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之行余溫未散,群里便組織大家前往隱藏在太行山北麓的白人巖去探秘。白人巖,是有白人立在巖石上嗎?還是巖石長得像白人?帶著遐思萬千和對白人巖的向往,車隊一路向南而來。過了雁門關隧道,從代縣收費站離開二廣高速,車子沿著一條二級公路向山里進發(fā)。
崎嶇而曲折的山路在漫漫云霧間向前延伸,偶爾有平坦的農(nóng)田從大霧間露出。一片片火紅的高粱和青青的玉米伸出雙手,歡迎我們的到來?!斑h上寒山石徑斜,白云深處有人家”,這大山里有突兀嶙岣的巖石和深不可測的萬丈懸崖,白云也在山間飄來逸去,但始終很少看到一戶人家。到了停車場,景區(qū)的牌子才讓人覺的有點兒煙火氣。
將車停好,眾人對著大山拍照留念。瞅著介紹白人巖寺的幾塊牌子仔細研究了一番后,大家開始上山。這里沒有游客中心,也不收門票。
我們循著陡峭而蜿蜒的石道沿先人雕鑿的臺階拾級而上,一路向山頂進發(fā)。似乎進入了幻境,白云在陡峭的山峰和萬丈深淵間纏繞飛馳,忽而露出掙獰的黑山,忽而又露出一片湛藍的天空,忽而又有幾絲細雨飄過。石道旁許多不知名的小樹和各種雜草在我們的腳下默然無聲,偶爾能聽到幾聲不知名的鳥叫聲在山間回蕩。走在崎嶇陡峭的山路上,大家漸漸拉開了距離,有一位稍稍上了年紀的老兄逐漸落在了后面,好在有一位兄弟一直陪著他慢慢往上爬。其實大家距離并不遠,只是由于山勢陡峭,高低落差太大而已。因此,大家的聲音在狹窄的山坳里上下回蕩,彼此都聽得很清楚。
高聳入云的深褐色峭壁在白云中若隱若現(xiàn),連綿不絕,將我們包裹在一個狹小的山谷中。這里清靜幽深,仙風飄飄,山谷中別有一番世外桃源的感覺。上爬的艱辛終于讓那位年紀稍大的詩兄望而卻步,在到達白人巖的半路上知難而退,另一位先生陪著他下山欣賞其他美景去了。剩下我們幾人繼續(xù)沿半階半坡的石徑盤旋而上。陡壁上伸出的虬枝丫丫叉叉,潮濕的巖石上遍布斑駁的苔蘚,腳下黑色的碎石間時不時有不知名的樹木或野草伸出幽潔的枝條。路上有幾座用小石頭堆砌而成的石浮屠,傳說是僧人圓寂后的埋骨之所。一處“一心念佛”的紅色摩崖石刻靜靜地出現(xiàn)在諾大的巖石上,傳說是三百年前一位得道高僧年輕時托人刻的,表達了他一生唯一的追求和信仰。路過觀音閣時,大家進去歇了歇腳。閣內(nèi)慈眉善自的觀世音菩薩微睜雙目,靜靜地坐在蓮臺上,凝視著眼前的我們和閣外的蒼生,一片寧靜祥和。
利用這片刻的閑暇,我查了一下白人巖的網(wǎng)上旅游攻略。白人巖又稱“白仁巖”,位于代縣城西北二十公里處的太行山北麓雁門關西陘口,北倚恒山,海拔2225米。相傳一位白發(fā)白須的老人云游到此并在巖石上坐化成仙。后來,他的頭顱化成了白色的山峰,身體化成了白色的巖壁,而且俱如人形,故當?shù)厝朔Q之為白人巖。白人巖寺則因山而得名。山腳下入口處的下寺(俗稱小寺)相傳由1600年前東晉時慧遠禪師所建?;圻h乃佛家凈土宗之始祖,曾在白人巖寺修行多年。后因北方戰(zhàn)亂頻發(fā),他向南云游到了廬山,在廬山建了東林寺傳道,遂成佛門凈土一宗。白人巖寺自然就成了真正的凈土祖庭,故凈土宗有“飲泉東林寺,思源白人巖”之說。
從觀音閣一路向上,很快就到了白人巖寺的山門?;赝麃砺罚_階陡峭如直立之梯,山谷四周絕壁環(huán)抱,云霧中奇峰若隱若現(xiàn),仿佛置身于云中仙境。向上進入山門,首先看到的是右側(cè)絕壁下的七星泉,七個圓圓的水坑星羅棋布,分列在峭壁下天然形成的長條巖洞中。巖洞呈細長的弧形,洞并不深,但很險,古老的巖層在泉水幾十萬年的侵蝕下逐漸向內(nèi)退縮,形成如此奇特的巖洞。七個圓形泉水坑排列如北斗七星,故美其名曰“七星泉”??坷锵噜彽膬裳廴o靜依偎在一起,左邊的味道甘甜,右邊的非??酀U缟钪械膬煽谧?,既有拌嘴打鬧又互不分離,因此稱作“鷥鴦泉”。七星泉不僅是一個小小的景點,也是白人巖寺僧人們平時的生活用水來源,養(yǎng)活了大大小小十幾個僧人。七星泉也為前來朝拜的善男信女們提供了可口的飲用水,可謂兩全其美。
七星泉旁邊就是白人巖寺的主建筑群。正殿、前殿、祖師殿、三圣殿、天王殿、大雄寶殿、鐘樓、鼓樓等十多座建筑擠在一個狹小的山凹里,布置的錯落有致,緊湊而獨立。其他寺廟中有的殿在這兒應有盡有,只不過規(guī)模略小,距離也相對較近,給人一種精致小巧的感覺。大雄寶殿前的一塊空地上立著許多功德牌,最早一通是明嘉靖年間所立,其余都是清朝的,基本上都是重修白人巖寺的功德碑。碑林上方的巖石上刻著“琴臺”二字,不遠處的石壁上刻著“鏡臺”二字,轉(zhuǎn)到大雄寶殿東側(cè),石壁上尚刻有“歌臺”一處,與山門處的“戲臺”遙相呼應。從大雄寶殿前的女兒墻下仰頭而望,刻在東南側(cè)高處巖壁上的“白人巖”三個字十分醒目。相傳石壁上的字為明代嘉靖年間山西巡撫、兵部侍郎萬恭游覽白人巖時所書,由吏屬命工匠摩刻于崖壁之上。白人巖、鏡臺、琴臺、歌臺書法均出自萬恭之手,筆力遒勁,古樸雄渾,為白人巖寺增添了一處厚重的人文景觀。
寺院建筑群、巖石、山峰、摩崖石刻、蒼松翠柏、白云、濃霧以及偶爾出現(xiàn)的一小片藍天合成了一幅自然和諧的圖畫,隱藏在這小小的山谷里,美不勝收。怪不得慧遠大師出家時要把修行之地選在這兒,這里確實是修身養(yǎng)性、頤養(yǎng)天年的好地方。“昨夜秋風今夜雨,不知何處是空山?!比羰峭诵莺蟮谋R綸來了,一定會在這里安心終老,不會再離開。寺內(nèi)僧人的居所正在修繕,我們無緣往觀。由于云霧繚繞,“仰天大佛”和“香爐石”等露天盛景也無法看到,不免留下些許遺憾。
在大雄寶殿前拍照時,黃先生遇到了幾位相識的女士,好像是定居南方的老熟人。他們原本就有過交往,現(xiàn)在亦經(jīng)常聯(lián)系,可謂他鄉(xiāng)遇故知了。
濃霧散去,興盡下山,山路兩側(cè)露出的松樹、云杉十分高大,枝條伸處,仿佛在依依相送。樺樹、刺玫、山桃、黃鱸也默默無聲,裝點著蒼翠的綠色通道,禮送我們遠去。大家忘記了攀登的疲勞,在美妙的云霧和綠植中流連。路過一處裝著兩扇小門的地方,門上寫著“危險小心”。木門開處,大家一齊向外張望,只見幾層巖石懸在方丈懸崖之上,下面深不見底,讓人望而生畏。其中最外側(cè)的一塊,也是最下一面的一個臺階,是一塊寬約二尺、伸出長度約一米的石頭。這就是著名的“試心石”,也叫“定心石”。相傳古人欲進山朝拜佛祖,必先于“試心石”上靜坐,通過測試者方可繼續(xù)向前。文亮兄大著膽子站在一塊靠近門邊的巖石上擺了個造型留影。剩余我們幾人均恐高,連小門都不敢出,唯恐稍有閃失,萬劫不復,只能懌懌離開。
白人巖寺本是一處古老的佛門圣地,是佛教凈土宗的真正起源處,由于地處偏僻而遺世獨立。很少有人知道雁門關附近還有這樣一處世外仙境,更別說前來游覽參觀了。在旅游業(yè)如此發(fā)達的今天,白人巖應該發(fā)揮出特有的優(yōu)勢而造福一方。旅游條件稍加改造,宣傳力度稍大一點,白人巖就會吸引不少游客前來參觀朝拜。那時,白人巖寺就不會辜負慧遠禪師創(chuàng)立凈土宗悲天憫人的初衷,為人類帶來福祉。
返程中,迷迷糊糊中看到白須白發(fā)的仙人站在高聳入云的峰巔,揮手向我們?yōu)砣f道金光,金光中的白人巖若隱若現(xiàn)向我們緩緩飄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