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H315.9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4110(2025)08(b)-0057-05
Abstract:Asoneoftheregions withthe most profound historicalandcultural heritage insouthern ,Huizhou’s unique folk culturefullyembodiesvariousaspctsof traditionalhinesesocietyHuizoufolkcustosnotonlypossssdistictlcalharacteristicsbutarealsodeeplyifluendbyConfucianulture,fctingtheirprofoundculturalcootations.Thoughanaalysisoftras latedtextsofHuizhoufolkculture,thearticleexploresthecorevaluesandculturalinheritancepattersembeddedtherein.Focusing onthepracticeoftranslatingHuizhoufolkcultureintoforeignlanguages,thearticleemploystheFunctionalEquivalenceThorysits analyticalframeworktoeaminespeifictaslatiocasesofzoufolkustos.Attelexicallevel,ranslatorsdoptitaltras lationtoachieveforalquivalence.Attesyntacticevel,translatorsemploystrategessuchasordorderadjustmentanddivisionto achievesemanticquivalence.Thearticleims tonhancethe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efectivenessofHuizhoufolkculture, promote exchangesandmutualunderstandingbetween Chineseandforeigncultures,andfaciliatetheintemationaldisemination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Key Words:FunctionalEquivalenceTheory;Huizhoufolkculture;Cultural translation;Textualanalysis;Formalequivalence;Semantic equivalence
文化是民族的靈魂,而民俗作為文化的重要載基金項目:2023年度黑龍江省藝術科學規(guī)劃項目“數字化背景下黑龍江省民俗文化多模態(tài)外宣翻譯研究\"(項目編號:2023B042);2022年度黑龍江省本科高校首批外語教育改革創(chuàng)新“新文科背景下高校國際化人才培養(yǎng)與外語創(chuàng)新型課程研究\"(項目編號:HWX2022031-C)階段性成果。作者簡介:梁玉(1974,3-),女,黑龍江哈爾濱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翻譯、認知語言學。
體,展現(xiàn)了特定地區(qū)的文化特質?;罩菝袼滓陨詈竦臍v史積淀、獨特的地域風情和豐富的文化內涵,在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占據重要地位。然而,現(xiàn)有的徽州民俗翻譯文本中,常見文化負載詞翻譯不準確、文化內涵傳遞不足等問題。在翻譯研究領域,功能對等理論、生態(tài)翻譯學理論、目的論等眾多理論均有廣泛應用?;谥袊W數據庫關鍵詞檢索的各翻譯理論相關的發(fā)表文章數量,可以看出功能對等理論的應用非常廣泛,在眾多翻譯研究中占據重要位置。盡管功能對等理論在民俗類文本翻譯中的應用尚不夠深入,但其在解決文化負載詞翻譯難題上展現(xiàn)了獨特的優(yōu)勢,尤其在傳遞復雜文化背景時,能夠實現(xiàn)跨文化傳播的有效對等。民俗類文本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地方特色,單純的字面翻譯難以傳達其深層文化意義。高文化負載詞如“祠堂”“合禿酒\"等,因其文化背景復雜,翻譯需確保語言忠實,同時保證目標讀者能夠理解文化功能和情感內涵。低文化負載詞如“村落\"“美食\"等,盡管表面簡單,翻譯時常常因忽視文化差異而導致傳遞失真。因此,功能對等理論在民俗類文本翻譯中具有獨特優(yōu)勢,能夠確保文化功能在跨文化傳播中得到完整再現(xiàn)。本文運用功能對等理論對徽州民俗翻譯中的問題進行分析,提出改進策略,旨在提升民俗文化的跨文化傳播效果,推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國際化傳播。
1功能對等理論與民俗翻譯原則
功能對等理論由尤金·奈達提出,強調譯文不僅要忠實于原文的語言形式,更要在文化和功能層面實現(xiàn)對等。其核心理念在于確保目標語讀者獲得與源語讀者相似的情感反應和文化體驗。這一理論跳脫出單純的字面翻譯,關注語言背后的文化功能和社會語境,尤其適用于涉及文化深度的文本翻譯。功能對等理論強調在翻譯中應優(yōu)先傳遞原文的文化功能、語義內容,而非僅局限于形式上的逐字逐句對等。民俗類文本不僅傳遞語言信息,更是特定地域和歷史文化的縮影,承載著獨特的社會功能和精神內涵。高文化負載詞蘊含著豐富的文化象征和社會結構,其翻譯不僅要求語言層面的準確傳達,還需在譯文中重現(xiàn)其背后的文化功能與情感意義。而低文化負載詞雖然表面簡單,卻在跨文化傳播中容易因背景差異而失去原有的文化色彩。因此,民俗文本的翻譯不僅是語言的轉化,更關乎文化的傳遞與再現(xiàn)。功能對等理論為民俗類文本翻譯提供了有效的理論框架,強調文化功能和社會語境的優(yōu)先性。譯者應根據目標讀者的文化背景和理解能力,靈活采用直譯、釋義、分譯、語序調整等翻譯策略,確保在傳遞語言信息的同時,譯文能夠承載原文的文化功能與社會情感4。綜上所述,功能對等理論在民俗類文本翻譯中的應用,能夠有效應對文化負載詞的復雜性與文化差異等挑戰(zhàn),實現(xiàn)文化功能的跨語言、跨文化傳播,為民俗類文本的國際傳播提供了理論保障。
2 功能對等理論在徽州民俗文化翻譯中的應用與實踐案例分析
功能對等理論在徽州民俗文化翻譯中展現(xiàn)了其獨特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徽州民俗以豐富的文化內涵和獨特的地域風情著稱,其翻譯不僅涉及語言的轉換,更關乎文化、社會功能的再現(xiàn)?;罩菸幕械淖谧逯贫?、地方禮儀、民間信仰等文化符號在跨文化傳播中容易因背景差異而喪失其深層次的意義。而功能對等理論通過強調文化功能的對等再現(xiàn),能夠為譯者提供靈活的翻譯策略,以確保這些文化符號在目標語中的有效傳遞。例如,譯者在翻譯\"祠堂\"這一高文化負載詞時,需充分考慮該詞在源語言中的宗族象征和社會功能,通過解釋性翻譯或注釋補充其背后的文化背景,而不僅是字面上的翻譯。通過功能對等理論,譯者可以平衡形式和功能的對等,避免文化內涵在跨語言轉換中的喪失。此外,在徽州民俗文化翻譯中,功能對等理論不僅需要解決文化負載詞和句子的翻譯,還需從詞匯、句法、篇章和文體4個層面全面實施對等策略。通過這4個維度的分析,可以系統(tǒng)化地對高文化負載詞、低文化負載詞及句子進行綜合分析,探討功能對等理論在徽州民俗文化翻譯中的應用及其實際效果,展示如何通過該理論應對文化差異以確保文化功能的再現(xiàn)。
2.1 詞匯對等(Vocabulary Equivalence)
在尤金·奈達提出的功能對等理論框架中,詞匯層面的形式對等需以語言結構的顯性對應為核心目標,同時兼顧語義傳遞的隱性需求,二者共同構成翻譯實踐中形式與內容動態(tài)平衡的關鍵維度。功能對等理論強調,形式對等的實現(xiàn)需以源語詞匯的構詞邏輯為基準,通過目標語詞匯的組合方式實現(xiàn)結構層面的等效。詞類屬性的功能對齊與語法規(guī)范的適配性調整。形式對等的實現(xiàn)需以詞類屬性的嚴格匹配為前提。譯者需識別源語詞匯的詞性(如專有名詞、普通名詞、形容詞等),并在目標語中選擇具有相同或相似語法功能的詞匯進行替換。構詞范式的語言規(guī)范性與語義補償機制的協(xié)同作用、形式對等的實現(xiàn)需嚴格遵循目標語的構詞規(guī)則與語法體系。
例1:
原文:鄉(xiāng)約
譯文:Village Pact
初譯時,譯者查閱百度百科了解“鄉(xiāng)約\"是指“在鄉(xiāng)里中訂立的共同遵守的規(guī)約”。在翻譯過程中,如譯者直接采用音譯法,將其譯為\"Xiangyue”,對于不了解中國文化的目標語讀者來說可能難以理解。因此,譯者將其譯為“VillagePact”,“Pact\"有“協(xié)定、契約、公約\"的意思,“Village\"表示“村莊”,此譯法既保留了原詞“鄉(xiāng)村共同體\"與“約定性規(guī)則\"的核心語義要素,又遵循了英語復合詞“名詞 + 名詞\"的構詞范式,使目標語讀者能夠基于自身語言認知圖式直接解碼出“鄉(xiāng)村群體達成的約束性規(guī)則”這一基本語義,從而在詞匯形式層面達成與源語的功能對等。
例2:
原文:徽商
譯文:Huizhou Pioneers
結合上下文,譯者可知徽商即徽州商人,是徽州籍商人的總稱,為中國三大商派之一。譯者將其譯為“HuizhouPioneers”,以“Huizhou\"對應“徽\"的地域專指性,以\"Pioneers\"對應“商\"群體所具備的開拓性特質。在詞匯形式上實現(xiàn)了與源語“地名 + 職業(yè)\"結構的直接映射,同時借助“Pioneers\"所承載的跨文化認知基礎,使目標語讀者能夠基于自身文化經驗,在功能對等理論中形式對等的框架下初步建立對“徽商”作為特定地域商業(yè)開拓者群體的概念認知,從而在詞匯層面達成形式與基本語義的對應性傳遞。
例3:
原文:孤莊子
譯文:Solitary Hamlet
譯者通過閱讀原文可知,“孤莊子\"指“僅有一戶人家即一處孤宅的村落”。如譯者將其音譯為“Guzhuangzi”則不能讓目標語讀者直觀感受到這種村落的獨特狀態(tài)。因此,譯者選擇將其譯為\"SolitaryHamlet”。其中,“Hamlet\"的英英釋義“Acommunityofpeoplesmallerthanavillage\",其語義范疇與中文“莊子\"(小型村落)形成概念對應;“solidarity”一詞形象地傳達出“孤莊子\"中只有一戶人家、孤立無援的意境,這一譯法在形式與語義的雙重維度上實現(xiàn)了功能對等。
2.2 句法對等(Syntactic Equivalence)
要求源語和目標語在句子內容上保持一致,還需確保源語句法中承載的文化含義能夠通過句法結構準確傳遞8。通過兩個例子分析句法對等在處理徽州民俗文本時的應用。
例4:
原文:徽州的民居最具地方特色與風格。在徽州,粉壁黛瓦馬頭墻式的古民居是徽派建筑風格的基本特征。
譯文:Huizhou's residential buildings boast the most distinctive local characteristics and styles. In Huizhou, ancient dwellings featuring\"White walls, black tiles and horse-head walls\" (A typical architectural element in Huizhou architecture where the gable wallsarewhitewashed,rooftilesare dark,and the projecting gable walls resemble horse heads)are a fundamental characteristic of Huizhou architectural style.
在功能對等理論框架下,句子層面的語義對等需通過詞匯顯化與句法重構實現(xiàn)源語信息的等效傳遞。針對原文“徽州民居\"的語義核心,譯者采取以下幾個策略達成語義對等。其一,在主句翻譯中,選用“boast\"替代常規(guī)動詞\"have”,既保留“擁有\(zhòng)"的語義內核,又通過其\"以為特色\"的隱含義凸顯徽州民居地方特色的獨特性與文化價值,使目標語讀者無需依賴額外文化背景即可感知原文的語義重點。其二,在地點狀語處理上,將“在徽州\"前置為“In
Huizhou”,符合英語中地點狀語常置于句首的句法規(guī)范,同時通過英文主系表結構\"Ancient dwellings...areafundamentalcharacteristic\"清晰呈現(xiàn)“徽派建筑風格的基本特征\"這一語義關系,確保句子語義邏輯的適配性。其三,針對文化負載詞“粉壁黛瓦馬頭墻”,譯者采用直譯加注的翻譯策略:以\"Whitewalls,blacktilesandhorse-headwalls”直譯其視覺特征,再通過“Atypicalarchitecturalelement...where...\"補充說明“馬頭墻”的建筑功能(如:“Projectinggablewallsresemblehorseheads\")與工藝細節(jié)(如:“Gablewallsarewhitewashed,rooftilesaredark\"),既實現(xiàn)詞匯層面的形式對應,又通過釋義性補充消除文化隔閡,使目標語讀者在獲取字面信息的同時,能夠基于解釋性文本理解該建筑元素在徽派體系中的語義關聯(lián)。這種翻譯策略通過詞匯顯化與句法重構的協(xié)同作用,在目標語中復現(xiàn)了原文的語義網絡,確保了跨文化語境下句子層面的語義等效性。
例5:
原文:歙州文化階段是隋唐五代時期經濟文化發(fā)展的興盛時期,茶葉、歙硯、澄心堂紙等土特名優(yōu)產品先后被生產加工出來,并逐漸發(fā)展成為馳名遐邇的一方名品,澄心堂紙、汪伯玄筆、李廷珪墨和舊坑石之硯被譽為“新安四寶”。
譯文:The Shezhou cultural phase represented a boom in economic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during the Sui, Tang,and Five Dynasties. Renowned local specialties including tea, She inkstones,and Chengxintang paper were sequentially manufactured and processed,eventually evolving into well- recognized regional delicacies. Chengxintang paper, Wang Boxuan's writing brushes,Li Tinggui's ink,and inkstonescrafted from old - pit stones were acclaimed as the \"Four Gems of Xinan\".
在功能對等理論框架下,句子層面的語義對等需以目標語讀者的語義解碼效率為核心目標,通過語序調整與分譯策略實現(xiàn)源語信息的邏輯重構與語義顯化。具體而言,譯者在處理原文復雜句式時,采取以下兩種方法達成語義對等。其一,語序調整法以邏輯銜接為導向。英語與漢語在信息呈現(xiàn)順序上存在顯著差異:漢語傾向于“背景—核心\"結構(如先描述歷史階段,再列舉具體事物),而英語更遵循“核心一背景\"邏輯(如先陳述核心事件,再補充細節(jié))。譯者將原文中“茶葉、歙硯、澄心堂紙等土特名優(yōu)產品先后被生產加工出來”的列舉部分通過“includ-ing\"前置,形成“Renownedlocal specialties includ-ing...were sequentiallymanufactured\"的復合結構,既保留了源語中“土特名優(yōu)產品\"的語義核心,又通過“sequentially”與“eventually”的銜接詞復現(xiàn)了原文“先后逐漸\"的時間邏輯,使目標語讀者能夠基于英語句法規(guī)則快速把握信息層次。這種調整避免了直譯可能導致的邏輯斷裂,符合功能對等理論中“語義傳遞優(yōu)先于形式對應\"的原則。其二,分譯法以語義模塊化為路徑。原文將“歙州文化階段的歷史定位”\"土特產品的生產發(fā)展”與“新安四寶的稱譽”三個語義模塊壓縮于單句中,而英語更傾向于通過分句或獨立句式實現(xiàn)語義解耦。譯者將其拆解為三個語義單元:首句“The Shezhou cultural phase repre-sented aboom...\"對應歷史定位,次句“\"Renowned lo-cal specialties..were sequentially manufactured...”聚焦產品發(fā)展,末句\"Chengxintang paper,Wang Boxu-an'swriting brushes...were acclaimed as the FourGemsofXinan\"獨立呈現(xiàn)文化稱譽。這種分譯策略不僅遵循了英語“一義一句\"的句法規(guī)范,更通過顯性標點符號(句號)與隱性邏輯銜接(代詞\"they\"的省略)實現(xiàn)了語義模塊的獨立性與連貫性,從而在句子層面達成語義對等,增強譯文可讀性。
句法對等不僅要求句子結構保持一致,還要通過適當的句法擴展來傳遞文化背景和符號意義。在處理復雜文化概念時,譯者應通過句法結構的調整,確保目標語句子在形式和文化信息層面上均達到對等效果。因此,功能對等理論在徽州民俗文化翻譯中的實際應用,能夠有效解決文化負載詞翻譯中的難題。在處理涉及復雜社會結構、宗族制度、傳統(tǒng)禮儀等文化符號時,功能對等理論為譯者提供了靈活的策略,如注釋和釋義等,從而確保源語中的文化意義能夠在翻譯過程中完整再現(xiàn)。同時,該理論通過對詞匯、句法、篇章和文體的綜合處理,有效提升了譯文的可讀性和目標語讀者的文化接受度。功能對等理論的應用不僅保持了跨文化傳播中的文化功能完整性,還增強了目標語讀者對源語文化的深入理解,提高了文化傳播的效果[10]
譯者需在語言的精準表達與文化內涵的傳遞之間找到平衡。未來的翻譯研究與實踐應繼續(xù)探索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更有效地應用功能對等理論,以推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跨文化傳播與理解。這不僅是對翻譯技巧的考驗,更是對文化傳播責任的承載,
3 結束語
通過對徽州民俗文化翻譯文本的分析,本文探討了功能對等理論在跨文化翻譯中的實際應用與其解決文化負載詞、復雜句法、文體風格等方面的難題。徽州民俗作為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載體,其獨特的歷史、宗族制度和禮儀習俗在翻譯過程中往往面臨文化內涵被削弱甚至丟失的風險。而功能對等理論以其對文化功能再現(xiàn)的強調,恰為這些問題提供了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在翻譯過程中,譯者不僅需要關注語言層面的對等,還要深人理解源語中的文化象征與社會背景,通過注釋、釋義和靈活調整句法結構等策略,確保目標語讀者獲得與源語讀者相同的文化感受。功能對等理論的應用,不僅提升了譯文的文化深度與可讀性,更在跨文化交流中架起了一座理解的橋梁,使徽州文化在國際傳播中得以完整呈現(xiàn)。然而,功能對等理論的實施仍面臨著復雜性與挑戰(zhàn),尤其是在高度依賴背景知識的民俗類文本中,
參考文獻
[1]陳彥.徽文化民俗詞匯外宣翻譯策略構建[J].鄂州大學學報,2020,27(5):43-45.
[2]尤金·奈達.翻譯科學探索[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3]王佐良.翻譯:思考與試筆[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9.
[4]張順生.英漢互譯的三種基本方法[J].中國翻譯,2015,36(1) :92-94.
[5]謝天振.譯介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6]勞倫斯·韋努蒂.譯者的隱身:一部翻譯史[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7]蔣幸.文本類型理論視角下民俗文化翻譯方法分析:《中國傳統(tǒng)村落文化概論》(節(jié)選)翻譯實踐報告[D].北京:北京外國語大學,2022.
[8]安文婧.基于翻譯生態(tài)視角窺探民俗翻譯的文化價值[J].語文建設,2015(33):63-64.
[9]房春光.作為文化“拱廊\"的譯者;重審本雅明的譯者身份和翻譯哲學[J].上海翻譯,2025(2):57-62.
[10]單新榮.基于《翻譯地理學》的民俗文化翻譯研究[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21(18):106-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