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國內外學者對森林、草地、高寒草甸、濕地、農田、海洋、極地生態(tài)系統(tǒng)等的碳平衡進行了大量研究,但沙漠生態(tài)系統(tǒng)卻一直被忽略。
中國科學家發(fā)現(xiàn),古爾班通古特沙漠二氧化碳通量(單位時間內通過單位面積的二氧化碳垂直交換量)會隨時間變化而改變。這種變化受到多種環(huán)境因素的影響,包括光合有效輻射(對植物光合作用有用的陽光)、溫度、水分、植被等。特別是在未來暖濕化的氣候背景下,古爾班通古特沙漠生態(tài)系統(tǒng)表現(xiàn)出明顯的碳匯功能。這打破了沙漠生態(tài)系統(tǒng)僅作為碳源的傳統(tǒng)認知,沙漠可能是一個潛在的碳匯,這也為尋找碳失匯提供了一個新的方向。
古爾班通古特沙漠氣候干旱,冬季最低溫度可達零下31攝氏度,夏季最高溫度可達41.7攝氏度。
這里降水稀少,年均降水量只有約150毫米,但年均蒸發(fā)量卻高達2000~2800毫米,這種蒸發(fā)主要集中在冬、春季節(jié)。
冬天,地面上會有約15厘米厚的積雪,春天雪一化,加上雨水,沙丘里的水分就多了起來,這為短命植物(在一個短暫的濕潤季節(jié)內完成其生活周期的某些一年生植物)的生長提供了好時機。古爾班通古特沙漠特別的地方在于,它是中國唯一一個冬天有積雪、春天能看到短命植物的沙漠。
在植被生長期(4~9月),這里的植被覆蓋度可超過50%。最常見的植物是梭梭和白梭梭,雖然它們看起來平平無奇,但卻是沙漠中重要的“固碳”能手。
沙漠植被有著獨特的生存策略:白天烈日炙烤,它們會關閉氣孔以減少水分的蒸發(fā),進入一種類似“休眠”的狀態(tài);夜幕降臨后,氣溫下降而濕度上升,它們的氣孔會張開,大量吸收二氧化碳,為光合作用儲備必要的能量原料。
隨著新一天陽光的到來,植被開始進行光合作用,利用光能和已儲存的二氧化碳合成生長所需的有機物。這種巧妙的時間規(guī)劃,使得沙漠植被能夠在極端干旱的環(huán)境中找到一條獨特的生存之道。通過這種晝夜節(jié)律的適應,它們不僅在沙漠中存活下來,還為沙漠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碳循環(huán)貢獻了力量。
春季積雪融化后,古爾班通古特沙漠的短命植物迅速發(fā)芽、生長,在短短幾天內就能長出葉子,然后開花、結果。這段時間里,它們高效地進行光合作用,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并將其轉化為有機物固定在體內。
這些短命植物就像沙漠里的“短跑健將”,但在吸收二氧化碳這場比賽中,發(fā)揮著巨大的作用。
在古爾班通古特沙漠的土壤里,還生活著一群肉眼看不見的小生命,它們就是土壤微生物。
土壤微生物的種類繁多,有細菌、真菌、放線菌等。有些土壤微生物能夠將二氧化碳轉化為自身的細胞物質;有些土壤微生物通過分解有機物質釋放二氧化碳,但其殘體和代謝產(chǎn)物(如腐殖質)能長期保留部分碳,從而增加土壤碳儲量。
此外,土壤微生物和植物之間還存在一種奇妙的共生關系。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制造出有機物。這些有機物一部分被用于植物自身的生長和發(fā)育,另一部分則通過根系分泌到土壤中,為土壤微生物提供能量來源。土壤微生物則可以改善土壤結構,增加土壤的通氣性和保水性,讓植物的根系更好地生長,從而吸收更多二氧化碳。
在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從會“反向作息”的植被,到“短跑健將”的短命植物,再到土壤里的微生物“兵團”,每個生命都以獨特的方式參與著碳循環(huán)。中國科學家的發(fā)現(xiàn),不僅揭開了沙漠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碳奧秘,更為全球碳循環(huán)研究打開了新視野。
碳源是指向大氣釋放二氧化碳或其他溫室氣體的過程、活動或機制。簡單來說,碳源是向大氣“輸出”碳的地方。例如,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的燃燒是最大的碳源之一,會釋放大量的二氧化碳。
碳匯是指從大氣中吸收二氧化碳或其他溫室氣體的過程、活動或機制。簡單來說,碳匯是能夠“吸收”或“儲存”碳的地方。例如,樹木通過光合作用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并將其轉化為有機物質儲存起來。森林是地球上最大的陸地碳匯之一。
碳失匯是指在全球碳循環(huán)過程中,通過各種方法計算的碳排放量與實際觀測的碳吸收量之間存在差異,即部分碳匯可能一直未被找到或未被準確量化。這種現(xiàn)象表明,我們對全球碳循環(huán)的理解尚不全面,可能存在一些未被發(fā)現(xiàn)或未被充分研究的碳匯來源。
(責任編輯 / 高琳" 美術編輯 / 周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