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2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4110(2025)08(b)-0142-04
Abstract:[Purpose/Significance]PublicLibraryManagementbyTsengShu-HsienfromTaiwan,ChinaandPracticeofPublicLibrary Management by Qiu Guanhua from Chinese mainlandarerepresentative works on public librarymanagement inrecent years. Thispaperaimstoexplorethefocusesof publiclibrarymanagementonbothsidesof theTaiwanStraitbyacomparativestudyon these twobooks.Metod/ProcessBycomparingandanalzingtheircontentandructure,featuresandinnovations,applicablitand targereadershiptc.tesimlaritisanddiferencsinpublilrarymanagementconcptsetweCrossStraitwilleidtfid. [Results/Conclusios]Thecomparsonoftesetwoboksrevealscomonconcemsamong profesionals:specific libraryoperatisare nolongerhecorefocusofpubliclibrarymanagement;strategic managementisincreasinglyimportant;humanresourcemanageentis akeyaspect;andpubliclibarymanagementrequirestheparticipatioofsocialforces.Themaindiferences liein:vartinsire sponsibilitymanagementandqualitymanagementconcepts;diferentperceptionsof integratingbusinessmanagementthinking;and differing awareness of innovation.
Key Words:Public library; Library management;Public LibraryManagement; Practiceof PublicLibrary Management; Manage ment philosophy; Service value
不管是早期的藏書樓,還是修道院圖書室;不管是作為社會的記憶裝置,還是人類的第三空間,抑或是學習中心、創(chuàng)新中心,作為“不斷生長著的有機體”的圖書館自其誕生之日起,就是社會網(wǎng)絡中的一個關鍵節(jié)點,這一點對于公共圖書館來說尤為明顯。如何發(fā)揮公共圖書館的作用、提升公共圖書館的地位,一直是圖書館學研究的重心之一。在眾多舉措之中,公共圖書館管理無疑是關鍵之一。
20世紀后半葉以來,管理學的快速發(fā)展,為包括公共圖書館管理在內的各專門領域的管理理論與實踐提供了新的思路。僅以公共圖書館管理而言,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就出現(xiàn)了不少新的研究成果,其中大陸邱冠華、陳萍編著的《公共圖書館管理實務》與臺灣曾淑賢編著的《公共圖書館管理》兩書,很好地代表了海峽兩岸公共圖書館管理的最新進展。本文系佛山市圖書館科研讀書會、佛山市南海區(qū)圖書館科研讀書會項目(2025年度)研究成果之一。通過對這兩部著作進行比較,以揭示海峽兩岸關于公共圖書館管理理念的異同,為互相借鑒提供參考。
1《公共圖書館管理》《公共圖書館管理實務》內容概述
1.1 《公共圖書館管理》
《公共圖書館管理》于2009年出版,該書系“圖書館學系列\(zhòng)"叢書之一,作者曾淑賢教授,畢業(yè)于臺灣大學資訊學研究所,獲博士學位,曾長時間擔任臺北市立圖書館館長,擁有豐富的圖書館實踐經歷。《公共圖書館管理》一書便是曾淑賢教授基于多年實踐所得。全書共分“規(guī)劃與管理\"“創(chuàng)新與行銷\"等4篇14章內容(具體詳見表1),除正文外,還有“臺北市立圖書館2005—2010策略計劃\"“臺北市立圖書館加強服務品質暨業(yè)務績效考核表\"“臺北市立圖書館讀者滿意度調查問卷\"等7個附錄。
1.2 《公共圖書館管理實務》
《公共圖書館管理實務》于2013年出版,該書系“全國基層文化隊伍培訓教材\"之一,作者為邱冠華、陳萍。邱冠華曾長時間擔任蘇州圖書館館長,陳萍為常州圖書館副館長,兩位作者都擁有豐富的公共圖書館實踐經歷,尤其是邱冠華館長,在其擔任蘇州圖書館館長期間,大力推行“總分館\"制,開創(chuàng)了具有鮮明特色的“蘇州模式”,其治下的蘇州圖書館也成為全國著名的公共圖書館。《公共圖書館管理實務》全書共分“概述\"“公共圖書館戰(zhàn)略管理\"“公共圖書館安全管理\"等7章內容(具體詳見表2)。
表1《公共圖書館管理》篇章框架
表2《公共圖書館管理實務》章節(jié)
2海峽兩岸公共圖書館管理理念異同點
《公共圖書館管理》與《公共圖書館管理實務》分別由兩位擁有豐富圖書館管理經驗的著名館長領銜執(zhí)筆,收錄了臺灣及北京、杭州、佛山、東莞、蘇州等地公共圖書館事業(yè)發(fā)達地區(qū)諸多管理案例。從某種程度上可以說,這兩部著作反映了海峽兩岸對公共圖書館管理的認識。因此,通過對兩部著作的對比分析,可以考察兩岸同仁在公共圖書館管理理念方面的異同。
2.1對公共圖書館管理的共識
2.1.1具體的圖書館業(yè)務已不再是公共圖書館管理的焦點
現(xiàn)代圖書館學自誕生之日起,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一直恪守著一種“l(fā)ibrary-center\"(以圖書館為中心)的范式2。圖書館學教學與研究的重心都是圍繞圖書館業(yè)務流程及其中心環(huán)節(jié)展開,如采訪、分類、編目、典藏、借閱等,而談及圖書館管理時,這些內容更是成為管理的核心,這一點從早期的圖書館管理學論著甚至是圖書館學基本理論教材中都能看出。隨著圖書館事業(yè)的發(fā)展,圖書館管理實踐及研究領域對具體的圖書館業(yè)務的關注越來越少,尤其是通過借鑒管理科學的相關理念,具體的圖書館業(yè)務已經不再是包括公共圖書館在內的各種圖書館管理的焦點,對于這一點兩岸的看法應該是一致的,這一點從表1和表2兩部著作的目次上便可看出。
2.1.2戰(zhàn)略管理在公共圖書館管理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仔細對比分析兩部著作發(fā)現(xiàn),兩岸的公共圖書館管理者都意識到了當下公共圖書館發(fā)展所面臨的各項挑戰(zhàn)。不管是外部還是內部,公共圖書館發(fā)展環(huán)境都發(fā)生了根本變化,因此為了更好地適應環(huán)境、應對挑戰(zhàn),必須重視戰(zhàn)略管理(臺灣省習慣稱\"策略管理\")在公共圖書館管理中的作用。例如,邱冠華在書中就指出公共圖書館戰(zhàn)略管理能夠“促使館領導重視生存環(huán)境,調動館員的工作積極性,提高服務效益\"3;曾淑賢也在書中指出公共圖書館實施戰(zhàn)略管理“能夠促進圖書館管理者密切關注外部環(huán)境的變化,及時抓住發(fā)展機遇,規(guī)避對圖書館可能構成的威脅:有利于圖書館內部優(yōu)化資源配置:促進圖書館內部各部門高效運作,發(fā)揮組織的協(xié)同作用;可以對圖書館館員產生激勵作用\"4。上述觀點與國內學者提出的“戰(zhàn)略管理對圖書館內部各部門的高效運作起導向作用與協(xié)調作用,使圖書館有限的資源(包括人力、信息、設備與財務等)發(fā)揮最大的效用\"同理,證明了圖書館戰(zhàn)略管理來源于圖書館的長遠目標,與圖書館的核心價值、價值觀密切相關,是一個復雜的系統(tǒng)。公共圖書館實行戰(zhàn)略管理的關鍵是制定戰(zhàn)略規(guī)劃,戰(zhàn)略規(guī)劃的制定必須借鑒相關工具,兩位作者不約而同都推薦了“SWOT分析方法”。與此同時,兩部著作也都強調,公共圖書館戰(zhàn)略規(guī)劃的制定必須經過審慎、漫長的過程,一定要進行廣泛的資料搜集、環(huán)境分析、圖書館現(xiàn)狀評估的過程,在執(zhí)行過程中也必須根據(jù)環(huán)境的變化進行及時修正。
2.1.3人力資源的管理是公共圖書館管理的關鍵
仔細對比分析兩部著作,發(fā)現(xiàn)兩岸除了重視戰(zhàn)略管理之外,在具體的管理過程中還非常重視圖書館人力資源的管理。傳統(tǒng)的圖書館管理的重心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都圍繞著“書\"\"文獻\"\"信息\"等要素展開,對于“人”一度有所忽略。20世紀中葉以來,“人\"對于組織的價值越來越被重視,對“人\"的管理也從以往的將“人”看作組織的一種成本轉變?yōu)閷ⅰ叭薥"看作組織的重要資源。對于這一點,兩部著作都有所體現(xiàn),邱冠華在《公共圖書館管理實務》中指出“圖書館要維持其生存與發(fā)展,必須依靠三項資源,硬件資源、財務資源和人力資源。這三項資源中人才資源對圖書館的發(fā)展最具決定作用,它是首要的能動性生產要素,其他一切物質資源均被動地由人力使用與推動,任何一項資源的合理運用,最終都取決于人的開發(fā)和利用程度。人力資源是公共圖書館生存與發(fā)展的生命線”。對于這一點,臺灣省圖書館界的認識基本也是一致,曾淑賢在《公共圖書館管理》一書中指出“人力資源品質是一個組織成功的關鍵”“人力資源的素質是達成組織永續(xù)經營的關鍵”。這也正應了印度著名圖書館學者阮岡納贊的斷言:一個圖書館的成敗關鍵在于圖書館工作者。在具體的公共圖書館人力資源管理中,兩部著作都特別重視公共圖書館職員的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及繼續(xù)教育。
2.1.4公共圖書館管理需要社會力量的參與
對于圖書館與社會的關系,歐美國家的認識要早于中國。20世紀初,鮑士偉的《美國公共圖書館》(TheAmericanPublicLibrary)[]、巴特勒的《圖書館學導論》(AnIntroductiontoLibraryScience)等論著中便已經有相關論述。20世紀80年代以前,中國圖書館界在考察圖書館時,較為流行的一種說法是“要素說”,不管是杜定友的“三要素”(書、人、法),還是劉國鈞在《什么是圖書館學》一文中提出的“圖書館事業(yè)有五項組成要素(圖書、讀者、領導和干部、建筑與設備、工作方法)\",都相對處于一種\"封閉\"的圖書館觀。20世紀80年代以后,隨著“交流說\"(文獻交流、知識交流等)相繼提出,對于圖書館的關注也逐漸由內部走向社會。比較兩部著作發(fā)現(xiàn),海峽兩岸的公共圖書館管理者對于社會力量參與公共圖書館管理的重要性的認識基本是一致的。公共圖書館管理中引入社會力量,不僅有利于彌補圖書館人力、財力、物力的缺陷,還能有效地宣傳圖書館、吸引更多的民眾走進圖書館,進一步了解用戶需求、更好地改善圖書館服務質量,提高用戶滿意度。社會力量參與公共圖書館管理也體現(xiàn)了“以用戶為中心\"的現(xiàn)代圖書館理念。雖然在理念上海峽兩岸的圖書館同仁的認識基本一致,但從列舉案例來看,臺灣公共圖書館管理實踐對于社會化力量的引入要比大陸做得好。
2.2公共圖書館管理理念的差異
比較兩部著作發(fā)現(xiàn)兩岸的公共圖書館管理理念還是有不少差異的,具體而言,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2.2.1責任管理與品質管理的差異
《公共圖書館管理實務》的“前言\"中指出,該書是基于“責任管理思想”出發(fā),重點從公共圖書館管理者所承擔的責任來探討公共圖書館的管理。曾淑賢在《公共圖書館管理》“作者序\"中指出,該書是以“品質管理\"(大陸多用“質量管理”一詞)為基礎來架構公共圖書館全面品質管理(TotalQualityManage-ment,TQM)模式。仔細品味“責任管理\"與“品質管理\"這兩種管理思想發(fā)現(xiàn),還是有諸多不同的。責任管理,從本質上是一種內向型管理,是一種垂直型管理模式,由管理者,即公共圖書館上層領導人員對中下層館員、職員進行管理,基于責任管理的管理實施范圍也比較寬泛。品質管理,則是一種外向型管理;
是一種扁平式的管理模式,其管理實施范圍有特定性,即圍繞圖書館服務品質所展開,有明確的預期目標,圍繞這一目標,其管理實施范圍也是一種“全員式\"的管理,覆蓋公共圖書館的全體人員,不管是高層還是中層,乃至普通館員[1]。因此,從兩部著作撰寫的基點來看,反映了海峽兩岸公共圖書館管理理念的不同。
2.2.2 引入企業(yè)管理思維的差異
比較兩部著作,曾淑賢在《公共圖書館管理》中明確指出,在公共圖書館管理過程中要引入“企業(yè)管理\"的理念,認為“時代不斷進步、社會大眾對公共圖書館的需求及要求,亦不斷在變化及增加,圖書館不能固守傳統(tǒng)的經營及服務模式,宜多學習企業(yè)界的行銷模式,并且運用現(xiàn)代科技的特點,不斷創(chuàng)新服務模式,才能因應時代的變化及顧客需求的滿足”。為更好地反映這一理念,曾淑賢設置了第四章\"顧客滿意的經營”及第七章“創(chuàng)意行銷”。大陸圖書館學界一些人士認為\"營銷\"\"經營\"等詞匯不大適合圖書館這種非營利性機構,因此很少使用,他們寧愿選擇“宣傳推廣\"等詞語,而臺灣省的圖書館同行卻明確使用這些語詞,這也反映了海峽兩岸同仁的認識差異?!皥D書館營銷”與\"圖書館宣傳推廣\"有很大不同,“營銷\"不一定等同于“營利”,使用\"圖書館營銷\"這一概念不僅意味著圖書館業(yè)務的外拓,更表明圖書館理念的不斷轉型,圖書館營銷不僅包括圖書館宣傳推廣,還是圖書館戰(zhàn)略管理的有機組成部分;圖書館宣傳推廣從某種程度上而言,只是圖書館營銷的一種手段[]。早在2003年國際圖聯(lián)(IFLA)就設置了“國際圖書館營銷獎”(IFLA InternationalMarketingAward)。公共圖書館借鑒企業(yè)管理中“營銷\"\"顧客”等理念的最終目的是:以此作為一種新的工具,去重新梳理圖書館的目標、業(yè)務流程,從而提供更高品質的服務。
2.2.3對公共圖書館管理中創(chuàng)新意識的強調
比較兩部著作,在公共圖書館管理中對創(chuàng)新意識的重視程度也具有明顯差異。《公共圖書館管理》專門用一章論述公共圖書館創(chuàng)新服務與創(chuàng)新管理。信息時代,網(wǎng)絡的便捷使得圖書館不再是民眾獲取文獻與信息的唯一渠道,圖書館面臨著各種新的挑戰(zhàn)。在這種環(huán)境下,公共圖書館不管是服務還是管理都需要不斷創(chuàng)新,以適應新的挑戰(zhàn),實現(xiàn)圖書館的轉型,使其因創(chuàng)新服務的提供顯得更重要。臺灣省的圖書館同仁大力提倡創(chuàng)新的背后,反映的是一種危機感與緊迫感。圖書館如何實現(xiàn)創(chuàng)新管理?曾淑賢提出,一是圖書館領導人員要樹立不斷創(chuàng)新的觀念,二是要建立鼓勵創(chuàng)新的管理機制,三是培養(yǎng)圖書館職員的創(chuàng)新能力,四是建立鼓勵創(chuàng)新的圖書館組織文化,五是樹立圖書館新形象,六是圖書館對于新產品或者新服務要保持跟蹤并做好評估。對于上述這些內容,邱冠華在《公共圖書館管理實務》中零星地也有所涉及,但是對于公共圖書館管理中的創(chuàng)新意識并未做專門的強調。這反映了兩岸圖書館同仁在公共圖書館管理認識方面的一些差異
3 結束語
本文通過對臺灣曾淑賢編著的《公共圖書館管理》和大陸邱冠華等人編著的《公共圖書館管理實務》兩部著作進行了對比分析,并由此為切入點總結海峽兩岸公共圖書館管理理念的異同。由于只選擇兩部代表性的著作進行分析,結論或許不夠全面,但還是可以看出海峽兩岸公共圖書館同仁在管理理念上的部分差異,以期為兩岸公共圖書館管理互相借鑒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 BUTLER P. An Introduction to Library Science [M].Chicago :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33.
[2]李剛.制度與范式:中國圖書館學的歷史考察(1909~2009)[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3:220-221.
[3]邱冠華,陳萍.公共圖書館管理實務[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37-39.
[4]曾淑賢.公共圖書館管理[M].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9:32-33.
[5]盛小平.管理創(chuàng)新與我國圖書館可持續(xù)發(fā)展[J].圖書情報工作,2004(9):9-14.
[6]柯平,陳昊琳.圖書館戰(zhàn)略、戰(zhàn)略規(guī)劃與戰(zhàn)略管理研究[J].圖書館論壇,2010,30(6):52-57,138.
[7]李冬華.圖書館人力資源管理創(chuàng)新[J].圖書館學刊,2007(5):67-69.
[8]謝歡.鮑士偉\"現(xiàn)代圖書館理念\"的時代意義:鮑士偉《美國公共圖書館》讀后[J].圖書館雜志,2013,32(11):16-19.
[9]張樹華.從劉國鈞先生的“圖書館學五要素\"談起[J].圖書情報工作,2007(3):12-13.
[10]李偉陽,肖紅軍.全面社會責任管理:新的企業(yè)管理模式[J].中國工業(yè)經濟,2010(1):114-123.
[11]肖鵬.重新認識圖書館營銷:概念拓寬與戰(zhàn)略升級[J].高校圖書館工作,2014,34(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