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dǎo)讀】《六祖壇經(jīng)》中常見句式有判斷句、疑問句、祈使句、被動句,在語法上呈現(xiàn)出由古代漢語向近代漢語過渡的特點。
《六祖壇經(jīng)》,亦稱《壇經(jīng)》,作為禪宗的主要經(jīng)典之一,在中國佛教中占有重要地位?!读鎵?jīng)》記載了惠能求法和傳法的事跡,具有俗語的性質(zhì)?!秹?jīng)》內(nèi)容豐富,語言生動,作為唐五代的代表性語料,在語法上呈現(xiàn)出由古代漢語向近代漢語過渡的特點。蔣紹愚先生在《近代漢語研究概況》中將漢語史分為古代漢語、近代漢語和現(xiàn)代漢語三個時期,本文對漢語史的分期依據(jù)主要來自蔣先生。
一、判斷句
判斷句是對事物的性質(zhì)或類屬進(jìn)行判斷的一種句式。在古代漢語中,“者”“也”是判斷句的典型結(jié)構(gòu)。在近代漢語中,除了沿用這種判斷句的典型結(jié)構(gòu)外,系詞“是”發(fā)展到完全成熟時期,判斷句逐漸復(fù)雜化,新舊的共存體現(xiàn)了過渡性的特征。
(一)“……者,…也”式判斷句
在《壇經(jīng)》中仍有少量非“是”字式判斷句,即以名詞或名詞性的詞組為謂語,來表示判斷。這樣的判斷句一般不使用系詞,而是在謂語后面用語氣詞來幫助判斷。這種用“也”字煞尾、“者”“也”照應(yīng)的句式,是先秦時期最常見的一種形式。例如:
(1)般若者,唐言智慧也。(般若第二)
(2)佛者,覺也;法者正也;僧者,凈也。(懺悔第六)
例(1)和例(2)中主語后面用“者”字表示停頓,然后在謂語后面用語氣詞“也”,這是古代漢語判斷句的典型結(jié)構(gòu),在《壇經(jīng)》中雖然數(shù)量較少,但仍有沿用。
《壇經(jīng)》中還少量使用“…者,…形式來表示判斷,例如:
(3)若一向執(zhí)謂須他善知識望得解脫者,無有是處。(決疑品第三)
(二)“是”字式判斷句
從先秦到魏晉南北朝,文言文中“是”字式判斷句的使用愈加頻繁,發(fā)展到唐時已相當(dāng)普遍,并且判斷句形式多樣。例如:
名詞/代詞 + 是 + 名詞
(4)弟子是嶺南新州百姓。(行由第一)
大意為:“弟子是嶺南人,是新州的百姓?!薄笆恰边B接了前后兩個名詞。
(5)祖言:“汝是嶺南人,又是獨獠,若為堪作佛?”(行由第一)
大意為:“你是嶺南人,又是獠,怎么能作佛呢?”“汝”是第二人稱代詞,“是”在此連接代詞與名詞,表示判斷。
名詞 + 是 ?+ 形容詞
(6)何名“摩訶”?摩訶是大。(般若第二)
大意為:“什么名叫摩訶呢?摩訶是大的意思?!薄笆恰弊诌B接名詞“摩訶”和形容詞“大”。
(三)“為”型判斷句
對于“為”型判斷句,王力認(rèn)為:在上古某些句子里,“為”具有一種引申的意義,使我們能夠譯成現(xiàn)代的“是”字。但是,這種“為”字并不是真正的系詞。在《壇經(jīng)》中也有相關(guān)用例,在主語后面用“為”字表示判斷,即“代詞/名詞 + 為+名詞”,如:
(7)神秀上座,現(xiàn)為教授師,必是他得。(行由第一)
大意為:“神秀上座現(xiàn)在是我們的教授師,(禪宗六祖的法位)必定是他獲得。主語后面的系詞“為”表示判斷。
(8)慈悲,即是觀音;喜舍,名為勢至。(決疑品第三)
大意為:“你自己的慈悲之心就是觀音菩薩,喜舍就是大勢至菩薩?!痹摾渲校谩懊~ + 為 + 名詞”表示判斷。
以上分析可見,判斷句在經(jīng)歷時代的發(fā)展之后,在《壇經(jīng)》中,有以下特點:首先是對古代漢語判斷句有所繼承,且判斷句復(fù)雜化,同時存在古漢語典型結(jié)構(gòu)判斷句、“是”字式判斷句、“為”型判斷句,可見形式靈活多樣?!笆恰背蔀檩^成熟的判斷詞,對近代漢語甚至是現(xiàn)代漢語的判斷句型也有所啟發(fā)。
二、疑問句
禪宗典籍的主要形式是語錄,言說方式主要是問答體。《壇經(jīng)》中,五祖和慧能,以及后來六祖在與門人弟子的交談中,都多次用到疑問句。按其疑問程度可分為三種:有疑則問的一般問句、半信半疑的揣測問句和無疑而問的反問句。《壇經(jīng)》中的疑問句類型可分為特指問句、無疑而問的反問句,以及正反問句。
(一)特指問句
特指問是用疑問代詞來表明疑問點,說話者希望對方就疑問點作出答復(fù)。《壇經(jīng)》使用最頻繁的疑問代詞是“何”,“何”字的用途非常廣泛。例如:
“何”作定語
(9)何名“摩訶?”(般若第二)
例(9)中的“何”作定語,可以譯為“什么”,表示反問?!昂蚊υX’?”大意是:“什么名叫摩訶呢?”
“何”代處所
(10)從何所來,持此經(jīng)典?(行由第一)
例(10)中的“何”放在表示處所的名詞前面作定語,意思相當(dāng)于“什么”?!叭旰畏饺??”譯為:“你是什么地方的人?”“何”在這里代指處所。
“何”代人和物
(11)和尚入滅之后,衣法當(dāng)付何人?(囑咐第十)
例(11)中的“何”作為定語,修飾名詞“人”,構(gòu)成復(fù)合疑問代詞“何人”,可譯為“什么人”,在句中作動詞“付”的賓語。
(12)欲求何物?(行由第一)
例(12)中的“何”可用于問物,如何物、何事、何道、何法等,可譯為現(xiàn)代漢語
“什么”。
(二)反問句
反問句本質(zhì)上是一種“無疑而問”。雖然反問句看似提出了問題,可是說話者本人心中已有答案。反問句的表達(dá)效果是多樣的,且表達(dá)的意思也往往不同,因此在不同的語境中需要仔細(xì)分析。
在古代漢語中,反問句一般有語氣詞配合,如:
(13)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左傳·隱公元年》)
蔓延開來的野草還不能鏟除干凈,何況是您那受寵的弟弟呢?該反問句與語氣詞“乎”搭配,反映了說話人祭仲對鄭伯的強(qiáng)力勸諫
《壇經(jīng)》中也有這種用法,例如:
(14)尚不得生,何樂之有?(機(jī)緣第七)
(三)正反問句
正反問其實也叫“反復(fù)問”,是由單句謂語中的肯定形式和否定形式并列而構(gòu)成,也就是以肯定和否定相迭的方式提問,讓對方選擇其中一個予以回答,其實是選擇問句的一種?!秹?jīng)》中大致有以下兩類:
動詞 + 否
(15)偈是汝作否?(行由第一)
《說文》:“否,不也?!爆F(xiàn)代漢語的正反問也有這種格式,即“動詞 + 不”。例如“來不”,在句末用否定詞“不”。例(15)在句末用否定詞“否”,構(gòu)成肯定與否定相迭的形式,可譯為“沒有”或“不”。
動詞 + 不 動詞
(16)會乃問曰:“和尚坐禪,還見不見?”(頓漸品第八)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古代漢語疑問詞的更迭。近代漢語仍經(jīng)常使用疑問詞,其用法也更加多樣和復(fù)雜,表現(xiàn)出了過渡時期的特征。
三、祈使句
祈使句即要求對方做或者不要做某事,是帶有祈使語氣的句子,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表示命令、請求;另一類表示勸誡禁止。在《壇經(jīng)》的不同語境中,祈使句按照語氣可分為以下三類:
(一)表示命令
(17)火急速去,不得遲滯,思量即不中
用,見下之人,言下須見。(行由第一)
這里五祖令弟子們作偈,其中的祈使部分可以譯為:“你們火速散去,不得遲疑滯留?!薄安坏谩钡慕M合表達(dá)了一種命令。
(二)表示請求
請求語氣往往在有求于人的語境中出現(xiàn),語氣較為和緩,多帶有敬意,往往用“請”字,表示有所求。
(18)刺史又問曰:“弟子常見僧俗念阿彌陀佛,愿生西方;請和尚說,得生彼否?愿為破疑。”(疑問第三)
刺史問慧能大師,用了“請”字表達(dá)自己對大師的敬意,“愿為破疑”,是希望大師能夠為他解除疑惑。
(三)表示禁止
(19)諸學(xué)道人,莫言“先定發(fā)慧、先慧發(fā)定”各別。(定慧第四)
可譯為:“不要認(rèn)為先修禪定然后發(fā)起智慧,或是先修智慧然后再發(fā)起禪定,這兩種次第有什么區(qū)別?!薄澳北硎窘沽x,在《壇經(jīng)》表示禁止的祈使句中,“莫言”通過與動詞搭配來表達(dá)禁止的具體內(nèi)容。
祈使句通常會帶表示禁止義的詞,在《壇經(jīng)》中也常帶“不得”“莫”“非”等詞語,表示不要做某事、禁止做某事?!秹?jīng)》中大量的祈使句是六祖對弟子世人的勸誡,用于表示說話人的勉勵或希望。
四、被動句
殷商及西周時期,被動句以“于”字式為主。到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被動句的形式較為豐富。古代漢語的被動標(biāo)記形式主要有“于”“為”“見”“被”。東漢時佛教傳入中國,當(dāng)時佛經(jīng)中的被動表達(dá)還較少,被動標(biāo)記形式主要是“為”。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的影響日益擴(kuò)大。到了隋代,“被”字句的使用呈上升趨勢。《壇經(jīng)》中的“被”字式被動句使用較多。
“被”字句,格式多為“被 + 動詞”,其中動詞多為光桿動詞。但是在《壇經(jīng)》中,“被”字與動詞之間多次出現(xiàn)了動作行為的施事者,格式也變?yōu)椤氨?+ 施事者 + 動詞”,結(jié)構(gòu)更趨向復(fù)雜和多樣。
(一)少量的“為”字式
(20)向者三身,佛在自性中,世人總
有,為自心迷,不見內(nèi)性。(懺悔第六)
“為自心迷”即譯為“自心被迷惑”,“為”表被動。
(二)使用較多的“被”字式
被 + 施事者 + 動詞
(21)惠能后至曹溪,又被惡人尋逐。(行由第一)
可譯為:“慧能之后來到曹溪,又被惡人找尋追逐?!边@里的“被”加上施事主語“惡人”,表達(dá)了被動義。
否定詞 + 被 + 名詞 + 動詞
(22)從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愚迷染。(懺悔第六)
例(22)中否定詞“不”處于“被”字前,否定詞“不”修飾“被”字。
可見古代漢語的被動標(biāo)記使用情況也發(fā)生了變化,“被”字式被動句逐漸成熟,出現(xiàn)了新的特征。“被”字后面多有施事者,并且“被”字式能被否定詞修飾。
五、結(jié)論
《壇經(jīng)》作為研究漢語俗語言演變的重要語料,展現(xiàn)了古代漢語向近代漢語過渡的語言特征。具體表現(xiàn)為:判斷句中“是”字式雖已普遍使用,但仍保留古代漢語的舊有句式;疑問句中可見疑問詞的更替現(xiàn)象及其使用頻率的顯著變化;祈使句基本延續(xù)古漢語語氣詞系統(tǒng);被動句中“被”字式被動結(jié)構(gòu)已趨于成熟完善。
參考文獻(xiàn)
[1] 周裕鍇.禪宗語言研究入門[M].上海:復(fù)旦大學(xué)出版社,2009.
[2] 王力.古代漢語[M].北京:中華書局,2001.
[3] 王力.漢語史稿[M].北京:中華書局,2004.
[4] 楊伯峻,何樂士.古漢語語法及其發(fā)展[M].北京:語文出版社,1994.
[5] 王力.漢語語法史[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89.
[6] 向熹.簡明漢語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7] 王孺童.壇經(jīng)釋義[M].北京:中華書局,2013.
[8] 唐鈺明.唐至清的“被”字句[].中國語文,1988(6).
[9] 石鑷.論疑問詞“何”的功能滲透].古漢語研究,19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