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宿山中,萬籟俱寂,唯有蟲鳴聲時斷時續(xù),伴我燈下讀書。翻開《李太白全集》,邂逅了《山中問答》這首應景的詩:“問余何意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閑。桃花流水窅然去,非人間?!?/p>
李白筆下“別有”的“天地”令人神往,可他所向往的天地真的是詩中桃花源般的隱逸之境嗎?李白“笑而不答”的沉默里,表露出的僅僅是“心自閑”的逍遙之思嗎?沉思間,倦意襲來,我想象著李白的天地,沉沉睡去
睜開眼時,燈光換作燭火,李白伏在案前,在搖曳的燭影里奮筆疾書。辭親遠游已數(shù)載,然功業(yè)無成,謁見裴長史多次,又遭饞言是夜,李白鋪紙研墨,一吐胸中不平之氣:“何王公大人之門,不可以彈長劍乎?”燭火映出李白跨躇滿志的面龐,這時的他所向往的天地,似乎并非五柳先生的桃花源,而是可以讓他一展治國之才的貴胄之門。書罷,李白擱下手中的筆,推門而出。
門外是夕陽斜照的深深庭院。此時的李白鬢已微霜,手中拿著一卷詔書,神采飛揚,喚來童仆烹雞酌酒一長安終于垂聽到了他的渴求,召喚他佩劍離鄉(xiāng),前往繁華的帝都輔弼明君、濟世安民。李白痛飲高歌,酒酣興濃之時更是起身舞劍,劍光閃閃,欲與落日爭輝。舞罷,他揮毫寫下:“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那一刻,他的天地,似乎盡在長安的雕梁畫棟之間。
然而,墨跡還未干,庭院中忽然刮起一陣大風,將他方才寫下的豪情壯志卷至天際。我征忙地望向那隨風飄遠的詩卷,回過神來時,只見那支曾揮灑自如的筆,此刻卻懸于紙上,遲遲不落。耳邊響起絲竹的靡靡之音一我置身于長安城最富麗堂皇的宮殿中,唐明皇端坐殿上,命李白即席賦詩。他遲疑片刻,最終還是在觥籌交錯中嘆息著落筆:“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睗M座交口稱頌,而他卻神色悵然,目光似已越過重重宮墻,遙望向無窮遠處。他的天地,真的就在此處嗎?
順著李白的目光,我看見一片綺麗的景色一一蒼巖層疊、山道逶迤,林木與泉水在熊咆龍吟中顫抖,電光劈開墨色的云層,一扇門洞開于天空之中,金宮銀闕的輝光自門內(nèi)射出,仙人們披著彩虹御風而立,猛虎彈奏著琴瑟…悠遠的樂聲與耳邊的絲竹聲交疊,環(huán)顧四周,已是另一場宴席。李白收回目光,向著滿座賓客,朗聲吟道:“安能摧眉折腰事權(quán)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此刻,長安的繁華遠去,李白的天地,不知又要落于何處。
猛烈的風自天門中吹來,我的身體變得輕盈,隨風飄遠,眼前的一切漸漸化作幻影。我回頭,只見縹緲云霧間,李白立于高樓之上,舉杯為友人餞別,他滄桑的聲音被凜冽的風刮得散亂,但我知道那句詩,我想張口吟誦一“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卻只聽到一聲嘹唳的雁鳴…
東方既白,叫醒我的恰是一只秋雁,我仍伏在案上,徹夜未熄的燈光伴隨日光灑落于攤開的書卷,那一行詩句愈發(fā)鮮明:“桃花流水窅然去,非人間。”寫下此句的李白年近而立,隱居安陸山間,他的笑而不答中,藏著的究竟是出世的超然,還是入世的雄心?或許二者皆有。然而,二者都不是真正的李白。真實的李白,總是掙扎于隱逸與功業(yè)之間,總是向往著峨眉山月、謝公東山又渴求著匡君輔國、為天下計。
李白的天地,或許就在他內(nèi)心的掙扎中,在理想與現(xiàn)實之間的溝壑里,他飲下一杯又一杯酒,寫下一句又一句詩,試圖去填補那無法彌合的溝壑。于是,他所遇之人,所飲之酒,所望之月,都化為浪漫的詩句,穿越了歷史的煙云,成為永恒的樂章。四時之景變換,人間之事更易,千百年后的我們,仍能借李白的詩與酒,銷那萬古之愁。
李白知道,于是在生命的終點他寫下:“馀風激兮萬世,游扶桑兮掛石袂?!?/p>
“秋雁”的意象來自詩句“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在這里,作者用“雁鳴”作為夢境與現(xiàn)實的切換點,自然而巧妙。
這句話點明主旨,李白的“”不是單純地指向“處江湖之遠”或“居廟堂之高”,而是處于這兩者間的“溝壑”中。但恰恰是這兩者的相互擠壓,擠出了一座詩性的“高峰”
湯顯祖在評《西廂記》時,論及戲曲的收尾,說“尾”有兩種,一種是“度尾”,一種是“煞尾”?!岸任病比绠嬼丑细?,從遠地來,過近地,又向遠地去;“煞尾”如駿馬收韁,忽然停住,寸步不移。本篇文章的結(jié)尾可以稱為“煞尾”,簡潔利落,但言簡義豐,表明了李白對后人起到的激勵作用,也亮明了作者積極進取的人生態(tài)度。
(點評:丁笑笑)(編輯:葛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