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有一些篇幅較長的課文,這些課文有著豐富的語言信息、鮮明的人物形象以及耐人尋味的情節(jié)。教師要根據(jù)教材的編排特點以及教學現(xiàn)狀,在長文章教學中巧妙搭建支架,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提升教學質量。
一、知教材
1.數(shù)量分布
長文章在教材中的分布情況如下:第一學段8篇,第二學段28篇,第三學段43篇。由此可見,隨著學段的升高,長文章的數(shù)量也在逐漸增加,占據(jù)的比例逐漸增加。
2.文體分布
長文章在小學階段涉及的文體較多,第一學段童話占有一定比重,第二、三學段文體具有多樣性,既有思辨性較強的說明文和議論文,也有經(jīng)典記敘文。選文的導向也從經(jīng)典篇目轉向整本書閱讀、名著閱讀。在長文章教學中,教師應努力提高學生的長文章閱讀質量,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
3.教材特點
教材的每個單元均設置了語文要素,它決定了單元的教學重點。而長文章通常呈聚集性分布,這主要是由于人文主題相似或文體相同。教材中的長文章單元分布如下,三年級下冊第八單元的人文主題是:有趣的故事,留下的不僅是開心的笑聲,還有許多的思考。語文要素是:了解故事的主要內容,復述故事;根據(jù)提示,展開想象,嘗試編童話故事。四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人文主題是:童年??!是夢中的真,是真中的夢,是回憶時含淚的微笑。語文要素是:學習用批注的方法閱讀;通過人物的動作、語言、神態(tài)體會人物的心情;記一次游戲,把游戲過程寫清楚。四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人文主題是:深深淺淺的腳印,寫滿成長的故事。語文要素是:學習把握長文章的主要內容;按一定順序把事情的過程寫清楚。第八單元的人文主題是:奇妙的童話,點燃繽紛的焰火,照亮我們五彩的夢。語文要素是:感受童話的奇妙,體會人物真善美的形象;按自己的想法新編故事。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人文主題是:民間故事,口耳相傳的經(jīng)典,老百姓智慧的結晶。語文要素是:了解課文內容,創(chuàng)造性地復述故事;提取主要信息,縮寫故事。第六單元的人文主題是:舐犢情深,流淌在血液里的愛和溫暖。語文要素是:體會作者描寫的場景、細節(jié)中蘊含的感情;用恰當?shù)恼Z言表達自己的看法和感受。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人文主題是:觀三國烽煙,識梁山好漢,嘆取經(jīng)艱難,惜紅樓夢斷。語文要素是:初步學習閱讀古典名著的方法;學習寫讀后感。
根據(jù)教材的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可以發(fā)現(xiàn),長文章單元從三年級開始涉及,隨著學段升高,長文章單元數(shù)目也在不斷增加。不同單元對應不同的人文主題,分別指向不同的閱讀素養(yǎng)。有的單元側重于故事內容的了解和把握,有的單元側重于閱讀方法的使用,還有的單元側重于人物重點片段賞析。隨著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長文章單元也呈現(xiàn)出循序漸進、持續(xù)提升的特點。
二、觀現(xiàn)狀
在教學中,長文章閱讀的價值不僅在于學生對文本內容的解讀,更是向整本書閱讀進階的延伸。若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缺乏對科學閱讀方法的系統(tǒng)掌握,閱讀興趣可能隨著文章篇幅的增加而受到影響,對閱讀內容的整體把握亦會面臨更多挑戰(zhàn)。例如,長文章具有“篇幅長,高效難”的特點,如果教師重分析,沒有留給學生充分閱讀時間,將導致學生的閱讀量不夠,效率較低;長文章具有“選點多,取舍難”的特點,如果教師注重解讀文本,在教學內容的取舍上會有一定難度;長文章具有“問題碎,整合難”的特點,如果在日常閱讀教學中教師的分析多,學生的閱讀淺,忽視文本的內在關聯(lián),將導致學習效果不佳。
三、搭支架
1.支架式教學在長文章閱讀中的可行性
① 支架式教學理論符合教學要求
教師可以設計問題與任務,幫助學生掌握閱讀策略。如教師可以運用圈點批注等閱讀方法復述敘事性作品的大意。在引導學生把握敘事性作品大意的基礎上,教師還要進一步引導學生感受人物形象,品味文本語言,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由于篇幅較長的文章解讀難度相對較高,因此,教師有必要為學生搭建合適的支架
② 支架式教學理論符合學生心理發(fā)展特點
在長文章閱讀的過程中,學生難免會遇到閱讀速度慢、內容難理解等問題,教師可以通過支架幫助學生解決問題,最終實現(xiàn)自主性閱讀。支架式教學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營造氛圍,設置任務等手段,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實現(xiàn)高效閱讀。
③ 支架式教學理論符合長文章的文本特點
首先,梳理脈絡是把握長文章內容的基礎,具體可分為:篩選關鍵信息、提煉段落標題、分析各部分內在聯(lián)系、串聯(lián)標題復述故事。而長文章脈絡梳理具有一定難度,教師在教學中若能搭建合理的支架,將復雜的任務拆解為若干小任務,引導學生從整體視角觀照文本,這樣既能有效降低學習難度,也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持續(xù)性閱讀興趣。
其次,理解長文章中的人物形象是閱讀學習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在剖析典型人物形象時,學生可以借助閱讀支架聚焦重點情節(jié),梳理主要及次要人物的相關內容,以此深入把握人物形象、體會人物品質。具體而言,學生可以運用人物角色圖、人物情緒變化圖、人物關系圖等支架,系統(tǒng)梳理人物的關鍵信息與主要事件,全面而深入地了解人物形象。
最后,教材中有的長文章為節(jié)選,存在結構上的不完整性,而整本書閱讀可以作為課堂閱讀的延伸。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針對不完整的文章結構,通過提供瀏覽、略讀、精讀等閱讀支架,引導學生將課堂所學方法遷移到整本書閱讀中。
2.支架式教學在長文章閱讀中需要遵循的原則
① 適度性
支架的設計要遵循適度性原則。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情況,即學生的接受度以及已有的學習基礎和能力,在合適的時機使用合理的支架。
② 差異性
學生的個體差異決定了教師需要在教學中貫徹因材施教原則。針對學習能力相對較弱的學生,支架搭建應更加具象化,為其提供清晰的步驟提示;針對學習能力相對較強的學生,支架搭建可趨向抽象化甚至動態(tài)化。隨著學生學習能力的逐步提升,教師可以適時搭建更高層次的支架。
③ 暫時性
支架式教學要遵循暫時性原則,其作用并非永久性。當學生逐步掌握學習方法并實現(xiàn)概念內化時,便可以適時撤除支架,以促使學生自主解決問題?;A記憶性知識支架可以優(yōu)先撤除,以培養(yǎng)學生的速記能力;能力提升型閱讀策略支架,要待學生能借助支架流暢表達內容并熟練掌握方法后再行撤除;貫穿教學全過程的評價支架因涉及學生的學習習慣培養(yǎng),需要通過長期練習強化,不宜過早撤除。
綜上所述,基于教材中長文章的編排特點以及教學的現(xiàn)狀,教師可以從文章脈絡、人物形象、文本延伸等視角準備支架,并基于文本的不同特征、學生的不同學習水平來動態(tài)調整支架的運用,從而逐漸分解、化解、破解長文章的“繁”。
(江蘇省南京市棲霞區(qū)石埠橋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