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把不愛做飯這種習慣統(tǒng)一成舉國上下認同的生活方式,怕是數(shù)遍全球都要首推新加坡了。不來新加坡小住一段時間,你是真的難以想象這里的人有多不愛做飯沒錯,他們不一定是不會,而是不喜歡。
這種偏好的根源來自新加坡對本國“花園旅游城市\(zhòng)"定位的認同感。既然要把面積有限的環(huán)境保護到全世界都認可的優(yōu)質(zhì)程度,那么每一個細節(jié)都要“錙銖必較”,其中對于餐飲行業(yè)的限制尤為矚目。日久年深,原本的國策傾向逐漸演變成了全民認可的生活習慣。
如果有機會去新加坡本地朋友的居所拜訪,你能看到絕大多數(shù)家庭都是沒有安裝抽油煙機的。這是因為新加坡全境實施“無煙政策”,安裝抽油煙機需要向國家環(huán)境局申請牌照,繁瑣的流程讓人望而卻步。除了商用餐飲,普通家庭愿意找這種麻煩的寥寥無幾。
除硬件上的限制之外,還有出于性價比的考慮。新加坡物價高人盡皆知,無論是“四小龍”時代還是如今,新加坡的物價基本沒跌出過世界前三,甚至一度成為沒人想要的第一。
新加坡的蔬菜和肉類基本依賴進口,并且對食品安全問題管控得相當嚴格,各種流程產(chǎn)生的費用導致食材價格較高。在這種前提下,自己下廚的綜合成本比在外面下館子還要高。
除去硬件問題,還有一些實實在在影響當?shù)厣盍晳T的隱形因素。有人說,在新加坡經(jīng)常做飯的人只有三種:廚師、女傭和外籍勞工。
一些已經(jīng)涉及管理工作或者基于特殊條件進入到新加坡的外國工作者多半選擇租房,他們通常會發(fā)現(xiàn),在新加坡看房子除了路段、價位等各項必問項目之外,還有一點屋主或中介會一再提醒,那就是煮飯條件。
其中,“可煮”與否意味著屋主是否允許租客做飯,通常來說十間有八間半是不允許做飯的。你要問為什么還有“一間半”?那是因為有“可小煮”這個選項?!翱尚≈蟆钡囊馑际强梢允褂脮a(chǎn)生油煙之外的其他簡易烹煮方式,比如水煮、加熱食物等。
為降低成本,能租到“可煮”和“可小煮”房屋的外籍勞工有時會在超市閉店前的打折時段去采買食材,或者偶爾AA制小聚一下,畢竟自制食物更容易有家鄉(xiāng)味道。
對于新加坡本地人來說,把時間更有效地用在更有價值的地方遠勝于在鍋灶之間糾結。何況作為多民族移民國家,新加坡的餐飲業(yè)非常發(fā)達,所謂的“眾口難調(diào)\"在餐飲業(yè)琳瑯滿目的備選項面前幾乎不存在。
(摘自2025年第13期《黨員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