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8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25)21-0032-03
Research on the Innovation of Badminton Training Mode of Teenager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Sports and Education Integration
YANG Yan
Physical Education Department, Guizhou Qiannan Cole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Qiannan Buyi and Miao AutonomousPrefecture,Guizhou Province,55O6Oo China
[Abstract] Basedon themethodsofliterature research and logical analysis,it is found thatthe dilemmaofteenager badminton training mode innovation in the context of the current sports and education integration is mainly the separation of goals concepts,the mechanism operation obstruction,the imbalance of resource supplyand demand,and the single evaluation system. Based on this,the following specific innovative paths are proposed to reconstruct the value systemof\"sports man\"and solve the problem of ideological suspension; it builds the mechanism pattern ofcooperative education and breaks the bariers ofmechanismseparation; itbuilds aresourcesharing eficiency platform toallviate thedilemma ofresources scarcity; itinnovates theevaluation guidanceof multi-dimensional developmentand eliminates the evaluation imbalance anxiety.
[Keywords] Integration of sports and education;Teenagers;Badminton training;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2020年,國家體育總局和教育部聯合頒布《關于深化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健康發(fā)展的意見》(簡稱《意見》),這標志著體教融合從理念倡導正式進入制度化、體系化推進的新階段?!兑庖姟访鞔_要求深化體校改革,推動青少年文化學習與體育鍛煉協調發(fā)展,健全賽事體系,暢通人才成長通道,為學校體育、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yǎng)及社會體育發(fā)展指明了融合方向。
事實上,體教融合是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學校體育工作健康第一、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的重要指示精神的核心舉措,也是實現“健康中國2030\"戰(zhàn)略目標和建設體育強國的關鍵支撐[2]。羽毛球運動憑借深厚的群眾基礎、顯著的健身價值、豐富的教育功能和良好的觀賞性,在青少年群體中廣受歡迎,是落實體教融合理念的重要載體與優(yōu)選項目。
然而,現有研究多聚焦宏觀政策或單一領域問題,對體教融合背景下羽毛球訓練模式面臨的系統(tǒng)性困境及其破解路徑缺乏深入探討。據此,該研究旨在深入解析體教融合背景下青少年羽毛球訓練模式創(chuàng)新的現實困境,系統(tǒng)探究其創(chuàng)新路徑,以期為推動青少年羽毛球訓練深度融入體教融合體系、實現高質量發(fā)展提供理論支撐與實踐參考。
1體教融合背景下青少年羽毛球訓練模式創(chuàng)新的現實困境
1.1價值理念懸置與實踐轉化斷裂
首先,體教融合、體魄與人格并重等表述被廣泛宣傳推介,成為諸多訓練機構或項目的表層標簽,卻未能內化為教練員與管理者的實質性思想共識與行動準則。例如,羽毛球運動獨特的文化屬性未能通過訓練過程實現有效內化與代際傳遞。
其次,訓練內容與育人目標之間存在鴻溝[3]。盡管理念上倡導體魄與人格并重,但實際訓練規(guī)劃與手段的設計仍偏重技術動作的模仿與反復操練、專項體能素質的極限壓榨等。也就是說,訓練過程缺乏主動引導學員深度思考、開展有效溝通協作、自主解決問題以及理解羽毛球獨特文化價值的機會。
最后,教練員群體長期以來接受的是競技導向的深度專業(yè)化訓練體系,其知識結構、能力儲備與評價慣性都帶有深刻的競技烙印。且普遍缺乏教育心理學、現代教育基本理論以及青少年發(fā)展關鍵階段認知特點與心理需求的知識儲備,這導致融合理念與實踐轉化在\"最后一公里\"出現嚴重梗阻。
1.2體制機制壁壘導致協同缺位
首先,在現行科層體系下,教育部門主導校內體育的發(fā)展及普通學生的全面發(fā)展;體育行政部門則致力于傳統(tǒng)三級訓練網絡的搭建以及后備競技人才的選拔培養(yǎng)。也就是說,盡管高層倡導體教融合,但在省、市、區(qū)縣級的具體政策制定與執(zhí)行層面,部門分割形成的政策孤島效應依然顯著。
其次,體育體系的核心價值聚焦于高水平競技成績,教育系統(tǒng)則以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提升教育質量為根本宗旨。這使得體育系統(tǒng)更傾向于“掐尖式”地征調最優(yōu)秀的學生運動員長期脫離常規(guī)教育環(huán)境進行封閉訓練;而教育系統(tǒng)則更為關注學生運動員群體的文化學業(yè)持續(xù)性、校內群體融入以及非體育特長生群體公平享受運動資源的機會。
最后,高水平體校、職業(yè)俱樂部梯隊與校園體育社團、高水平運動隊之間缺乏穩(wěn)定、常態(tài)化的“旋轉門”機制。教練員互聘互認、優(yōu)秀苗子的早期發(fā)現與聯合培養(yǎng)、跨系統(tǒng)的訓練競賽計劃整合、科學選材及康復等數據信息的共享互通等方面都存在深層次梗阻。
1.3資源配置失衡加劇資源供需矛盾
首先,羽毛球運動對場地要求嚴苛,標準室內場地投人與維護成本高昂。眾多學校,尤其是資源薄弱的鄉(xiāng)村、城郊學校,難以承擔建設專業(yè)級羽毛球館的巨額成本。即便在城鎮(zhèn)學校,擁有專用羽毛球場地的也僅為少數。大量青少年參與者在非標準的空置場地、臨時劃線的硬地甚至室外環(huán)境開展初級活動,存在安全隱患,訓練效果也堪憂。
其次,高質量專業(yè)師資供給顯著匱乏。具備專業(yè)羽毛球訓練背景,且系統(tǒng)掌握青少年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現代教育方法的復合型教練稀缺。同時,高水平競技系統(tǒng)相對集中了經驗豐富但教育融合素養(yǎng)欠缺的資深教練,而基礎啟蒙訓練與融合教育引導的青少年體育傳統(tǒng)校、普通校,則普遍面臨無合格專職羽毛球教練員的困境。
最后,資源配置呈現顯著的時空非均衡性與群體差異性。例如,在空間維度,城鄉(xiāng)之間、區(qū)域之間、重點校與普通校之間的硬件投入與師資配備懸殊,形成了馬太效應,阻礙了羽毛球運動的廣泛普及與人才的發(fā)現。
1.4單一評價導向阻滯多元發(fā)展
首先,唯成績論的單一評價范式根深蒂固,難以撼動[4]。對運動員個體而言,其在訓練體系內的價值評判、資源獲取機會及未來發(fā)展前途,主要取決于他們在各級各類青少年羽毛球賽事中取得的名次、積累的積分和獲得的等級評定,這導致可調動資源高強度集中于培養(yǎng)少數尖子運動員的短期競技表現。
其次,盡管制度層面普遍規(guī)定了學生運動員的在校文化課時數要求,但在高強度訓練競賽與單一評價的重壓之下,文化課學習淪為可有可無的附帶品。即學校為避免學生學業(yè)成績對整體均值造成拖累,有時采取隱性放松要求甚至用特殊試卷應對,導致學生學習效果與能力養(yǎng)成無法得到保障。
最后,青少年成長多維度發(fā)展的評價維度長期缺位。在現有評價體系中,羽毛球訓練對學員心理韌性、團隊協作精神、領導力與責任感、規(guī)則意識與體育道德、溝通表達技巧以及運動所蘊含的文化理解力等寶貴人格素養(yǎng)的塑造性價值,缺乏系統(tǒng)性的追蹤評估機制與反饋渠道。
2體教融合背景下青少年羽毛球訓練模式創(chuàng)新的具體路徑
2.1重塑育人價值理念,破解價值懸置難題
首先,摒棄將羽毛球訓練窄化為技戰(zhàn)術訓練“流水線\"的功利性思維,系統(tǒng)性挖掘其蘊含的意志錘煉、規(guī)則內化、團隊協作等教育價值。教練員與管理者應通過專題研修、案例剖析等形式,認識到以體育人并非附加任務,而是訓練過程的內在屬性。
其次,教練需從單純的技術傳授者轉型為運動教育者,其專業(yè)發(fā)展應納入教育學、青少年心理學等知識模塊。例如,建立雙導師制5,由學校教師與資深教練共同設計融合教案,將羽毛球戰(zhàn)術決策與數學概率思維相結合,或在體能訓練中融入運動生物力學原理的通俗講解。
最后,羽毛球訓練需超越課外活動的定位,與校園文化建設深度融合。例如,開發(fā)校本課程,編寫融合羽毛球歷史、運動科學、健康知識的讀本;設立羽毛球文化周,通過冠軍講堂、裁判模擬實踐、運動損傷防護工作坊等活動,構建運動即教育的校園認同。
2.2構建協同育人機制,破除體制壁壘障礙
首先,建立省、市層級的體教融合專項工作組,統(tǒng)籌教育部門與體育部門的權責清單。例如,為長期集訓學生設立彈性學籍,允許學分分段修讀;明確體校教練進入中小學執(zhí)教的職稱評定與薪酬保障細則,消除人才流動的制度性成本。
其次,構建“一條龍\"培養(yǎng)鏈[。小學階段以興趣社團為主,采用游戲化教學,由體育教師與俱樂部教練協同授課;中學階段在特色校設羽毛球特長班,文化課與普通學生同步,訓練納入課后服務時段,避免學訓割裂;高校高水平運動隊優(yōu)先錄取合作中學的梯隊學生,并建立“退役運動員一在校生\"幫帶機制,形成閉環(huán)。
最后,鼓勵俱樂部、學校、體校三方共建訓練基地,通過協議明確資源投入與成果共享。即低齡段學生分散至普通班級以保證文化學習,高中階段按發(fā)展意向分流至職業(yè)梯隊或普通高校路徑。
2.3優(yōu)化資源配置體系,紓解資源供需困境
首先,推行“一場多校\"共享模式。由地方政府統(tǒng)籌,將體校、公共體育館的場地在課余時段向周邊學校免費開放;學校羽毛球館則通過預約平臺向社會訓練機構分時段租賃,收益用于設施維護。同時,引入智慧場館系統(tǒng),為訓練負荷調控提供數據支撐,提升單位場地的使用效能。
其次,建設“雙師型”師資隊伍。建立區(qū)域教練員共享庫,即通過資格互認,打通體育系統(tǒng)教練員職稱與教育系統(tǒng)教師職稱的轉換通道;通過雙向派駐,推動體校教練定期入校指導校隊,學校體育教師赴職業(yè)俱樂部研修運動損傷防護等課程。
最后,建立“普及一選拔一精英”三級賽事體系?;鶎淤愂掠山逃块T主導,弱化錦標性,強化參與度;區(qū)域選拔賽由教體部門聯合認證成績,作為升學加分依據;精英賽事對接職業(yè)梯隊選拔,但強制要求文化測試達標方可參賽。
2.4構建多維評價體系,引導學生全面發(fā)展
首先,構建多元協同評價框架[7]。教練側重技術進階與戰(zhàn)術意識;教師跟蹤課堂表現與學業(yè)進度;第三方機構實施心理量表測評;學員自評則通過訓練日記反思成長。
其次,設計動態(tài)評價模型。在技能維度,不僅考核擊球精度、速度等硬指標,更關注戰(zhàn)術創(chuàng)造性、比賽閱讀能力;在學業(yè)維度,設置進步系數,弱化絕對分數排名;在素養(yǎng)維度,記錄體育精神行為清單,納入綜合素質檔案。
最后,建立生涯發(fā)展追蹤系統(tǒng)。立足短期反饋,每學期生成“成長雷達圖”,指導個性化訓練計劃調整;聚焦長期關聯,將多維評價與升學推薦、職業(yè)運動員注冊資格掛鉤,從而倒逼訓練機構平衡學訓投入,緩解學生焦慮,激勵學生全面發(fā)展。
3結語
研究剖析了體教融合縱深推進背景下青少年羽毛球訓練模式創(chuàng)新所面臨的困境,針對性地提出重塑育人價值理念以凝聚共識、構建協同育人機制以打通壁壘、優(yōu)化資源配置體系以提升效能、構建多維評價體系以導向發(fā)展等創(chuàng)新路徑,旨在構建契合羽毛球運動規(guī)律、承載全面育人使命的新型青少年訓練生態(tài)。未來,需持續(xù)探索多元化主體協同治理的有效模式,深化智慧化手段在資源共享與精準評價中的應用,并推動多維評價體系在升學銜接、人才選拔等關鍵環(huán)節(jié)落地實施,以最終實現青少年在羽毛球運動參與中身心協調發(fā)展、全面成長成才的愿景。
參考文獻
[1]楊偉坤.深化體教融合發(fā)展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N].中國城市報,2021-07-05(7).
[2]陳悠,汪曉贊.學校體育政策系統(tǒng)特征、問題及對策[J].體育文化導刊,2022(4):96-102.
[3]陳劍萍.基于OBE理念的高校公體羽毛球課程思政教學實踐探索[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25,33(4):155-159,256.
[4]唐奧男.全民健身運動背景下高校羽毛球教學體系的創(chuàng)新[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5,31(9):98-99.
[5]杜春燕,鄭星.學科交叉驅動體育學科高質量發(fā)展的內在邏輯、主要矛盾與實踐向度[J]白城師范學院學報,2025,39(2):103-111.
[6]許弘,馬麗,彭國強.強國建設背景下學校體育高質量發(fā)展的價值意蘊及發(fā)展路徑[J].體育學刊,2025,32(3):105-112.
[7]梁國軍.基于技能發(fā)展視角的大學羽毛球教學效果評估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24,14(24):7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