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課本上《火燒云》一文嗎?作家蕭紅寫道:“天上的云從西邊一直燒到東邊,紅彤彤的,好像是天空著了火。這地方的火燒云變化極多,一會兒紅彤彤的,一會兒金燦燦的,一會兒半紫半黃,一會兒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黃、茄子紫,這些顏色天空都有,還有些說也說不出來、見也沒見過的顏色……”
天氣變幻莫測,朝霞、晚霞的出現(xiàn)難以捉摸,官方的天氣預報里沒有它們的身影,但南京信息工程大學2021級大氣科學專業(yè)的畢業(yè)生、氣象科普博主周俊驊卻可以為你預報朝霞和晚霞,讓你可以有備而來,盡情欣賞。
與天氣的初邂逅
周俊驊最初對氣象的興趣,來自于父親的影響。父親對天氣的關注遠超普通人,臺風來了,他會像報履歷一樣報出臺風的“身高、體重”——中心氣壓、最大風力、移動路徑。晚飯后一起看電視,《新聞聯(lián)播》之后的天氣預報也被他當成連續(xù)劇,邊看邊點評冷鋒移動速度、云圖變化等。這種把日常話題聊成“專業(yè)研討會”一般的認真與細致,令周俊驊在耳濡目染中對氣象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天空在他眼里不再是生活的背景,而是一本實時更新的“大書”。
2021年5月,蘇州突發(fā)龍卷風。農(nóng)田被毀損、高壓電塔倒塌的場景就發(fā)生在眼前,周俊驊第一次真切體會到“天氣會帶來災害”。那一刻,兒時的“好奇心”升級為“想為大家做點事”的決心——“如果我以后能預報天氣,也許就能減少這樣的損失”。
此后,周俊驊開始每天刷中央氣象臺的雷達圖,用學來的術語在QQ空間、朋友圈發(fā)布強對流天氣“微預報”。
看多了天氣預報,周俊驊發(fā)現(xiàn),官方預報只給到“全市范圍”,無法精確到“我們小區(qū)幾點幾分打雷”,他想:如果我能提前一兩個小時告訴大家“暴雨馬上到教學樓西側”,是不是就能幫大家躲過淋雨的狼狽?
為此,他逐時刷新實時雷達圖,觀察雷達回波的移動速度、方向,而后把雷達圖截屏,用畫圖軟件圈出“強回波核”,配上文字:預計×小時后影響×鎮(zhèn),可能伴隨短時強降水/雷暴/大風。文字風格模仿的是蘇州氣象微博官號的“三段式”文案:①當前雷達實況,②未來移動方向,③防御提醒(帶傘/防雷/避風)。
有一次,他預測到一場暴雨即將來臨,提醒同學們出門帶傘。當天下午果然下起了傾盆大雨,很多同學因為提前看到了他的預報而避免了被淋濕。同學們贊他“預報還挺靈的”,他因此收獲了成就感,每天花大量時間關注天氣變化,分析雷達圖,學習氣象原理,更把高考志愿鎖定為“大氣科學”,最終也如愿被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的大氣科學專業(yè)錄取。
為你預報朝霞和晚霞
大學的專業(yè)學習讓周俊驊對氣象有了全新的認識。他不僅學習了天氣學原理、天氣學分析等專業(yè)知識,還通過實踐課程和實驗操作,進一步加深了對氣象現(xiàn)象的理解。
因為對天氣的愛好,周俊驊一入學就加入了學校獨具特色的社團——大氣科學協(xié)會,在這里他認識了很多志同道合的伙伴。他們時常在傍晚時分,提著相機,登上學校最高教學樓的頂層,在那里一起守候、觀賞、拍攝晚霞。
大學期間,周俊驊繼續(xù)發(fā)揮自己的氣象愛好,創(chuàng)建了兩個社交媒體賬號,一個專注于攝影,記錄和分享自然美景;另一個則結合氣象數(shù)據(jù)、天氣現(xiàn)象和攝影感悟,發(fā)布氣象科普內(nèi)容。他發(fā)現(xiàn),通過社交媒體平臺,能夠?qū)⒆约旱闹R傳播給更多的人,讓更多的人了解氣象科學的魅力。
2024年5月9日傍晚,南京出現(xiàn)入夏以來最壯觀的一場火燒云。前一天晚上,周俊驊在小紅書賬號“2114_Chanthu”發(fā)出一條“晚霞預報+拍攝攻略”:今晚日落時間約在18:50,18:55左右將迎來中燒—大燒晚霞,主色調(diào)橙紅→玫紅,推薦機位:①中山碼頭低角度拍江面倒影;②魚嘴公園廣角接橋塔,預計19:20前結束。
這場預報最終收獲3萬多瀏覽、600多點贊、收藏、500多條“評論返圖”。上海、合肥、杭州等地的粉絲刷到他的“今晚18:55大燒”預告后,直接買高鐵票趕赴南京中山碼頭,只為拍一場“世紀晚霞”。他的氣象交流群之一“追光|南京朝晚霞追擊群”也因此實現(xiàn)了第一次線下集結——30多位網(wǎng)友相聚中山碼頭,拍到了“江面紅霞映船影”的同款大片。
這次成功讓周俊驊意識到,氣象科普不僅要服務于大家關心的話題,還要與生活強相關。于是,他更加注重朝霞和晚霞的預報,通過綜合天氣圖、云層結構、能見度、空氣濕度等多種元素進行判斷,為大家提供更準確的預報。
天氣預報的準確,其實是很難的,“尤其是晚霞,大氣運動變化快,很多因素都能影響到火燒云的質(zhì)量?!钡芸◎懨鎸ε紶枴胺嚒钡男∈д`,也很坦然,“大部分粉絲都能理解。天氣本來就是混沌系統(tǒng),連超級計算機都不能百分百說對……”
在周俊驊的小紅書賬號和微信社群里,粉絲與他的互動已經(jīng)成為一場跨越城市、連接科學與浪漫的“云端接力”。有人會專門等待他的晚霞預報,有人會在私信或評論區(qū)提問:“明晚還有火燒云嗎?我只有兩小時空檔,去哪里最快?”還有不少第一次拿相機的小白留言:“求帶!”一條“多虧你的提醒,抓住了今年的絕美火燒云”的留言就能讓周俊驊“比自己拍到還激動”。群里逐漸形成了“云友”關系——素未謀面的網(wǎng)友約著一起爬紫金山、守江邊,只為等待那一場朝霞;本地粉絲與外地游客互換機位,甚至相約下次臺風天“追閃電”。暴雨、臺風來臨前,他也會緊急發(fā)群公告:“今晚強對流別出門,樓頂避雷!”粉絲回復:“已取消夜跑,謝謝驊哥!”周俊驊說,這些瞬間讓他確信“氣象科普是有溫度、有生命的”。
有溫度、有生命的氣象科普
2025年7月7日清晨,臺風“丹娜絲”外圍東風掠過蘇州,給蘇州送來了一片高質(zhì)量的“水晶天”,藍天晶瑩剔透,超清晰的能見度能從蘇州境內(nèi)看到無錫惠山。正在蘇州家中過暑假的周俊驊自然不會錯過這樣的超級天氣,他將現(xiàn)代和古韻交融的蘇州城、水晶般的藍天和棉花糖一樣的淡積云攝取到了同一取景框中。原圖在社交賬號發(fā)布后,立即引來粉絲們一片羨慕。這樣的時刻,周俊驊充滿了成就感。
因為關注氣象,周俊驊愛上了攝影,高中時為了拍到更好的云彩和朝霞、晚霞,他向父母申請買一臺專業(yè)相機,父母毫不猶豫地支持,“既然喜歡,就買吧?!比缃?,帶著這臺尼康Z5,他拍過上海金茂樓頂?shù)某?、北京紫禁城上空的晚霞,拍的最多的自然就是家鄉(xiāng)蘇州和就讀大學所在的城市南京上空的那“一朵云”和“一片霞”。
“每個城市的天空都值得大家去守候。我希望身邊能有更多人抬頭多關注一下頭頂?shù)脑坪吞欤瑹釔凵?,也敬畏自然,這就是我做氣象科普的最大初心?!敝芸◎懻f。
“朝霞晚霞預報”并不是一門學科或課程,老師不會教,只能靠周俊驊自學。今年9月,周俊驊將繼續(xù)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學讀研,他選擇了極端氣候方向,研究從古代氣候到現(xiàn)代、未來氣候的變化趨勢,希望通過分析歷史數(shù)據(jù),找出氣候變化的規(guī)律,為未來的氣候預測提供參考?!皻夂蜣D(zhuǎn)變影響億萬人生活,分析好極端氣候,對守護人民的生命財產(chǎn)安全很重要?!敝芸◎懻f,無論學習多忙,他都會一周至少寫一篇天氣或天象預報,重大天氣事件(如寒潮、高溫、臺風)一定分享專業(yè)分析。氣象科普不僅是公共服務,也是他的終身興趣,他會一直堅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