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U452. 1+2 文獻標識碼:A DOl:10.13282/j.cnki.wccst.2025.04.023
文章編號:1673-4874(2025)04-0081-04
0 引言
近年來,隨著我國基礎設施建設的快速推進,眾多隧道工程應運而生。這些工程在改善交通條件和促進經濟發(fā)展的同時,不可避免地面臨穿越不良地質區(qū)域的挑戰(zhàn)[1。在不良地質條件下,圍巖的劣化往往會加劇隧道的變形,對隧道結構的穩(wěn)定性和安全性產生嚴重影響。
自前,許多學者對相關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馮強等2針對寒區(qū)隧道圍巖凍融損傷導致劣化的現(xiàn)象進行研究,通過室內試驗獲取了不同凍融次數(shù)下的圍巖變形參數(shù)和強度參數(shù),并利用ABAQUS軟件對隧道長期穩(wěn)定性進行分析。張帥等[3分析了高地應力軟巖隧道開挖過程中的圍巖大變形機理,建立了考慮圍巖劣化的深埋圓形隧道圍巖力學模型,并提出相應的支護措施。吳祥業(yè)等4通過室內試驗、數(shù)值模擬、理論分析等手段研究了巖石微觀結構和圍巖劣化程度之間的定量關系,構建了巷道圍巖劣化破壞預警方法。劉志國等5依托陜西某隧道,研究復雜地下水環(huán)境下,隧道膏溶角礫巖劣化特征,系統(tǒng)分析流速和干濕循環(huán)次數(shù)對圍巖力學參數(shù)劣化的影響。牟輝疆等[針對泥質砂巖遇水劣化這一現(xiàn)象,開展不同浸潤時間的單軸和三軸壓縮試驗,以分析泥質砂巖的濕度劣化過程,并通過數(shù)值模擬對圍巖劣化條件下隧道施工期和運行期的安全性進行研究。
本文選用FLAC3D軟件對某軟巖地區(qū)的深埋隧道進行數(shù)值模擬,研究在不同地下水初始水位高度及圍巖劣化條件下,隧道圍巖的變形和應力應變規(guī)律。研究成果揭示了地下水和圍巖劣化對隧道結構的影響機制,為類似工程的安全施工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支持和參考依據。
1工程背景
本文以甘肅省某隧道為研究背景。該隧道埋深為120m,地層從上至下依次為泥巖夾砂巖、砂巖夾泥巖,遇水易軟化。此外,受氣候影響,該地區(qū)沖溝發(fā)育,地表水系不發(fā)達,但是地下水埋藏豐富且區(qū)域分布不均勻,局部地段水資源豐富,而局部地區(qū)相對干旱,這給隧道開挖施工造成了較大的影響。因此,需要研究地下水位高度和圍巖劣化等因素對施工過程中隧道圍巖變形的影響。
2模型建立與參數(shù)選擇
由于實際工程地質情況復雜,數(shù)值模擬過程中對地層條件進行簡化,設置圍巖等級為V級??紤]到邊界效應,根據隧道最大洞徑和高度,確定三維模型尺寸為140m×120m×48m 。根據實際工程情況確定隧道初支為30cm厚的C25混凝土,二次襯砌為C45鋼筋混凝土,其底板和仰拱部位厚度為65cm。設置模型底部為全約束,四周為法向約束,頂部無約束。在隧道中間斷面的拱頂、拱肩、拱腰、拱腳和拱底處分別設置監(jiān)測點。三維模型和監(jiān)測點布置如圖1所示。
假定圍巖和初支結構為均質、連續(xù)、各向同性的彈塑性材料,選用摩爾一庫侖模型模擬,二次襯砌選用彈性模型,具體參數(shù)如表1所示。隧道開挖采用三臺階法,依據實際施工步驟進行。設置上、中、下臺階長度為 4m ,隧道每次開挖進尺為1m,仰拱的開挖進尺為2m。當上臺階開挖24m時,進行二次襯砌,每次長度為12m。循環(huán)上述步驟,直至隧道開挖襯砌完成。
圖1隧道三維模型圖
表1隧道圍巖及支護結構物理力學參數(shù)表
3未劣化條件下水位高度對圍巖的影響
為研究在圍巖未劣化情況下,不同初始水位高度對隧道施工過程中圍巖變形的影響,分別進行了無地下水、初始水位高度分別距拱頂0m、15m、30m和45m五種工況的數(shù)值模擬分析。
施工完成后,監(jiān)測點的豎向位移和水平位移如圖2所示。由圖2可知,隨著地下水初始水位高度的增加,除拱腳外,各監(jiān)測點的豎向位移值均呈線性增長的趨勢,其中拱頂沉降和拱底隆起的變化明顯。對比無地下水工況,初始水位高度距拱頂45m時,拱頂沉降從23. 50mm 增大至 34.47mm ,增幅為46. 68% ,拱底隆起從24. 35mm 增大至36. 50mm ,增幅為49. 90% 。拱底隆起的增幅高于拱頂沉降,究其原因是隧道頂部趨近圓形,底部趨近平面,頂部襯砌結構支護效果更優(yōu)。
由于模型為沿隧道中軸線左右對稱,隧道施工后的水平位移呈左右對稱分布,故隧道拱頂和拱底的水平位移恒為零。拱肩、拱腰、拱腳的水平位移隨著地下水初始水位高度的增加呈現(xiàn)出線性增長趨勢,其中拱腰位置的水平位移最為明顯。對比無地下水工況可知,初始水位高度距拱頂45m時,拱腰水平收斂從10.37mm增大至19.91mm,增幅為 92% 。
分析各工況時襯砌外部水壓力變化可知,隨著地下水位高度的增加,各監(jiān)測點的襯砌結構外部水壓力均呈現(xiàn)出線性增長趨勢,其中拱腳處的外水壓力始終保持最大。
分析各工況時襯砌應力可知,襯砌外側最大豎向應力出現(xiàn)在拱腰處,地下水位高度的增加,對拱頂和拱底處的豎向位移影響較小,而其余監(jiān)測點豎向應力均有明顯增大。襯砌外側最大水平應力出現(xiàn)在拱頂處,地下水位高度的增加對拱腰處的水平應力影響較小,其余監(jiān)測點水平位移均有明顯增大。
圖2不同工況下監(jiān)測點位移變化曲線圖
結合圍巖位移可知,地下水位高度的增加,增大了襯砌外水壓力,導致襯砌外側受到更大的豎向和水平應力,從而引發(fā)更大的圍巖變形。
4劣化條件下水位高度對圍巖的影響
由于依托隧道圍巖為泥巖,遇水易出現(xiàn)軟化。本文采用折減圍巖強度和彈性模量的方式模擬圍巖劣化作用。折減后圍巖彈性模量為525MPa,泊松比為0.39,內摩擦角為 22° ,黏聚力為0.15 MPa ,滲透系數(shù)為 5.24× 10-5 ,孔隙比為 $0 . 3 5 。$ 分別根據無地下水、初始水位高度距拱頂0m、15m、30m和45m五種工況進行圍巖強度和彈性模量折減,并進行隧道施工模擬。
由前文可知,隧道拱頂沉降和拱底隆起受初始水位高度影響較大。繪制不同工況下隧道拱頂沉降和拱底隆起隨施工變化的曲線,如圖3所示。由圖3可知,不同工況下,拱頂沉降和拱底隆起的變化規(guī)律基本一致。在圍巖劣化的條件下,隨著地下水位的提高,拱頂沉降和拱底隆起均出現(xiàn)大幅的增加。相較而言,拱頂沉降的變化速率更快,而拱底隆起最終值更大。對比無地下水工況可知,圍巖劣化條件下,初始水位高度距拱頂45m時,拱頂沉降從23.50mm增大至70. 32mm ,增幅為199. 23% ,拱底隆起從24.35mm增大至82.85mm,增幅為240. 24% 。在圍巖劣化工況下,當?shù)叵滤桓叨葟木喙绊?m漲至距拱頂15m時,拱頂沉降值變化最為明顯;從30m漲至45m時,拱底隆起值變化最為明顯。由此可知,當?shù)叵滤桓叨瘸^一定范圍后,圍巖變形會發(fā)生突增。
圖3圍巖劣化對不同水位高度下的監(jiān)測點豎向位移曲線圖
圖4圍巖劣化對不同水位高度下的監(jiān)測點水平位移曲線圖
由前文可知,隧道拱腰和拱腳水平位移受初始水位高度影響較大,故繪制不同工況下,隧道拱腰和拱腳處水平位移隨施工的變化曲線,如圖4所示。由圖4可知,不同工況下,拱腰和拱腳水平位移隨著隧道開挖的規(guī)律基本一致。在圍巖劣化條件下,隨著地下水位的提高,拱腰和拱腳水平位移均出現(xiàn)顯著增加。對比無地下水工況可知,圍巖劣化條件下,初始水位高度距拱頂45m時,拱腰水平收斂位移從10.37mm增大至 47.51mm ,增幅為358. 15% ,拱腳水平收斂從9.92mm增大至45.66mm,增幅為360. 28% 。
相同水位高度時,圍巖未劣化和劣化條件下的拱頂沉降值、拱底隆起值、拱腰和拱腳水平位移值如表2所示。由表2可知,圍巖劣化時,各監(jiān)測點水平位移較未劣化情況下均有明顯增加。而地下水豐富時,圍巖劣化作用產生的影響更大。
單位:mm
表2圍巖未劣化和劣化條件下變形對比表
采用FISH語言進行二次開發(fā),提取到圍巖劣化條件下,水位高度自距拱頂0m增長至45m時,圍巖每延米塑性區(qū)面積分別為227.69 m3 、260.55 m3 、320.98m、576.12 m3 。即在圍巖劣化條件下,隨著地下水位的不斷升高,圍巖塑性區(qū)面積明顯增加。當水位高度從30m增加至45m時,塑性區(qū)面積增幅最大,即此區(qū)間內圍巖劣化對穩(wěn)定性的影響最為顯著。
分析各工況時襯砌應力可知,襯砌外側最大豎向應力出現(xiàn)在拱腰處,隨著地下水位高度的增加,最大豎向應力值從7.10MPa增長至7.80 MPa, 。襯砌外側最大水平應力出現(xiàn)在拱頂處,隨著地下水位高度的增加,最大水平應力值從6.34MPa增加至8.28 MPa, 。當?shù)叵滤桓叨认嗤瑫r,在圍巖劣化條件下,襯砌應力明顯高于未劣化時。
5結語
本文利用FLAC3D軟件對某軟巖地區(qū)深埋隧道進行了數(shù)值模擬,研究了不同初始水位高度及圍巖劣化條件下,隧道圍巖的變形及應力特性。具體結論如下:
(1)隨著初始水位高度的增加,隧道圍巖變形明顯增大,最大豎向位移出現(xiàn)在拱頂和拱底處,均呈線性增長趨勢;最大水平位移出現(xiàn)在拱腰處,隨水位高度變化增幅明顯。
(2)襯砌外部水壓力和應力隨著初始水位高度的增加而呈現(xiàn)出線性增長的趨勢,而在拱腰和拱頂位置的增幅更為明顯,故可知這些部位對地下水變化敏感,應當加強支護。
(3)當?shù)叵滤桓叨纫恢聲r,圍巖劣化工況相較于圍巖未劣化的工況,隧道圍巖變形和襯砌應力都有明顯增加,這表明圍巖劣化對隧道穩(wěn)定性和安全性有嚴重影響。
綜上所述,地下水位高度和圍巖劣化對隧道圍巖的穩(wěn)定性具有顯著影響。在實際工程中,應特別關注地下水位的控制以及圍巖劣化的防治措施,合理控制地下水位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圍巖劣化,以確保隧道施工的安全與穩(wěn)定。這些研究結果為隧道設計與施工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依據。
參考文獻
[1]林夢果,左孝慶,黃波.公路隧道軟弱圍巖變形控制技術[J].公路,2021,66(6):408-411.
2馮強,趙子棟,劉海濤,等.圍巖凍融劣化對季節(jié)性寒區(qū)隧道穩(wěn)定性的影響研究J].金屬礦山,2024(5):199-209
[3張帥,王俊杰.考慮劣化效應與注漿加固的隧道圍巖黏彈塑性大變形分析[J」.鐵道科學與工程學報,2023,20(12):4690-4700
[4吳祥業(yè),廖大林,張玉江,等.巷道圍巖劣化“雙階段”協(xié)同預警方法研究[J.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24,43(增刊1):3450-3463.
[5劉志國,江松,黃明,等.復雜地下水環(huán)境下膏溶角礫巖隧道圍巖力學性質劣化研究[J].隧道建設(中英文),2021,41(7):1150-1158.
[6]牟輝疆,蘇偉林,金俊超.濕度劣化作用下泥質砂巖輸水隧洞安全性分析[J].人民黃河,2024,46(6):146-151,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