±4.13a 50.19±3.34a 4.307 0 LVESD(mm)護理前54.26±3.17 54.61±3.48 0.561 0.576護理后51.58±3.90a 49.12±3.42a 3.581 0.001 LVEF(%)護理前43.05±2.94 42.87±3.44 0.300 0.765護理后50.76±3.99a 53.14±4.75a 2.897 0.005
護理前,兩組患者MLHFQ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患者MLHFQ評分較護理前顯著下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MLHFQ評分情況(±s) 分
表4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MLHFQ評分情況(±s) 分
組別對照組(n=57)觀察組(n=57)t值P值總分護理前58.80±12.32 59.22±11.67 0.187 0.852護理后44.35±10.06a 37.09±6.52a 4.572 0軀體狀況護理前20.59±3.12 21.30±2.84 1.271 0.207護理后15.27±3.61a 13.40±3.18a 2.935 0.004情緒狀況護理前15.97±2.38 16.11±2.67 0.296 0.768護理后13.06±2.81a 11.45±2.73a 3.103 0.002總體健康護理前21.70±5.89 20.23±5.16 1.417 0.159護理后15.73±4.48a 11.57±3.31a 5.639 0
觀察組護理總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情況 例(%)
慢性心衰是臨床常見心內科疾病,隨著我國肥胖、高血壓患者的增加,慢性心衰的發(fā)病率亦不斷上升,給居民日常生活及工作帶來嚴重影響[6]。慢性心衰主要病機在于心肌舒張、收縮能力下降,導致心肌重構及左心室擴張,最終發(fā)生心衰。該類患者心理活動復雜,對自覺癥狀、病情進展等格外關心,存在不配合治療和護理的情況。因此,慢性心衰患者的臨床護理工作較為棘手[7]。
6MWT可作為臨床判斷慢性心衰病情嚴重程度的輔助方法,簡單易操作,且安全性高,在試驗過程中還可通過步行距離增加患者康復信心[8]。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護理后服藥依從性優(yōu)于對照組,6MWT距離長于對照組,LVEF高于對照組,LVEDD、LVESD、MLHFQ評分低于對照組,護理總滿意度高于對照組,提示分級護理干預有助于提高慢性心衰患者服藥依從性及運動耐力,改善心功能,提升生活質量,取得患者滿意。王冰等[9]研究顯示,分級護理應用于心力衰竭患者中能提高其服藥依從性,促進心功能及生活質量改善,與本研究結果具有一致性。多數(shù)慢性心衰患者年齡大、病程長,存在較重的心理和生理負擔,其中部分患者在疾病前期能夠自主活動,盡管活動后可能會出現(xiàn)胸悶、喘息、呼吸急促等癥狀,但休息后這些癥狀能夠得到緩解,因此容易被忽視[10]。同時,患者的認知缺陷會導致自身不能準確理解及利用相關知識,使得患者的治療依從性低下[11]。分級護理是通過心功能分級將患者病情分為不同等級,護理人員根據(jù)評估結果采取相應級別的干預措施,滿足患者在治療過程中的心理、生理需求,增進護患關系,提升患者滿意度。不同分級的患者護理需求不同,常規(guī)護理中對所有患者均采取統(tǒng)一的護理策略,無法滿足患者個性化需求。而分級護理根據(jù)患者病情分級實施相應護理措施,增加患者直接護理時間,提高了護理質量,有利于患者疾病康復。分級護理干預中,護理人員通過采取針對性護理措施及疏導,改善患者身心狀態(tài),使其主觀認知發(fā)生改變,從而積極配合治療及護理,提高服藥依從性[12]。心臟康復作為心血管疾病重要的二級預防措施,其對延緩心室重構進程,改善心衰患者生活質量具有重要作用,現(xiàn)已被廣泛應用于心衰康復治療中[13]。因此,分級護理干預根據(jù)患者心功能等級指導相應康復運動,包括肢體主被動活動、功能鍛煉、日?;顒泳毩暭绑w育鍛煉等,能夠增強全身及冠脈血管調節(jié)功能,促進冠脈結構和功能改變,緩解心肌缺血,改善心功能,還可鍛煉心肺功能,增強運動耐力,使患者的體力與精神得到優(yōu)化,循序漸進地提升患者生存質量[14]。同時,康復鍛煉過程中以患者安全為原則,利于促進患者依從性行為,進一步提高康復鍛煉的有效性。
綜上所述,分級護理干預能有效提高慢性心衰患者服藥依從性及運動耐力,并改善生活質量,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