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襪子是人們熟悉的生活必需品。在古代,襪子還承載著文化意義和政治意義,從而產生了“貢襪”這一文化現象。本文以襪子這一物質文化載體為切入點,探究中原文化與周邊族群文化的互動方式,考察不同文化體系之間交往交流交融情況,從而認識中華民族共同體形成與發(fā)展的歷史軌跡。
一、引言
原始社會時期,人類并無鞋襪。最晚于殷商時期,人們才開始穿鞋子。從考古材料來看,這一時期的物質文化遺存仍清晰保留著原始社會習俗的遺存一發(fā)現的壁畫與俑像中,大量人物形象呈現“跣足”特征。如安陽殷墟婦好墓中出土的跪坐玉人雕像,足部的腳趾刻畫清晰,未穿鞋襪。
學界對冬至節(jié)氣習俗已有諸多研究,且歷代帝王均視冬至為朝賀大典。但襪何以成為“禮”的一種體現,何以作為貢物被呈上“大雅之堂”?這一現象背后,實則是北方民族對中原襪履及其文化意義的接受與承襲,也是中華大地上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一個側面。
從周代開始,物質生活逐漸豐富,漢字也相應增多?!耙m”在古代有“鞋、韤、襪、襪”等字對應,反映了古人用皮、纖維編織和柔軟布料制作襪的歷史情況。在以采集漁獵為主要生計方式的時代,受限于材料和技術,人們的御寒蔽體之物主要來源于動物毛皮。當時尚無精細的縫制和紡織工藝,人們便用小皮條將帶毛的獸皮裹在腳上,或者用植物草葉進行綁縛編織來防護腳部。針線縫制和紡織技術成熟后,鞋、靴、襪等足衣才漸漸分化,獨立成制,實現專物專名。
襪屬于貼身私密的下部內衣,大多遮蔽在鞋中或裙裾之內,較少現于人前。三國時期曹植在《冬至獻襪頌》中記載:“伏見舊儀,國家冬至獻貢襪,所以迎福踐長,先臣或為之頌…一陽佳節(jié),四方交泰。萬物昭蘇,亞歲迎祥,履長納慶,不勝感節(jié),情系帷幄。拜表奉賀,并獻紋履七量、襪若干副上獻以聞謹獻。”
二、襪何以人禮
東漢時期朝廷開展了恢復和重制禮儀的官方活動,搜集前代禮法典志,以《周禮》為主線開展編纂工作。蔡邕在《獨斷》所載,大體上整合了先秦至漢代主流文獻中關于冬至日的基本論述:“冬至陽氣始起,麋鹿角解,故寢兵鼓。身欲寧,志欲靜,不聽事,迎送五日。臘者,歲終大祭,縱吏民宴飲。非迎氣,故送不迎。正月歲首,亦如臘儀。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冬至日是一個重要的節(jié)慶,在這天不動兵,不起事,燕居宴飲,恭喜道賀。隋唐以前,中原仍然是席居的生活方式,進屋脫鞋露襪,因此,襪在人們的視野中較為常見,宴飲場合亦有“解履”的禮儀要求,襪也被納入禮法的規(guī)范中。
(一)習慣沿襲
從個人層面來看,以《黃帝內經》為代表的人文觀念認為,襪有隔污保溫、緩解“寒從足底起”、養(yǎng)精固元的作用,后來延伸出向公婆長輩贈送鞋襪以表孝敬的含義。在人際交往中,襪是整潔儀容、表示尊敬的載體。周代禮樂文明進一步發(fā)展,鞋襪相較于殷商時期更加普及,成為日常用品。由于席居的生活方式,在席上安坐時需要解履;在室內閑居時,應解履于戶外;在堂上舉行燕飲活動時,應解履于階下。先秦乃至漢普時期,人們就保留跌足或著襪的生活習慣,《周禮》中也附有明文規(guī)范,將人際交往的起居細節(jié)納入禮制秩序之中。
從社會文化演進來看,殷墟卜辭中已經出現了“至日”“至南”“南日”等節(jié)氣記錄。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先民根據氣候、物候及太陽影長等自然現象,逐漸形成對時間節(jié)律的周期性認識。冬至是一年中陽氣最弱的時節(jié),此日后陽氣漸增、陰氣漸弱。因而人們選擇在此陰陽交替之際舉行祝祀、慶賀活動,通過儀式表達心意、記錄年節(jié)。在這一過程中,諸多物品被寄寓了情感價值與象征意義,形成相互贈禮的文化傳統(tǒng),綿延至今。
(二)地域環(huán)境
先秦時期氣候相對溫暖,西周初期雖然經歷了一兩個世紀的寒冷期,但很快回暖,華北地區(qū)當時隨處可見梅樹、竹子等亞熱帶植物,并一直持續(xù)到西漢早期。相對溫暖濕潤的氣候促使人們更多選擇透氣親膚的材料制作衣物。
城陽城址7號楚墓出土的圓頭方口黑陶鞋,鞋面中軸線處錐刻兩道平行線跡,清晰地保留了皮革縫制工藝的特征,這一工藝在漢代至隋唐時期的鞋靴制作中得以延續(xù)。考古發(fā)現的襪子實物顯示,其材質以麻、絹、羅、織錦為主,稍晚的魏晉至隋唐墓葬中不僅有上述材料制作的襪子,也存在極少量的皮制襪。這說明服裝的形成、穿用和發(fā)展,與當地環(huán)境氣候因素息息相關,而透氣、親膚的紡織材料更符合大眾的日常穿用需求。皮毛襪在西北地區(qū)有所存續(xù),但由于不貼膚,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
北方游牧族群大多生活于北溫帶、亞寒帶地區(qū),或一些海拔較高、氣候長期冷涼的山區(qū),需要穿用毛皮制作的衣物御寒保暖。受限于取材范圍,當地人更多穿皮制襪。
秦漢及以后的漢文史籍,往往用“衣毛毳”等語記述北方游牧民族的服飾特征,刻意營造“華夏用絲布、夷狄用革毛”的刻板印象,以此表現中原農耕文明的發(fā)展優(yōu)勢。然而考諸史實,裘皮材料一直存在于中原禮制體系之中。
(三)社會價值
由于禮制觀念的發(fā)展,周禮及儒家對自然物產、人文現象等均進行一定的價值觀審視,日常穿用的消耗品也由此被劃分出貴賤之別。這些物品依托材料價值、紡織技術、配色審美、裝飾工藝等客觀物質方面,形成倫理價值的表達。
三、貢襪之儀的形成
自三代出現朝貢行為以來,所受各類貢物或是滿足生活日常所需;或是中原不曾見的珍奇稀有之物,具有奢侈鑒賞價值;或伴隨著傳說故事,來源出處奇異,在宗教或文化信仰層面具有一定的收藏意義,等等。襪被選定為各方來賀貢物的一類,當屬第一種情況,反映了南北跨地域、跨文化多民族人群穿用襪的情況。
(一)物質財富之消長
在文明之初,食物和必要的生產工具是共同認同的價值物,而后在地緣相接、交往交流的族群之間,貝幣、玉石、金銀銅貴金屬等逐漸成為“一般等價物”,因其被賦予價值,可進行交換貿易。伴隨物質財富積累與技術進步,人們開始選用更優(yōu)質舒適的紡織原料制作衣物。這一進程不僅提升了社會生產力水平,也增強了衣物本身的價值內涵,使得中國古代各類布匹與服飾能夠具備貨幣職能,廣泛應用于賞賜、貿易乃至債務償付等經濟活動中。
據宋代陶谷《清異錄·衣服》記:“唐制,立冬進千重襪,其法用羅帛十余層錦夾絡之。”夾層的設計兼具保暖與奢華效果。在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古墓群出土的紡織品中,中原風格的緯錦實物花鳥紋錦襪以及彩繪襪等,其織造技術、花紋設計都顯示出很高水平,足見襪的材料及制作工藝所蘊含的經濟價值、審
美價值之高。
(二)禮制意識之起復
西周制定周禮,建立起一套包含自然、社會、人倫的文化價值體系,凡處于“溥天之下”地域的族群,均受到這套文化制度的規(guī)范—或因朝貢勤見天子直接接受這套價值秩序,或與受封邊地的諸侯交往交流而間接接受此文化觀念。
春秋戰(zhàn)國時期,戰(zhàn)亂頻發(fā),禮崩樂壞,中原物質文化積累遭受嚴重損耗,北方游牧文化隨之南傳。秦朝對傳統(tǒng)禮制進行簡化,至西漢國力強盛時,以董仲舒為代表的儒家學者著力重建禮制體系。東漢時期,面對游牧族群南下的文化沖擊,中原禮制意識產生強烈反彈:王莽推行“托古改制”的復古政策,《東觀漢記》首創(chuàng)“車服志”規(guī)范服飾制度。這些舉措反映了禮制觀念從“禮不下庶人”發(fā)展為朝野一統(tǒng)的規(guī)范要求,從“禮失求諸野”轉向中原正統(tǒng)論。在此過程中,服飾承載了思想觀念,成為顯性的文化符號,私密的衣物也不例外。
漢代崔駟《冬至襪銘》載:“陽升于下,日永于天,長履景福,至千億年?!边@種將自然現象與人文價值納入統(tǒng)一宇宙觀的思維模式,體現了朝廷對思想秩序的管理?!岸Y制”與“至理”作為一種政治文化資源,被運用于朝貢交往中,形成北方多民族來朝的“貢襪之儀”。經過漫長的歷史發(fā)展,許多原本屬于貴族的禮節(jié)下移至民間,經過本土化改造與意義重構,成為習以為常的民俗。
襪出于人、用于人,受到自然環(huán)境、生活習俗與思想觀念的影響,在長期的族群交往交流交融中,逐漸成為共同的生活用品。襪是文化的載體,中原文化對襪的認識也向北方族群傳播并被吸納一“貢襪”儀式被納入朝賀儀典,這一傳統(tǒng)為后世政權所承襲。例如北魏時期崔浩在《女儀》中記:“近古婦人,常以冬至日進履襪于舅姑?!滨r卑政權也延續(xù)和發(fā)揚了貢襪的儀式傳統(tǒng)。內遷的黨項羌人采納中原歷法及節(jié)慶儀軌后,民間與宮廷都有“舅姑履襪爭新獻”的貢襪習俗。時至民國時期,南北各地仍有貢襪節(jié)俗的遺風。
四、結語
禮制建立在一定的物質基礎、生活需求、社會組織程度、文化心理等多重因素之上,其所規(guī)范的禮儀實質上是主體對世界認知與社會實踐的符號化表達。北方游牧族群接受了“貢襪”,也就逐漸接受了其蘊含的“尊長”“愛老”“養(yǎng)生”等中原文化觀念。這一文化融合過程促使南北地域形成了共同的物質生活方式、精神價值追求與人文關系網絡,折射出中華民族共同體形成與發(fā)展的歷史軌跡。
參考文獻
[1] 楊琳.古代襪子考述Ⅲ].中國典籍與文化,1999(3).
[2] 曹植.曹子建集:卷八[M]//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二.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
[3] 袁瑾.天正與人時:冬至時間意象的滋生].節(jié)日研究,2020(2).
[4] 高明凱.由俗入禮:論周代飲酒禮中的解履Ⅲ.荊楚學刊,2022(1).
[5] 馬成俊,劉子平.先秦時期生態(tài)文化述論Ⅲ.湖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4(1).
[6] 韓敏,李斌.《急就篇》紡織服飾信息考辨三則}.服飾導刊,2019(4).
[7] 朱易安,傅璇宗,等.全宋筆記(第一編)[M].鄭州:大象出版社,2003
[8]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阿斯塔那古墓群第十次發(fā)掘簡報].新疆文物,2000(3).
[9]李媛.唐代白色絹襪修復報告].吐魯番學研究,2014(1).
[10]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拜寺溝西夏方塔·冬至[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