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法(Alpha)收益”是美國經濟學家威廉·夏普于1964年提出的資本資產定價模型中的核心概念之一,后來夏普憑此拿到了1990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我認為這個概念應該轉化為現代人必備的一種眼光。
簡單說來,金融市場的行為往往就像羊群一樣,具有整體性:行情好的時候眾多股票一起漲,行情不好的時候它們一起跌。那么你的投資組合的相當一部分收益,其實是市場整體的波動給你的——夏普把這部分收益叫“貝塔(Beta)收益”。而“阿爾法收益”,則是超出市場平均水平的那部分收益。比如,大盤只漲了一點點,你的投資組合卻漲了很多;市場跌,你的投資組合沒怎么跌,甚至還漲了,這就是你的阿爾法收益。
不管在股票市場上,還是在生活中,你都需要有“捕捉阿爾法”的眼光。
2025年3月,OpenAI(美國開放人工智能研究中心)推出了一款具有圖像生成功能的模型,一個有意思的應用是把任何圖片變成漂亮的吉卜力動畫風格。在模型剛剛發(fā)布、還沒有多少人知道這個用法的時候,有個朋友已經預見了趨勢,他說:“現在把照片轉成吉卜力風格后發(fā)給戀人,這里有極大的阿爾法?!?/p>
沒錯,這就是阿爾法收益。畫面驚艷,由最新科技生成,最重要的是大多數人還沒見過這個玩法,所以你發(fā)給戀人的話效果絕對爆炸。而如果等到所有人都在玩時你才想起來運用它,那就只剩下貝塔了。你要再多等一周時間,那就連貝塔收益都沒有了。
面對任何新事物,乃至任何事物,我們都可以問一句——這里有沒有阿爾法?你能不能快速做點什么,獲得一個哪怕是小小的、但必須是領先于同行的優(yōu)勢?
捕捉阿爾法這個眼光能幫你過濾掉很多東西。比如,現在年輕人應該學習什么技能?有人從AI(人工智能)大潮的背景考慮,認為應該學習人類擅長而AI不擅長的技能,這樣才能不被AI取代。但這只是貝塔思維。如果你不滿足于跟別人有差不多的成就,你最該問的是現在學習什么才會產生阿爾法收益。
如果你有3個月的學習時間,是學一門已經成熟、大多數人都會的技術,還是學一門剛剛出來、尚未流行的新技術?你是加入一家傳統(tǒng)大公司老老實實上班,還是加入一家發(fā)現了新打法的創(chuàng)業(yè)公司?你是選擇方向明確的、成熟的科研課題,還是選個朝氣蓬勃、充滿不確定性的新課題?前者很安全,但你再怎么努力也只有貝塔收益。只有后者,才有可能產生阿爾法收益。
捕捉阿爾法心態(tài)是主動探索,可能往往是出于好奇心和好勝心;貝塔心態(tài)則是被動應對,是出于對掉隊的恐懼。
一個新AI玩法出來了——貝塔心態(tài)是跟風:別人都在用,我可別落后,我必須湊個熱鬧;阿爾法心態(tài)則是我能不能立刻把它整合進自己的工作流里,提高效率?我能不能迅速用這個技術搭建一個新的工具?我能不能想一個服務場景,是別人還沒做出來的?
如何捕捉到阿爾法?秘訣不外乎信息、行動和思維。
想拿到阿爾法,你最好比別人早知道一些信息。別人讀公眾號,你讀書;別人讀書,你讀報告和論文。最前沿的東西往往先在小圈子、小眾社區(qū)里出現。
有了新信息,更要搶先行動。如果判斷這件事可能帶來阿爾法,那就千萬別等,趕緊動手!新事物一定有風險,應對風險最好的辦法是快速試錯:先把東西做出來,拿出去讓市場驗證,或者至少做個樣品給老板看一眼。
一個獲得阿爾法的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市場上剛推出某種新產品時,你第一時間買一個回來,動手試一試,做測評,發(fā)個分享視頻。第二個、第三個測評者需要投入和你一樣的精力和金錢,可他們只能得到貝塔。
但更厲害的阿爾法來自與眾不同的思維。你能不能發(fā)現當前主流路線的破綻,或者注意到新局面之下原來的邏輯已經不成立了?最先提出疑問的人有先發(fā)優(yōu)勢。
阿爾法是積極主動的。你的目標是自己的選擇。沒有任何理論能證明這是一個絕對能成功的機會,但恰恰因為這個不確定性,它才可能是一個具有阿爾法收益的機會。
捕捉阿爾法需要你動用冒險精神。
而貝塔則是被動的。看市場上什么火了,你就往那個方向走;看別人都在“卷”,你也跟著“卷”。你內心其實根本不想干,甚至極其抗拒,但你不敢不干,只能硬著頭皮跟著人家往前走。
阿爾法和貝塔都很需要勤奮,但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勤奮。記住,做貝塔的費力程度,并不比做阿爾法的低。
捕捉阿爾法不只是一種策略,更是一種價值觀:別人追逐,我引領;別人等待機會,我制造機會;別人畏懼未知,我探索未知;別人用盡力氣維持,我強行突破邊界;別人擔心犯錯,我只怕錯過;別人問“值不值得”,我問“有沒有阿爾法”。
(小 菊摘自“得到”App,楊樹山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