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向子諲作為一代名臣,經(jīng)歷了靖康之變,在五十四歲掛冠歸隱之后,開始創(chuàng)作隱逸詞。本文主要從三個方面分析向子諲的隱逸詞創(chuàng)作。
引言
詞,起源于“胡夷里巷之曲”,是在民間曲調(diào)基礎(chǔ)上發(fā)展起來的文藝形式。經(jīng)過一些著名詩人之手,詞體在晚唐逐步成熟定型,到宋代成為“一代之勝”的文學樣式。文學樣式的繁榮離不開對前代文學的繼承與發(fā)展,作為宋詞中一個分支的隱逸詞亦是如此。
隱逸詞的源頭可以追溯到盛唐時期,現(xiàn)存的敦煌詞中便有五首隱逸詞作。中唐時期,張志和開創(chuàng)了漁父詞的創(chuàng)作先河,使其成為一種常見的隱逸詞形式,對后世創(chuàng)作產(chǎn)生深遠影響。隱逸詞在北宋趨于成熟,這與當時的時代背景密切相關(guān),也是詞體本身的發(fā)展演化的結(jié)果。靖康之變導致北宋政權(quán)覆亡,許多文人士大夫紛紛南渡,他們經(jīng)過血與火的洗禮后,詞風也發(fā)生了變化。隱逸詞成為這一時期創(chuàng)作的重要主題。這一時期的隱逸詞的代表作家有葉夢得、李綱、朱敦儒、向子諲、張元幹等南渡詞人群體。向子諲的隱逸詞反映了詞人當時的典型心態(tài),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
一、向子諲隱逸詞的思想內(nèi)容
向子諲的歸隱不同于陶淵明“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的躬耕生活,也不同于朱敦儒“從來顛怪更心風,做盡百般無用”的苦悶與悔恨,而是歷經(jīng)宦海浮沉之后的主動請歸。他懷著高風亮節(jié)的情操歸隱,自愿告別仕途,得到宋高宗的認可,親賜“泛宅”之舟,更為其別墅親題“薌林”二字。向子諲的隱逸詞展現(xiàn)了他悠然自得的隱逸情懷,蘊含了對人生真諦的思考;既有對高潔情操的歌詠,也不乏作為愛國志士的悲嘆。
(一)悠然自得的隱逸情懷
歸隱之后的向子諲在詞中展現(xiàn)出縱情山水的釋然?!厄嚿较愤@首詞描繪了向子諲歸隱后的生活情景:上闕起首兩句自述主動歸隱的人生選擇;中間三句感謝皇恩浩蕩,讓自己得以盡情享受自然之美;結(jié)尾五句描繪了一幅泛舟江湖、飲酒賞月的畫面。下闋開頭兩句描寫詞人歸隱后的裝束一披著蓑衣,戴著斗笠,在雨中漫步,悠然自得;后面三句又描寫了橫笛聲驚起暮云歸鷗的畫面,為寧靜的生活增添了意趣;結(jié)尾五句直抒胸臆,詞人辭去官職如同擺脫“蝸角名”和“蠅頭利”,表達了詞人不慕名利的高潔志趣。整首詞以歸隱生活為主題,表達了詞人對官場名利的釋然之情。
(二)對人生真諦的思考
生于“雍熙相國之胄,憲肅欽圣之家”的向子諲,歷經(jīng)靖康之變,面對山河破碎、國家衰敗的社會現(xiàn)實,他在詞中展開了對人生真諦的思考。
蘇軾在詞中提出“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如夢”,向子諲的觀點也與蘇軾相似。在《水調(diào)歌頭·再用前韻答任令尹》中,詞人得出“人生如幻”的感悟?!捌呤艁硐∮小迸c“銷得幾狐裘”兩句將“人生”與“狐裘”相提并論,以一種幽默、夸張的方式道出人生短暫,也表達了淡泊名利的人生態(tài)度?!盁o喜亦無憂”表現(xiàn)了詞人歷經(jīng)仕宦生活、人生起伏之后,仍然以平常心看待人生的一切。
向子諲對人生的思考源自勘破世情后的精神醒悟?!段鹘隆分械摹笆篱g萬事轉(zhuǎn)頭空”體現(xiàn)了向子諲不為世俗所困的超然境界?!耳匄佁臁贰敖癯玫剿G林醉,白發(fā)相看萬事休”更是其人生智慧的體現(xiàn)一詞人在薌林中沉醉,與白發(fā)相對,頓悟萬法皆空,不再為世俗所擾。
(三)對高潔情操的歌詠
在向子諲的隱逸詞中,詠花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詞人常常通過詠花來彰顯自己“不將朱粉污高標”的高潔情操。詠梅詞《虞美人》以梅花起興,描寫詞人在江邊看到梅花而心生苦惱,甚至感覺自己的胡須都因憂愁而變白了?!罢l將冰玉比精神,除是凌波卻月見天真”表現(xiàn)了詞人對梅花高度贊美,詞人用“冰玉”來比喻梅花清冷高潔的精神品質(zhì),又用“凌波卻月”形容梅花的姿態(tài)之美,賦予梅花不染塵俗的崇高品性。向子諲還歌詠蘭花,《浣溪沙》中“不將朱粉污高標”之句,既體現(xiàn)了蘭花不容玷污的高潔品格,這也是詞人的處世標準。
(四)愛國者的悲嘆
向子諲是一位具有強烈愛國情懷的文人。雖然他選擇歸隱山林,但是面對山河破碎、故王淪陷的時局,他難以將自己作為局外人,心中仍然牽掛著山河故土。在退居薌林的生活中,向子諲常常觸目傷懷,一些原本平常的景象也會引起他的故國之思。如《南歌子》,起首兩句描繪了一幅自然生動的自然畫卷,柳枝在風中輕輕搖曳,梅花在雪后傲然綻放。梅花是向子諲在南渡之前最喜歡的花,他常常借詠梅來寄托自己的理想和情操。詞人觸景生情,在樂曲中落淚,試圖舉杯來安慰自己,但是“怕見長安路”,想念故國卻又無可奈何。
除此之外,向子諲在詞中還抒發(fā)自己的悲嘆,《八聲甘州·丙寅中秋對月》中“恨人生、時乎不再,未轉(zhuǎn)頭、歡事已沉空”一句,僅僅一個“恨”字就飽含了詞人難以言說的情感一—或是恨自己未能挽救中原頹勢?或是恨自己南渡之后未能與奸臣賊子抗衡?其中的情緒道不明、說不清,只能化作一位愛國者的悲嘆。
二、向子諲隱逸詞的“清曠”詞風
胡寅在《題酒邊詞》中說:“薌林居士步趨蘇堂?!毕蜃又N后期的隱逸詞是從蘇軾詞中得到啟發(fā),然后融入自己的人生體驗,從而形成了自己的“清曠”詞風。
向子諲主要向蘇軾學習“曠達”。《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是蘇軾在中秋望月暢飲后的即興之作,頗具曠達意境。向子諲的《八聲甘州·丙寅中秋對月》的行文邏輯與《水調(diào)歌頭》十分相似,兩首詞都屬于中秋望月、歡飲達旦后的狂想之作。
向子諲在詞的上闋描繪出一幅明月自東方升起的畫面,詞人“騎鯨問天”,這與蘇軾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有異曲同工之妙;接著展開奇幻想象:
向子諲乘著酒興,去月宮探問丹桂度過了幾個春秋,祈求素娥永不歸去,其浪漫想象不亞于蘇軾。詞的下闋由天宮回歸現(xiàn)實,詞人在笙篁樂聲與宴會上的歡聲笑語中,感悟到人生的短暫和無常。詞作的行文脈絡(luò)與蘇軾相似,但也有不同之處。蘇軾是因為在中秋之夜思念弟弟蘇轍,由月懷人,從而認識到“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都是客觀規(guī)律,生發(fā)出“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美好愿望,表現(xiàn)了蘇軾的曠達態(tài)度與樂觀精神。而向子諲由感慨時光飛逝而引發(fā)聯(lián)想,最后得出“歲華好處,浩意無窮”的人生感慨。
朱熹評價向子諲的詞有“清夷閑曠之姿”。向子諲隱逸詞雖然學習了蘇軾詞的曠達詞風,但是也有個人的獨特風格,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第一,向子諲隱逸詞常常采用清雅的意象來表達自己悠然自得、淡泊明志的心境,具有代表性的意象有“水”“月亮”“云”“雪”“風”“花”等。這些意象帶有清新脫俗之感。詞人對月的描寫有“冰輪”“素月”“飛鏡”“明鏡”等,對水的描寫有“滄浪之水”“無邊煙水”“一碧太湖”等。詞人善于將主觀之意和客觀之象融合在一起,將“月亮”看作是光明理想的象征,“桂花”“蘭花”“梅花”則化為高潔品格的載體。第二,向子諲隱逸詞中常常使用“清”字,如“清香”“清寒”“清江”“清影”等,以此突出景物清新明凈的特點。
三、向子諲隱逸詞的創(chuàng)作動因
所謂“文變?nèi)竞跏狼?,廢興系于時序”,任何一種文學創(chuàng)作都是在特定的社會歷史背景下產(chǎn)生的。在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年)的冬季,金兵揮師南下,次年攻占汴京,二帝被俘,北宋滅亡。隨之,宋室南渡,平民百姓也隨之奔赴南方。這一時期,文人士大夫也都被卷入南渡洪流之中,如李清照、朱敦儒、呂本中、張元幹、李綱、向子諲等人都嘗盡漂泊之苦。靖康之變影響了眾多詞人的創(chuàng)作心態(tài),改變了他們的創(chuàng)作主題。如李清照南渡之前多寫閨閣生活、兒女情長,經(jīng)歷戰(zhàn)亂及丈夫去世等重大人生變故之后,她的詞作不僅表達個人的哀思,還反映了時代的苦難。朱敦儒早年多寫縱情山水逸趣,國變后則多寫憂時憂國之作。
在南渡之前,家族顯赫的向子諲從小接受的是士大夫教育,其創(chuàng)作多體現(xiàn)士大夫的“雅趣”;靖康之變后,面對山河破碎的現(xiàn)實,向子諲的詞開始變得深沉,腐敗的南宋朝廷讓向子諲感到失望。在歸隱之前,他的詞中已經(jīng)體現(xiàn)了歸隱的想法,如“浩然有歸志”“世路風波惡”等。
向子謹歸隱的主要原因來自黨爭。紹興八年(1138年),秦檜再度成為宰相,獨攬權(quán)柄。秦檜得到高宗的支持,一邊主張議和,一邊大肆排擠迫害主戰(zhàn)大臣。向子諲是主戰(zhàn)派的得力干將,因此成為秦檜的主要打擊對象。紹興八年(1138年)十一月,據(jù)《宋史·向子諲傳》記載:“金使議和將入境,子不肯拜金詔,乃上章言:‘自古人主屈己和戎,未聞甚于此時,宜卻勿受。’忤秦檜意,乃致仕?!边@段話既表現(xiàn)了向子諲對高宗屈辱求和的不滿,也表現(xiàn)了對秦檜等主和派的嘲諷。因此,向子諲的政治生涯落下了帷幕。淡出政壇的向子諲醉心于山林美景,過著“徜徉江月林風”的悠閑生活,回歸自然,堅守自己的高潔情操。他被自然美景所感染,因此創(chuàng)作了隱逸詞,以此表達對自然山水的摯愛,對淡泊生活的向往,以及對高潔品格的追求。
四、結(jié)語
向子諲在五十四歲時掛冠歸隱,他的隱逸詞既飽含真摯的生命體驗,又蘊含深刻的人生哲思,能夠深深觸動讀者的心靈。這些詞作的豐富內(nèi)涵與“清曠”詞風,共同鑄就了向子諲在詞史上的重要地位。
參考文獻
[1] 任半塘.敦煌曲子總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2] 徐擁軍.唐宋隱逸詞史論[D].蘇州:蘇州大學,2010.
[3] 劉西浩.向子諲詞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08.
[4] 徐擁軍.唐宋隱逸詞史論[D].蘇州:蘇州大學,2010.
[5] 劉勰,范文瀾,注.文心雕龍·時序[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
[6] 脫脫等.宋史[M].北京:中華書局,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