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主義的一個弊端,是它教唆我們盡可能多地拿個人的時間、生命去“兌換”金錢,再用錢去購買生活的體驗和解決方案。這個范式,隱含著一個時間與金錢的“匯率”問題,它對于那些精力好、體力好的先天高能量人士特別有利。比如我在職場上遇到過的幾乎所有頂尖精英,他們的共性就是睡眠少,每天只睡五六個小時就能神采奕奕一整天,然后還跟你說是因為熱愛工作,賺錢只是附帶結(jié)果。
玩這種兌換游戲,多數(shù)人很疲憊,卻收益平平。然后,他們在所剩不多的、被掏空了精力的時間內(nèi),花錢緩解壓力,具體體現(xiàn)為,以吃外賣為代表的生活必需的簡易替代,以及以“揮霍感”為實質(zhì)的滿足感的泡沫。尤其是后者,假設你平時的用餐標準是50元,吃一頓500元的飯,并不能帶給你10倍的滿足,至多三五倍而已。
與此同時,我們總是忽視,金錢和時間的互換性是雙向的。人也可以放棄一些潛在的(包括本來也賺不到的)金錢,換回時間——特別是,當下社會的物質(zhì)水平、經(jīng)濟周期、生活風尚,愈發(fā)容許這種選擇。
一個人如果沒錢,又處在賺錢瓶頸期,他應該認真考慮把時間拿來“自用”,創(chuàng)造出市場價值很高的自我服務。一個人如果很有錢,他應該認真尋求生活中的真實挑戰(zhàn),不要什么事都訴諸買賣。而且,有些人的逆向“匯率”其實特別高,他們是這個領(lǐng)域的王者。他們從散步、烹飪、閱讀中獲得樂趣和滿足感的能力,總是令我嘆服,這種快樂與我無法理解的工作狂的快樂并無二致。
先說好,我絕不是鼓勵“躺平”和美化“消費降級”。我是想鼓吹精確又可控的價值衡量。生活自洽,貴在有自知之明,該省的省,該花的花,該省錢省錢,該花時間花時間,不要使用他人的標尺。
一句老話說,能用錢解決的問題,都不是問題。其實同理,能不用錢解決的問題,也都不是問題。尤其是健康,保守講,至少一半的?。ㄡt(yī))康(藥)問(費)題(用),可以通過好好花時間來解決(換回)。
大家都在討論怎樣擺脫金錢焦慮,怎樣增加儲蓄。那么在這里,我們也可以說,節(jié)約和儲蓄并不是目的,它們只是認真生活的附帶結(jié)果。
(喬 木摘自《北京青年周刊》2025年第24期,〔韓〕崔海嶺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