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帖是中國書法藝術載體之一。宋代伴隨金石學興起,法帖形式基本定型,有《淳化閣法帖》《絳帖》等名帖傳世。明清之際,隨著印刷業(yè)的發(fā)展和人們學習書法需求的增加,刻帖之風盛行。著名書畫鑒藏家梁清標選取歷代名人書法精品刊刻而成的《秋碧堂法書》,因其保持了原墨跡的神采風韻,向為世人所推重,為世人學習書法帶來極大便利。20世紀60年代,正定縣文物保管所于民間發(fā)現(xiàn)7方帶字刻石,經(jīng)辨識為《秋碧堂法書》的部分刻石,得到梁氏族人同意后將它們征集至文物保管所收藏。經(jīng)與原帖對照,7方刻石所刻內(nèi)容為杜牧《張好好詩》、虞世南摹《蘭亭序》顏真卿《竹山堂聯(lián)句》、蘇軾書陶淵明《歸去來兮辭》、米芾《湘西詩帖》等??淌陌l(fā)現(xiàn),為研究梁清標和他的《秋碧堂法書》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一、梁清標與《秋碧堂法書》刻石
梁清標(1620—1691),字玉立,直隸真定(今河北正定)人。號蒼巖,別號蕉林,又號棠村。明崇禎十六年(1643)進士[199,后為翰林院庶吉士,清順治元年(1644)投清授原官2]。他仕明又降清,被明末士大夫視為“貳臣”。物質上的富足和身份地位的尊貴難掩其精神世界的不安,故由北京原住所“悠然齋”遷出另住。因喜歡明代陳鐸的《秋碧樂府》,故以“秋碧堂\"命名齋號,并使用\"秋碧堂\"印,意為“誰言秋色淡,仍有余花香”,反映出他內(nèi)心世界的低落?!扒锉烫谩敝煳拈L方印是他較早并經(jīng)常用的一方收藏印,收藏書畫始于這一時期。秋碧堂的具體位置無考,李烈初在《清初收藏書畫“三家村\"》一文中記:“梁清標家居北京東城,有秋碧堂。\"3]
康熙六年(1667)京察,梁清標被革職[4]。他回歸家鄉(xiāng)正定后,手葺蕉林書屋,決心從此與書為伴。為了讓更多的墨友共賞藏,也為更好地留存名跡,他從自己藏品中選出普陸機、王羲之,唐杜牧、顏真卿,宋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趙構,元趙孟頫等10位書法家的14篇法書,請金陵名雕工尤永福摹勒上石??滴醢四辏?669)八月,梁清標得詔返京“復還原職\",其時法帖尚未完成。之后刻石被人忽視。
清代文學家、金石學家王昶(1725—1806)在其所作《真定寓梁氏秋碧堂,蕉林相國故第也,感成四絕》詩注中記錄了《秋碧堂法書》的印行經(jīng)過:“相國刻秋碧堂法帖未成而卒,其石覆在廊西,絕無知者,金檜門侍郎督學京畿過此,發(fā)而視之,乃屬太守洗拓,遂行于世。\"這里王昶將蕉林書屋誤作秋碧堂。金檜門即金德瑛。金德瑛(1701—1762),字汝白,一字慕齋,號檜門,官至左都御史,性好古,善鑒別金石摹本及古人手跡,工詩書,有《檜門詩疑》存世12。乾隆二十三年(1758),禮部侍郎“金德瑛提督順天學政\",路過正定時,在蕉林書屋發(fā)現(xiàn)了覆于階下的刻石,“乃屬太守洗拓,遂行于世”。太守,明清時專指知府,此處指鄭大進。鄭大進,清廣東揭陽人,號退谷,乾隆進士,授肥鄉(xiāng)知縣,累擢湖北巡撫,修筑荊襄堤以防水患。升直隸總督,尤注意畿輔水利。卒謚勤恪I1541555。 據(jù)文獻記載,乾隆二十二年(1757)鄭大進始任正定知府,乾隆二十九年(1764)卸任后赴山東治水。由此推斷,《秋碧堂法書》拓印成冊在乾隆二十三(1758)年金德瑛提督順天學政之后,乾隆二十九(1764)年鄭大進卸任正定知府之前。從此《秋碧堂法書》流行于世。
后因正定梁氏家況漸落,資用屢空,包括《秋碧堂法書》刻石在內(nèi)的藏品逐漸散失。
二、遺存刻石介紹
因此批刻石專為制作法帖而做,為節(jié)約石材,大多采用雙面刻字??淌瘜?、厚基本一致,寬約32~32.5厘米,厚約9~10.4厘米,長度不一,現(xiàn)存最長者106厘米,最短者37厘米。7方刻石中,完整者4方。其中3方為雙面刻,分別編號為石一~石三,并各分A、B面;1方為單面刻,編號為石四。殘缺者3方,其中2方可拼接,為雙面刻,拼接后編號為石五,亦分A、B面;另1方為單面刻,編號為石六。下面按刻石內(nèi)容分別作介紹。
1.唐杜牧《張好好詩》
現(xiàn)存于拼合而成的石五A面和石一的A、B兩面。
石五拼接后殘長約70厘米,寬32.5厘米,厚9厘米。A面磨損較重,字跡與原帖對照尚可辨識,為《張好好詩》序文及正文前部(封二,1、2)。存字共19行,152字。篇首中部稍下處有宋徽宗“御書\"葫蘆印,首行為宋徽宗瘦金體7字題簽“唐杜牧張好好詩”,正下方有宋徽宗雙龍印、“宣龢\"印,第二行為標題“張好好詩并序”,上方有“弘文之印”一方。與原帖對照,斷裂拼接處的第10行末字“懷”、第12行第9字“有”、第14行第6字“倚”第17行第6字“來\"難以辨識,第18行首字“娃”第2字“起\"殘缺,第19行僅存末字“過”,第20至第24行缺失,共缺41字。錄文如下。
唐杜牧張好好詩」
唐杜牧張好好詩并序牧大和三年佐故吏部沈」公江西幕。好好年十三,始」以善歌舞來樂籍中。后一歲,公鎮(zhèn)宣城,復置」好好于宣城籍中。后二年,」沈著作述師以雙鬟納之。又二歲,余于洛陽東城重睹好好,感舊傷懷,故題詩贈之?!?/p>
君為豫章姝,十三才有余。翠茁鳳生尾,丹臉蓮含跗。高閣倚天半晴江連碧虛。此地試君」唱,特使華筵鋪。主公顧四座,始訝來蜘躕。吳娃起引贊,低回映長裾。雙鬟可高下,才過」
石一長106厘米,寬32.5厘米,厚9.5厘米,保存較好,字跡清晰,與原帖對照,內(nèi)容為《張好好詩》正文后部,可與石五A面內(nèi)容相接。其中A面21行,滿行7~13字不等,計165字(封二,3、4)。錄文如下。
下殊。贈之天馬錦,副以水犀梳。龍沙看秋」浪,明月游東湖。自此每相見,三日以為疏。玉質隨月滿,艷態(tài)逐春舒。絳唇漸輕巧,云步轉虛徐。旌旆忽東下,笙歌隨舶舶。霜凋小謝樓(樹),沙暖句溪蒲。身外任塵土,」樽前且歡娛。飄然」集仙客(著作任集賢校理),諷賦期」相如。聘之碧玉佩,載」以紫云車。洞閑水聲」遠,月高蟾影孤。爾」來未幾歲,散盡高」陽徒。洛陽重相見,綽綽為當爐。怪我苦何事,少年生白須?!古笥谓裨诜瘢渫亍垢軣o。門館慟哭后,」
B面4行,滿行8字,計20字。末尾有宋徽宗騎縫印“政和”\"政龢”“宣和\"各1方,南宋賈似道“秋壑圖書\"印1方,北宋內(nèi)府“內(nèi)府圖書之印\"1方,“梁清標印\"“蕉林\"印各1方,共7方印章(封二,5、6)。錄文如下。
水云愁景初。斜日掛衰柳,涼風生座隅。灑盡滿襟淚,短章聊一書。
與原帖對照,文首題簽及各印章均保存完整,全文共殘存337字。
2.北宋蘇軾書陶淵明《歸去來兮辭》
現(xiàn)存于石五B面(杜牧《張好好詩》前部背面)和石二的A、B兩面。
石五B面磨損較重,有缺失。為標題“歸去來兮辭\"及序文局部。共15行,142字。第3行首字“稚”,第4行首字“未”,第5行首字“長”,第10行第10字“及”,第12行第6、7、8三字磨損嚴重難以辨識。殘斷處第9行原有11字,因崩壞只剩“家百\"殘存。第10行首字“利\"磕失,第2字“足\"殘缺(圖一,1)。與原帖對照,可知共缺失6行,計58字。錄文如下。
歸去來兮辭」
余家貧,耕植不足以自給。幼稚盈室,瓶無儲粟,生生所資,未見其術。親故多勸余為」長吏,脫然有懷,求之靡涂。會有四方之事,諸侯以惠愛為德,家叔以予貧苦,遂見用」為小邑。于時風波未靜,心憚」遠役,彭澤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歸與之情。何則?質」性自然,非矯勵所得。饑凍」雖切,違已交病。常從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悵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猶望一稔,當」
石二長37厘米,寬32厘米,厚9.5厘米,邊緣有磕,上有裂紋。為《歸去來兮辭》結尾部分。A面磨損較重,字跡模糊,共6行,滿行 9~12 字不等,計68字。其中第3行末字“寓”第4行末字“任\"難以辨識(圖一,2)。錄文如下。
壑,亦崎嶇而經(jīng)丘。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已矣乎!寓形宇內(nèi)復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胡為皇皇欲何之?富貴」非吾愿,帝鄉(xiāng)不可期。懷良辰」
B面有裂紋,有磕失,字跡較清晰,共4行,滿行9~11字不等,計34字,文末鈐“東坡居士\"\"梁清標印\"\"蕉林\"等3方印章(圖一,3)。錄文如下。
圖一正定縣文物保管所藏《秋碧堂法書》刻石之北宋蘇軾書陶淵明《歸去來兮辭》
1.石五B面;2.石二A面;3.石二B面。
以孤往,或植杖而耘籽。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沽某嘶詺w盡,樂夫天命復奚疑!
三面刻石共殘存25行,計244字。與原帖對照,序文和正文共缺失21行,225字。
3.唐虞世南摹《蘭亭序(張金界奴本)》
石三長106.2厘米,寬32厘米,厚9厘米。保存較好,正文字跡較清晰,內(nèi)容完整。篇首上角有“圖書\"半方印,正文末行左側上、下分別有“伯壽\"半方印、“紹興\"印,下署“臣張金界奴上進”,錯行為“御前之印”。正文后有淳熙五年(1178)魏昌.楊益及洪武九年(1376)翰林學士宋濂題跋(封三),宋濂跋文字口淺,字跡較模糊,但尚能辨識(圖二)。錄文如下。
永和九年,歲在癸 丑,暮春之初,會」于會 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 也,群賢畢至,少長咸 集。此地」有崇山峻領, 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 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 觴曲水。列坐其次,雖 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 一詠,亦足以暢敘幽 情。是日也,天朗氣清, 現(xiàn)存于石三的A面。
1.刻石拓片;2.法帖(哈佛大學漢和圖書館藏本)。
圖二唐虞世南摹《蘭亭序》后部跋文
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nèi);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惓,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以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后之視今,亦由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
神」兩全者。必唐人妙筆,始為無愧,如此卷者是也。外」簽乃趙文敏共所題,則其賞愛,不言可知矣。翰」林學士承旨金華宋濂謹題。洪武九年六月廿三日?!?/p>
3.北宋米芾《湘西詩帖》
現(xiàn)存于石三B面(虞世南摹《蘭亭序》背面)和石六。
臣張金界奴上進」 淳熙五年十月朔魏昌、楊益同觀」 摹書至難,必勾勒而后填墨,最鮮得形
石三B面邊緣有磕損,字跡清晰,共8行,滿行2~5字不等,計24字。首行為篆書\"秋碧堂法書\"標題,下鈐梁清標“蕉林收藏\"印一方。第2行開始為《湘西詩帖》正文(圖三,1)。錄文如下。
秋碧堂法書」
湘西衣」冷榻留」云,此夕還如入」夢魂。六」月薛」蘿嗟」
石六殘長70厘米,寬32厘米,厚10.4厘米。殘存13行,滿行2~11字不等,計112字。內(nèi)容為《湘西詩帖》末尾“洗松門\"和落款“米黻\"5個大字及元統(tǒng)二年(1334)李簡題跋局部(圖三,2)。錄文如下。
洗松門。米黻」
歐陽詢初見索靖所書碑,唾之,復見,悟其妙,臥其下者十日。閻立本嘗至荊州,視僧繇畫忽之,次見略許,三見坐臥留宿其下者」十日。書畫之妙,以洵、立本之真識尚未能造次窺,況下其幾等能辨之乎?米禮部書法遠紹王右軍,擅名一代,當時寸紙數(shù)字」人爭售之,以為珍玩,此帖」
行,滿行4~12字不等,計78字(圖四)。僅存《竹山堂聯(lián)句》正文局部,約為原帖的五分之一。
書堂。真卿。萬」卷皆成帙,」千竿不作」行。處士陸羽。練容餐沆瀣,濯」足詠滄浪。前殿中侍御史廣漢李萼。守道」心自樂,下帷名益彰。前梁縣尉河東裴修。風來似秋興,花發(fā)勝河陽。推官會稽康造。支策曉云近,援」
三、刻石價值
在中國鑒藏史上,能將書作墨跡上石的法書一般均由內(nèi)府組織編刻,如我國第一部大型官修刻帖《淳化閣帖》,宋徽宗命蔡京所刻《大觀帖》等,私人刻帖上石先例較少,因此梁清標的《秋碧堂法書》意義重大。張伯英先生認為“蓋摹勒之善,與選擇之精,二者兼?zhèn)錇槊捎^者\"[05,《秋碧堂法書》無疑符合這兩個條件。《收藏辭典》中“秋碧堂法書\"條稱其\"諸帖皆從真跡撫出,
經(jīng)與原帖對照,正文缺失12行,計34字;跋文缺失4行,計34字。
5.唐顏真卿《竹山堂聯(lián)句》
現(xiàn)存于石四。
石長100厘米,寬32.2厘米,厚9.3厘米。僅一面有字,字跡清晰,邊角有磕損。共14選擇得宜,鐫刻精善,不失為清刻叢帖之佳品\",而林志鈞先生在其《秋碧堂帖考》中更是提出其中的《湘西詩帖》《竹山堂聯(lián)句》當為首次上石。關于法帖之刻工,張伯英有“摹勒之精視三希猶勝\"“摹勒雖遜快雪,猶在玉紅樓之上也\"等評價[o]I28,可見尤永福摹鐫之精妙高超。現(xiàn)存于正定縣文物保管所的梁清標墓志亦是由尤永福所鐫,可知梁清標與尤永福交往甚深且存在長期合作關系??上шP于尤永福未查到其他相關資料。
《秋碧堂法書》刻石雖僅存7方,又經(jīng)歲月磨礪,但內(nèi)容均為歷代書法大家之作,既展現(xiàn)了眾家高超的藝術造詣,又體現(xiàn)了書法藝術沿革和演變過程,而其摹勒精細逼真,刻工細膩精妙,頗盡筆法,展現(xiàn)了高超的雕刻技藝,同時又是梁氏豐富家藏的重要實物見證,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價值。
拓片:魏華磊、魏華光 攝影:魏華磊
[1]臧勵龢,等 . 中國人名大辭典[M]. 上海:商務印書館,1921. [2]劉金庫 .“南畫北渡”:梁清標的書畫鑒藏綜合研究[D].北京:中央美術學院,2005:15. [3]李烈初 . 清初收藏書畫“三家村”上[J]. 收藏界,2005(11):38. [4]清圣祖實錄:卷二十一[M].北京:中華書局,1985:291.[5]清圣祖實錄:卷三十一[M].北京:中華書局,1985:418.[6]王昶 . 真定寓梁氏秋碧堂,蕉林相國故第也,感成四絕[M]//王昶.春融堂集:卷十九.刻本.1799(嘉慶四年):7. [7]清高宗實錄:卷五五七[M].北京:中華書局,1985:50. [8]鄭大進 . 正定府志:卷二三:職官[M]. 刻本 .1762(乾隆二十七年):27. [9]趙爾巽,等 . 清史稿:卷三二四:鄭大進傳[M]. 北 京:中華書局,1977:10841. [10]張伯英,吳元真.增補法帖提要[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9. [11]成志偉 . 收藏辭典[M]. 北京:知識出版社,1992:310.[12]林志鈞 . 秋碧堂帖考[M]//梁清標,尤永福,梁新順.秋碧堂法書.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13:174,179.
〔責任編輯:李 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