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U415.1 文獻標志碼:A
0 引言
在“十四五”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及《交通強國建設綱要》的戰(zhàn)略指引下[],我國路橋工程加速推進全生命周期數字化管控轉型。然而,傳統(tǒng)管理模式因協同低效、風險滯后及資源配置僵化等問題,難以應對數據密集型、場景復雜化的管理需求[2]
當前行業(yè)面臨4大系統(tǒng)性挑戰(zhàn):其一,跨組織協同機制失效[3],多方參與主體因目標沖突、信息孤島及權責模糊導致決策內耗,返工成本顯著增加;其二,動態(tài)風險感知薄弱[4,進度管理依賴靜態(tài)工具,質量管控體系碎片化,風險預警過度依賴人工經驗,導致工程損失頻發(fā);其三,資源配置模型僵化[5],傳統(tǒng)線性規(guī)劃難以適應動態(tài)需求,設備閑置與重復性問題突出;其四,技術賦能深度不足,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BIM)、地理信息系統(tǒng)(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GIS)與物 聯網(InternetofThings,IoT)數據融合不足,數字孿生仿真功能受限,人工智能應用成熟度低。
上述問題凸顯了重構管理組織體系的緊迫性。數字孿生技術通過虛實映射與智能決策,為破解多主體協同、動態(tài)資源優(yōu)化等難題提供了新路徑。本研究立足技術賦能與管理創(chuàng)新,旨在構建集約化、可配置的新型管理框架,推動行業(yè)治理能力升級。
1管理組織體系建設的關鍵技術研究
1.1基于統(tǒng)一過程模型的迭代建模技術
針對路橋項目管理中的動態(tài)性與復雜性[,需采用適應性強的過程模型實現全周期精準管控。統(tǒng)一過程模型(RUP)通過“迭代開發(fā) + 用例驅動”框架,將項目拆分為起始、求精、構建、移交4個階段。同瀑布模型不同,統(tǒng)一過程模型認為需求、分析和設計、實現、測試等在時間上不是截然分開的階段,而是每項活動在整個開發(fā)周期的每個階段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但所占的比例不同,如圖1所示。在數字孿生技術賦能下,RUP可進一步融合BIM與GIS數據流,構建由需求建模、場景仿真、決策優(yōu)化組成的閉環(huán)鏈路[7]。基于橋梁健康監(jiān)測數據動態(tài)調整施工計劃,通過虛擬仿真驗證方案可行性,降低返工風險。該技術突破了傳統(tǒng)瀑布模型的線性局限,實現了跨階段知識復用與多目標動態(tài)平衡,為復雜工程提供彈性管理框架。
1.2多維度進度協同管控技術
路橋項目進度管理需突破單一工具局限[8],構建覆蓋多維度的立體化體系。以甘特圖為核心可視化工具,結合關鍵路徑法(CriticalPathMethod,CPM)識別工期瓶頸節(jié)點,通過蒙特卡洛模擬量化不確定性影響。進一步引入數字孿生平臺,實時接入施工機械狀態(tài)、環(huán)境數據與人力分布信息,動態(tài)生成最優(yōu)資源調度方案。在橋梁鋼構吊裝階段,通過虛實映射分析天氣、設備負載與人員技能匹配度,自動生成容錯性施工窗口期建議。該技術實現了從靜態(tài)計劃到動態(tài)聯控的跨越,實現進度偏差率的降低,顯著提升復雜場景下的管理韌性。
1.3質量全鏈條閉環(huán)保障技術
質量管控需從碎片化檢驗轉向全流程標準化治理9]?;谫|量管理體系標準(IntermationalOrganizationforStandardization9O00,ISO90oO)質量管理體系與能力成熟度模型(CapabilityMaturityModel"Integration,CMMI)[10],文章構建了整合目標分解、過程監(jiān)控、反饋優(yōu)化的全鏈條機制,通過數字孿生平臺集成設計規(guī)范、施工日志與監(jiān)測數據,自動比對實際參數與理論閾值,實時觸發(fā)偏差預警。在混凝土澆筑環(huán)節(jié),利用傳感器數據同步孿生模型,動態(tài)調整振搗頻率與養(yǎng)護方案,確保結構強度達標。同時,結合區(qū)塊鏈技術實現質量溯源,固化責任邊界。該技術將質量問題的發(fā)現節(jié)點從驗收階段前移至施工過程,降低缺陷率,推動質量管理從被動應對轉向主動預防。
圖1迭代過程
1.4風險智能預警與防控技術
傳統(tǒng)風險防控依賴人工經驗判斷[],難以應對動態(tài)非線性風險耦合效應?;跀底謱\生技術[2],文章構建由風險識別、量化評估、智能決策組成的三級防控體系:首先,通過自然語言處理(NaturalLanguageProcessing,NLP)解析歷史案例庫,提取地質異常、設備故障等風險因子;其次,采用貝葉斯網絡建模多風險關聯性,計算事件發(fā)生概率與影響等級;最后,結合強化學習算法生成最優(yōu)應對策略。在山區(qū)橋梁施工中,實時融合地質雷達數據與氣象預報,預測山體滑坡風險并自動調整支護方案。該技術將大幅縮短風險響應時間,形成“數據驅動、人機協同”的主動防控范式。
2路橋項目管控的管理組織體系建設
2.1多主體協同治理機制設計
面向路橋項目多參與方的復雜協作需求,須構建權責明晰、信息共享的協同治理框架?;跀底謱\生平臺的數據集成能力,文章建立業(yè)主主導、多方聯動的扁平化組織結構:以業(yè)主單位作為核心決策節(jié)點,統(tǒng)籌設計、施工、監(jiān)理及運維單位;各參與方通過統(tǒng)一接口接入孿生平臺,實時同步工程數據與任務進度。設計單位基于動態(tài)監(jiān)測數據優(yōu)化結構參數,施工單位依據虛擬仿真結果調整施工工藝,監(jiān)理單位通過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AI)算法自動核驗質量合規(guī)性。同時,采用智能合約技術固化權責邊界,明確變更審批流程與風險分擔規(guī)則,避免目標沖突與責任推諉。該機制通過技術賦能打破組織壁壘,實現跨層級、跨專業(yè)的無縫協作,提升協同效率。
2.2全周期動態(tài)管控流程重構
傳統(tǒng)項目管理流程的線性特征難以適配動態(tài)工程場景,須重構迭代優(yōu)化、閉環(huán)反饋的管控范式。以統(tǒng)一過程模型RUP為基礎,文章將項目劃分為需求分析、模型構建、仿真驗證、實施優(yōu)化4大迭代階段,每個階段輸出可量化交付物并觸發(fā)下一輪迭代,如圖2所示。在數字孿生平臺支撐下,各階段數據自動沉淀為知識圖譜,支持智能檢索與經驗復用。在施工階段,可通過實時采集機械運行數據與環(huán)境參數,動態(tài)修正進度計劃并生成風險預案;在運維階段,可基于歷史數據訓練預測模型,實現結構健康狀態(tài)的超前預警。此外,該流程引入區(qū)塊鏈技術實現文檔版本溯源與審批留痕,確保流程透明性與合規(guī)性。因此,該流程重構將大幅提升工程變更響應速度,顯著降低管理熵增風險。
2.3智能決策支持系統(tǒng)構建
為突破人工決策的局限性,須構建數據驅動、模型賦能的智能決策支持系統(tǒng)。系統(tǒng)架構包含3層,底層為多源數據湖,集成BIM模型、IoT傳感器數據及歷史案例庫;中間層部署機器學習算法與仿真引擎,支持進度預測、資源優(yōu)化與風險推演;應用層提供可視化交互界面,生成多維決策建議。在資源調度場景中,系統(tǒng)結合設備狀態(tài)、人員技能庫與工期約束,自動生成最優(yōu)人力同設備匹配的方案;在風險防控場景中,通過貝葉斯網絡量化地質災害發(fā)生概率,推薦最佳應急路徑。該系統(tǒng)通過“感知、分析、決策、執(zhí)行”的路徑方案,將提高管理決策的科學性,減少主觀經驗依賴導致的偏差。
圖2全周期動態(tài)管控流程
2.4標準化績效評價體系完善
傳統(tǒng)績效評價多聚焦結果指標,忽視過程可控性與組織成熟度。因此須建立涵蓋效率、質量、創(chuàng)新、可持續(xù)性的四維評價模型,結合CMMI成熟度框架量化管理能力。效率維度包括進度偏差率、資源利用率等;質量維度涵蓋缺陷密度、合規(guī)率等;創(chuàng)新維度評估技術應用深度與知識轉化效率;可持續(xù)性維度關注碳排放強度與社會效益。基于數字孿生平臺,該體系將自動采集數據并計算指標,生成動態(tài)評價報告并基于施工過程數據實時計算質量合規(guī)率,觸發(fā)預警閥值時自動啟動整改流程。該體系通過客觀量化與持續(xù)改進,推動管理組織從“經驗驅動”向“數據驅動”轉型,為行業(yè)標準化提供可廣泛推廣的評價基準。
3 應用案例分析
為驗證本文提出的管理組織體系在實際工程中的適用性與有效性,本章選取貴州某山區(qū)高速公路橋梁建設項目進行實證研究。
3.1項目背景
貴州某山區(qū)高速公路橋梁項目全長 15.3km ,包含3座特大橋及多處高邊坡工程。項目地處喀斯特地貌區(qū),地質復雜,雨季施工窗口期不足8個月。參建方包括業(yè)主單位、設計院、3家施工企業(yè)及2家監(jiān)理單位,初期因協同低效與地質風險,進度滯后率達18% ,亟須管理組織體系優(yōu)化。
3.2管理挑戰(zhàn)與需求
項目實施過程中暴露的核心問題與本文引言部分提出的系統(tǒng)性挑戰(zhàn)高度契合。首先,跨組織協同低效問題突出,設計變更頻繁(平均每月4次),但施工方與監(jiān)理方信息同步率僅為 65% ,導致返工率高達12% 。其次,動態(tài)風險響應滯后,邊坡支護方案因地質雷達數據更新延遲(平均滯后5天),引發(fā)2次滑坡事故,直接經濟損失超500萬元。此外,資源配置模型僵化問題顯著,大型架橋機受天氣預測偏差影響,閑置率高達 40% ,設備調度成本增加 27% 。
3.3管理組織體系的應用方案
基于本文提出的框架,項目組部署了多項技術與管理創(chuàng)新。首先,構建數字孿生平臺,集成BIM模型(模型精度400)GIS地質數據庫(分辨率 0.5m 及IoT傳感器網絡(包括邊坡位移監(jiān)測儀、氣象站、設備狀態(tài)采集終端),形成虛實映射的施工場景。通過統(tǒng)一接口實現跨組織數據共享,設計院與施工方實時同步變更信息,數據共享率提升至 95% 。其次,采用RUP,將項目劃分為需求分析、模型構建、仿真驗證、實施優(yōu)化4大迭代階段,每2周進行一輪虛擬仿真與方案調整。數字孿生平臺動態(tài)修正進度計劃,使關鍵路徑工期偏差率從 18% 降至 5% 。此外,構建風險智能防控系統(tǒng),基于貝葉斯網絡融合地質雷達數據(采樣頻率1次/小時)與氣象預報(更新頻率1次/6小時),預測山體滑坡概率(精度達 92% ),并結合強化學習算法生成應急資源配置方案,將風險響應周期從72小時縮短至6小時。
3.4實施成效分析
通過管理組織體系的全面應用,項目取得顯著成效。信息共享率從 65% 提升至 95% ,返工率由 12% 降至 4% ,進度滯后率從 18% 縮減至 5% ,設備閑置率由40% 降低至 15% ,風險響應周期從72小時縮短至6小時,總工期壓縮至34個月,如表1所示。具體而言,智能合約固化變更審批流程后,設計變更同步時間從3天壓縮至2小時,溝通成本降低 40% ;系統(tǒng)提前12小時預警潛在滑坡風險并自動調整支護方案,未再發(fā)生重大安全事故;基于數字孿生的動態(tài)調度算法使架橋機利用率提升至 85% ,設備調度效率提高30% 。經濟效益方面,累計減少直接經濟損失約1200萬元,間接節(jié)省工期成本800萬元。
表1關鍵管理指標對比
4結語
在“十四五”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與交通強國戰(zhàn)略背景下,路橋工程面臨數字化轉型的迫切需求。傳統(tǒng)管理模式因協同低效、風險滯后及資源配置僵化等問題,難以適應復雜工程場景。本研究以數字孿生技術為核心,重構了涵蓋協同治理、動態(tài)管控與智能決策的管理組織體系并通過貴州山區(qū)橋梁項目實證其有效性。
研究表明,基于BIM、GIS和IoT的多源數據融合技術,實現了跨組織數據共享與動態(tài)資源優(yōu)化,協同效率提升 46% ;RUP迭代模型與智能防控技術的結合,使風險響應周期從72小時縮短至6小時,工程韌性顯著增強;標準化指標(如設備閑置率 ?15% )為行業(yè)治理提供了量化基準。未來研究須進一步深化技術融合,攻克多源異構數據協同分析瓶頸;同時加快行業(yè)標準制定與復合型人才培養(yǎng),完善數據驅動管理的制度保障。本成果不僅為路橋工程破解復雜場景治理難題提供了理論框架,更通過實證案例驗證了技術路徑的可行性,為交通基礎設施高質量發(fā)展注入新動能,具備廣泛的行業(yè)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金鳳君,陳卓.新時代交通強國的地理內涵與目標[J].經濟地理,2023(2):1-9.
[2]馬立新.淺析路橋施工管理過程的創(chuàng)新管理[J].中國公路,2022(6):90-91.
[3]黃瑋.路橋工程現場施工管理難點和應對策略[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24(21):173-175.
[4]楊培東,王月佳,戴義博,等.橋梁運營典型場景安全風險管控策略研究[J].交通工程,2024(1):94-100.
[5]馬建濱.質量監(jiān)督強化措施在路橋施工中的應用分析[J].運輸經理世界,2024(33):112-114.
[6]才讓卓尕.路橋施工技術資料整理的常見問題及改進探析[J].青海交通科技,2024(4):47-53.
[7]王旭軍. BIM+GIS 技術在公路工程建設智慧管理平臺中的應用[J].運輸經理世界,2023(24):58-60.[8]劉辰.市政道橋工程項目施工質量管理的強化路徑探[J].工程建設與設計,2022(12):257-259.
[9]王嘉豪.公路橋梁工程施工中的質量管理及控制措施探討[J].中國儲運,2025(1):135-136.[10]程越,王雙.資產管理數字化成熟度模型構建與應用[J].科技管理研究,2024(19):50-62.
[11]謝黎.路橋施工項目合同管理的風險及對策分析[J].交通科技與管理,2025(5):165-167.
[12]趙震宇,張?zhí)m芳,周睿達,等.數字孿生技術在道路交通領域的應用與展望[J].上海公路,2025(1):114-121,129,234.
(編輯戴啟潤)
Design of management organization system based on road and bridge project control
LUO Jing',XIAO Deguang',MEI Jinxiu2 (1.Guizhou Expressway Group Co., Ltd.,Guiyang 55Oooo, China; 2. Guizhou Zhongnan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y Co., Ltd., Guiyang 55Oooo, China)
Abstract:To addressystemicchallenges inroadand bridge projects,suchas inefficient collboration,delayed risk perception,and rigid resource alocation during digital transformation,thisstudyreconstructs amanagement organizationsystemforprojectcontrol basedondigitaltwintechnology.By integrating aunified processmodel(RUP), multi-dimensional schedulecoordination technology,ful-hainqualityassurance technology,and intellgentriskearly warning technology,a novel management framework is proposed,covering multi-agent colaborative governance,fulllifecycledynamic control,inteligent decisionsupport,and standardized performanceevaluation.Research demonstrates that thesystem significantlyreducescoordination ineficiencyandrisk response cycles through a virtualrealmapping intellgent control platform,achieving cross-organizational data sharing anddynamic resource optimization.Theresultsprovideatheoreticalframework and technicalpathwayforresolving governancechallnges in complex engineering scenarios, promoting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ransportation infrastructure.
Key words:roadandbridgeproject;management organizationsystem; digitaltwin;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mechan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