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已成為各學科教學的重要目標。高中歷史學科承載著學習人類文明發(fā)展歷程的使命和任務,因此引導學生開展自主學習意義重大。然而,現階段高中歷史教學仍以傳統講授法為主,學生缺乏主動探究的機會,自主學習能力難以得到有效提升。在此背景下,探究高中歷史教學中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策略,既契合教育改革方向,又能解決教學實際難題,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歷史學科素養(yǎng),推動高中歷史教學邁向高質量發(fā)展之路。
一、高中歷史教學中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價值
(一)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高中歷史知識體系龐大,從古老的人類文明起源到現代社會的政治經濟格局,內容豐富多樣、獨具魅力。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能讓他們依據自身興趣,深入探究感興趣的歷史事件與人物。例如,在“辛亥革命\"教學中,教師課堂講解基本史實后,學生課后圍繞該主題自主學習。部分對孫中山生平事跡感興趣的學生,借助互聯網查閱孫中山的書信、演講記錄,觀看《辛亥革命》等相關紀錄影片,深入了解孫中山為革命事業(yè)奔波、多次發(fā)動武裝起義且屢敗屢戰(zhàn)的奮斗歷程。在這一探究過程中,學生對辛亥革命爆發(fā)的必然性與重要意義有了更深刻的認識。這種基于興趣的研究,讓學生認識到歷史并非枯燥的文字堆砌,而是鮮活、有血有肉的過去,從而極大地激發(fā)了他們學習歷史的興趣,后續(xù)挖掘知識和參與課堂探討的積極性也顯著提高。
(二)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
自主學習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思維鍛煉空間。以“工業(yè)革命\"教學為例,教師布置探究任務,讓學生自主收集相關資料,如不同時期工業(yè)生產圖片、工廠布局圖以及工人生活記錄等文字內容。學生對這些資料進行分析處理時,不僅能看到機器生產代替手工勞作提高生產力這一現象,還能深入分析工廠制度興起對生產關系的影響,以及工業(yè)革命帶來的城市化對社會生活的其他影響,如城市人口增多、生活方式轉變等。此外,學生還會思考工業(yè)革命帶來的負面影響,如環(huán)境污染和貧富差距擴大等問題。通過從多個角度分析工業(yè)革命,學生逐漸學會批判性地看待歷史事件,不盲目接受現成結論,在思考中提出創(chuàng)新觀點,形成多角度思考歷史問題的思維習慣,為日后解決復雜問題奠定基礎。
(三)提升學生綜合素養(yǎng)
歷史學科與語文、政治、地理等學科聯系緊密。推動學生自主學習,有助于構建跨學科知識體系,提升綜合素養(yǎng)。在“文藝復興\"教學中,學生通過自主探究,不僅能了解但丁、達·芬奇等文學家、藝術家的經典作品,提升文學和藝術鑒賞能力,還能探究文藝復興對科學革命的推動作用,加深對哥白尼、伽利略等科學家理論與文藝復興思想聯系的認識,拓寬科學知識視野。同時,學生還能從政治角度分析文藝復興時期各國的政治變革,從地理角度探討意大利的地理位置與文藝復興興起的關聯。這種跨學科的學習方式在不同學科知識之間建立聯系,使學生學會運用多學科知識解決問題,為未來的學習與生活筑牢根基,助力學生成長為具備綜合素養(yǎng)的新時代人才。
二、高中歷史教學中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問題
(一)學生自主學習意識淡薄
在傳統高中歷史教學體系中,考試成績長期占據主導地位,導致學生形成了以應對考試為目的的學習觀念。學生習慣等待教師劃定考試重點,機械背誦知識點,缺乏深入探究歷史知識的內在動力。例如,在學習“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單元時,許多學生僅滿足于記住教材中戰(zhàn)爭爆發(fā)時間、主要戰(zhàn)役及結果等表面信息,對戰(zhàn)爭背后復雜的政治、經濟、文化因素以及戰(zhàn)爭對世界格局產生的重大影響,缺乏主動探究的意識。
同時,部分學生缺乏系統的學習方法和時間管理能力,無法合理安排自主學習時間。面對大量歷史資料時,往往不知所措,難以篩選有效信息,導致自主學習效率低下。久而久之,學生對自主學習產生畏難情緒,愈發(fā)依賴教師的課堂講解。自主學習意識的淡薄,不僅限制了學生對歷史知識的全面理解,也阻礙了其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發(fā)展。當學生進人大學或社會,需要自主學習新知識時,便會感到力不從心。
(二)教師教學方法單一
在部分高中歷史課堂上,“滿堂灌”的教學方式依然普遍。教師在講臺上滔滔不絕地講解,學生在下面被動記錄筆記,課堂氛圍沉悶,學生參與度極低。例如,在“中國古代政治制度\"教學中,教師可能只是按照教材順序,依次介紹各個朝代的政治制度,從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再到內閣制與軍機處。這種教學方式雖然能幫助學生在短期內掌握相關知識點,但學生只是機械記憶,無法真正理解政治制度發(fā)展演變的內在邏輯。
教師過度注重知識傳授,而忽視對學生學習興趣和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導致學生對歷史學科產生枯燥乏味的印象。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缺乏獨立思考和探究的機會,批判性思維和創(chuàng)新思維難以得到有效提升。當教師布置課后自主學習任務時,學生因缺乏相關能力,往往敷衍了事。單一的教學方法無法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也制約了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這種傳統教學方式已逐漸難以適應新時代的要求。
(三)教學資源利用不充分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部分教師對教學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存在局限,過度依賴教材這一單一資源。在信息時代,網絡上豐富的歷史資料、影視作品、虛擬仿真技術等資源,都可為歷史教學提供有力支持,但這些資源未能在教學中得到充分運用。教師對網絡資源利用不足,使歷史教學局限于教材內容,難以體現信息時代的教學特色。
例如,在學習“古代絲綢之路\"內容時,若教師僅借助教材中的文字與圖片進行講解,學生很難對絲綢之路的繁榮和重要性形成直觀認識。而網絡上有許多關于絲綢之路的紀錄片、3D虛擬場景等資源,教師若能引導學生觀看,可讓學生仿佛置身于歷史場景之中,增強對歷史的感性認識。
此外,學校圖書館中的歷史書籍與文獻資料以及博物館、古跡等資源,也具有極高的利用價值,但很多教師未能充分引導學生加以利用。比如,在學習“古代建筑藝術\"時,教師可組織學生參觀當地的古建筑,讓學生親身感受古代建筑的風格與文化內涵,領略其藝術魅力。
三、高中歷史教學中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策略
(一)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以激發(fā)自主學習興趣
問題是思維的起點,創(chuàng)設優(yōu)質的問題情境能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與探究欲,促使他們主動投入到歷史學習中。教學中,教師可從歷史事件的矛盾點、歷史人物的行為動機等角度,設計具有啟發(fā)性的問題。
以\"美國1787年憲法\"教學為例,教師可先介紹獨立戰(zhàn)爭后邦聯體制松散性帶來的諸多問題,然后拋出問題:“如果你是當時的美國政治家,會如何設計一套政治制度,既能防止專制,又能有效維護國家統一和穩(wěn)定?\"這一問題迅速將學生帶入特定歷史情境,學生懷著強烈的好奇心,積極查閱教材和參考資料,嘗試尋找解決方案。在探究過程中,學生不僅深入了解了美國1787年憲法制定的背景與目的,還對三權分立、聯邦制等抽象概念有了更直觀的認識。
學生在討論中各抒己見,有的提出仿效英國君主立憲制,有的主張加強中央集權。教師引導學生對這些觀點進行分析比較,并與美國1787年憲法內容相對照,使學生認識到該憲法的先進性與局限性。通過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學生從被動接受知識轉變?yōu)橹鲃犹綄ぶR,極大地提升了對歷史學習的興趣。
(二)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培養(yǎng)自主學習能力
小組合作學習為學生搭建了相互交流與共同進步的平臺,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分組時,教師應綜合考慮學生的學習能力、性格特點等因素,確保小組成員具有差異性,實現優(yōu)勢互補。
以“中國近代化的探索\"專題學習為例,教師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每個小組圍繞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等主題展開研究。小組成員分工合作,有的負責查閱書籍,有的整理資料,還有的制作PPT。通過合作,學生不僅掌握了豐富的歷史知識,還學會了在團隊中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提升了表達和協作能力。
小組匯報時,各小組代表采用PPT展示、角色扮演等形式,生動形象地呈現中國近代化探索的歷程。其他小組成員認真傾聽,并提出問題和建議。教師對各小組的表現進行點評,肯定優(yōu)點,指出不足,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和完善研究成果。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學生在相互學習與啟發(fā)中,自主學習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三)引導學生運用多元資源拓展自主學習空間
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fā)展,教學資源日益豐富。教師應引導學生充分利用網絡、圖書館、博物館等多元資源,拓展自主學習空間,豐富學習體驗。
在學習“古代中國的科技成就\"時,教師除了推薦教材和參考書籍外,還可引導學生訪問中國數字科技館、國家博物館等官方網站,觀看《創(chuàng)新中國》《大國崛起》等紀錄片,從多個角度了解古代中國科技的輝煌成就。此外,教師可組織學生參觀當地的科技館、博物館,讓學生親身感受古代科技發(fā)明的魅力。例如,參觀地動儀模型時,學生可近距離觀察模型結構,聽取專業(yè)講解員的介紹,直觀了解張衡地動儀的原理與應用。
教師還可引導學生利用網絡論壇、社交媒體等平臺,與其他歷史愛好者交流學習體會、分享學習資源。通過多元資源的利用,極大地拓展了學生的自主學習空間,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更好地達成利用信息技術拓展教學資源,助力學生培養(yǎng)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目標與任務。
(四)構建科學評價體系以促進學生自主學習
科學的評價體系能夠及時、客觀地評估學生的自主學習成果,激勵學生持續(xù)開展自主學習。教師在進行評價時,應兼顧過程性評價與綜合性評價,不僅關注學生的學業(yè)成績,還要重視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學習方法和創(chuàng)新能力等方面。
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教師可通過課堂表現、小組合作、作業(yè)完成情況等方面對學生進行過程性評價。對于課堂上積極發(fā)言、提出獨特見解的學生,教師應及時給予表揚;對于小組合作中表現突出的學生,教師可在小組評價中適當加分。同時,教師應引導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和互評,讓學生學會反思學習過程,認識自身的優(yōu)點與不足,從而提高自我學習能力。
在階段性評價中,教師可采用撰寫歷史小論文、制作手抄報、開展知識競賽等多樣化形式,全面考查學生的歷史學科素養(yǎng)。對于表現優(yōu)秀的學生,教師可給予獎狀、獎品等獎勵,激勵學生不斷進步。通過構建科學的評價體系,充分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增強學生的學習動力。
四、結語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對學生全面發(fā)展意義重大。當前教學雖存在學生自主意識薄弱、教師方法單一、資源利用不充分等問題,但通過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以矛盾點、人物動機等啟發(fā)問題,激發(fā)學生探究欲;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合理分組促優(yōu)勢互補,提升學生協作與自主學習能力;引導學生運用多元資源,借助網絡、圖書館、博物館等拓展學習空間;構建科學評價體系,兼顧過程與綜合評價,激勵學生自主學習等策略,能有效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進而提高高中歷史教學質量。
未來教師需持續(xù)探索創(chuàng)新教法,可結合項目式學習,讓學生圍繞歷史議題調研、撰寫報告、排演歷史劇,在實踐中深化理解;定期組織歷史學習沙龍,為學生搭建分享見解的平臺。如此,能不斷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熱情,深度挖掘歷史學科育人價值全方位促進學生成長。
參考文獻:
[1]劉曙光.高中歷史教學如何促進學生自主學習[J].教師教育論壇,2021,34(02):61-62.
[2]從榮娟.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分析[J].格言:校園版,2021(21):30-31.
[3]代洪鋒.高中歷史教學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探究[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24,9(08):93-95.
[4]任宏祺.高中歷史教學中學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J].教書育人,2021(07):50-51.
[5]李志芹.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策略[J].中學課程輔導,2023(32):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