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7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25)07-0041-08
中國古代家庭觀念和教育理念強調血親之教。血親之教,是一種基于家庭血肉之親的教育理念和文化傳統(tǒng)。從教育科學角度講,家庭教育學是教育學的一個分支,具有教育的共同特點和家庭教育獨有的個性特征;從社會科學的視角分析,家庭有生產、生活、休閑、養(yǎng)以及生育、養(yǎng)育等重要功能,更具有區(qū)別于其他教育模式的原生性、血緣性、親緣性等鮮明的生物性特征。我們主張更加現(xiàn)代的廣義現(xiàn)代化教育的概念,即家庭教育是以血緣為基礎,以家庭延續(xù)和家庭發(fā)展為目標,家庭成員之間的知識傳授、情感交流和文化影響等社會活動[。血親之教是家庭教育的本質特征,因血親而親,因血親而教。家庭教育的本質屬性是以血親為基礎促進人的社會性發(fā)展的教育形態(tài),這是家庭教育區(qū)別于其他一切教育形態(tài)的本質特征。
教育與教育倫理相伴相生,每一種教育行為幾乎都可以被納入倫理視角加以審驗和思考。家庭教育倫理常常被理解為社會行為規(guī)范,家庭教育倫理則是家庭教育過程中的行為規(guī)范、心理約束和道德準則。與一般意義上的道德培養(yǎng)教育不同,家庭教育倫理是研究家庭教育主體教育思想、教育行為道德性的學說,是家庭教育行動道德的哲學思考、哲學追問和哲學探究。倫理論與道德論兩者之間有聯(lián)系,也有區(qū)別,家庭教育倫理更多地關注家庭教育過程中人與人之間關系中的道德規(guī)則和教育行為的公平性與正義性,而道德則更多地關注個體品德修養(yǎng)與行為準則規(guī)范。倫理論是道德關系的科學,也是更高層級的道德論。從這個意義上講,倫理學又被稱為“道德哲學”。由此,家庭教育倫理學即研究家庭教育道德的哲學。深入研究探索家庭教育過程之中存在的本質悖論,確立正確的家庭教育觀念和科學的家庭教育方法,對于當代家庭教育發(fā)展和家長成長至為重要
一、血親之教的實然悖論
從人倫視角分析,血親之愛是人類最深厚、最牢固、最穩(wěn)定的社會情感,血親是一個與生命相關的命運共同體。但不幸的是,為了權力、利益和價值選擇,這個最牢固的共同體常常顯示出最為脆弱的一面。與血親緊密聯(lián)系的家庭教育,本應是最深厚、最牢固、最穩(wěn)定的教育形態(tài),卻因為過于放縱或過于嚴苛等方面的原因,演變成為最具潛在風險和親情殺傷力的“武器”。從更加理性的視角分析,與其他各種教育形態(tài)相同,家庭教育不是一個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應然過程。
韓非子曾說:“人之情性莫先于父母,皆見愛而末必治也。\"2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之愛并不能完全產生“愛”所預期的效果——這正是血親之愛和血親之教的悖論。朱熹明確提出:“正家之道在于正倫理,篤恩義。”更為重要的是,他早就發(fā)現(xiàn)了教育中的倫理問題:“父之愛子,自是至情,然天理亦自有個中和處,過即是私意。\"所謂“私”是指私念、私情,甚至私欲。在家庭教育現(xiàn)實實踐過程中,許多問題的出現(xiàn)均與一個“情”字相關聯(lián)。朱熹先生更早地揭示家庭教育中以“愛”主導的目標和以“私”表現(xiàn)的手段之間的內在矛盾問題。
如果說家庭教育以血親為基礎,那么對于親情的把握就成為家庭教育實踐過程中的一個關鍵問題。每一個父母都愛自己的孩子,然而愛而不及是過,愛而過之亦是過一很少有家長能夠客觀、理性和科學地把握教育孩子這門高超的藝術?!昂苊黠@,兒童從很小的時候起,他們就是人了,并且居于文明大門之內。不管怎么說,把我們現(xiàn)行社會的某些道德準則運用到兒童身上,不是在促進理性和自主。那會促使成年人在他們的行動中運用不適當以至荒唐的方法對待兒童。\"[4]322兒童一旦能夠獨立思考,必然追求獨立行動的權利,他們與成人之間的矛盾與沖突就開始了,這是一個必然的過程。
家庭教育倫理是一個世界各國普遍存在的歷史與現(xiàn)實問題,研究家庭教育哲學不能也不可能繞過家庭教育倫理問題。麥克萊倫在《教育哲學》中專門設置了“道德教育:教的道德與道德的教”一章,并明確指出:在教育過程中存在著“教育目的和教育手段之間的特有的一種不平衡”現(xiàn)象,即“道德教育的佯謬”(theparadoxofmorneducation),“實際上,佯謬就隱藏在我們的文明生活的概念中\(zhòng)"4J322。杜威(JohnDewey)在《民主主義與教育》中明確地提出了教育的倫理道德問題:“我們要提醒自己,教育本身并無目的,只是人,即家長和教師等,才有目的?!薄叭绻议L或教師提出他們‘自己的'目的,作為兒童生長的正式目標,這和農民不顧環(huán)境情況提出一個農事理想,同樣是荒謬可笑的。\"[5]5以血親為基礎的家庭教育,特別是家長的行為方式,更易于表現(xiàn)出不適當、不道德的現(xiàn)象,并陷入家庭教育的倫理陷阱。
二、家庭教育的血親陷阱
血親是一種血脈之親、血緣之愛,這種愛有溫度、有深度。英國詩人菲利普·拉金(PhilipLarkin)曾說:“他們害了你,你的爸爸和媽媽,雖然不是故意的,但是他們的確害了你。\"這可以被稱為“拉金陷阱”。這種因親情而形成的傷害,雖不是故意為之,但卻深刻甚至無法逃脫。血親之間家庭教育的陷阱的共同特點是以愛為名義,而對兒童成長形成傷害。
(一)臍帶陷阱
臍帶自然而神秘,因其自然而顯得不為人知,又因其神秘而難以言表 一一種人人皆能感知而又難以道明的牽絆,始終伴隨著每個人的一生。對于孩子來說,母親的臍帶不僅是一種生理鏈接,而且是一種社會鏈接,甚至是一種終生的心理鏈接、情感鏈接和精神鏈接。有研究表明,母女之間終生存在著一種情感交錯的“精神臍帶”:母親對于女兒既牽掛依戀,又試圖控制;女兒對于母親既依戀牽掛,又努力反控制[。母女之間剪不斷、理還亂的精神臍帶,始終是人類發(fā)展進化過程中的經典故事。當然,有些“故事”后來演變成“事故”。更加具有哲學批判意義的是:母親對于新生命無時無刻的牽掛,在孩子特別是女兒逐步長大的過程中卻常常會成為一種對另一個生命的精神羈絆和控制。更需要深刻反思的是,即使作為母親的生命體已經離去或死亡,這種鏈接仍在持續(xù),甚至會影響幾代人。
母親對孩子的愛讓嬰兒對母親產生一種無可替代的依賴感,并形成一種可靠的存在感、安全感和幸福感。哲學家羅素形象地說道:“最好的愛相當于一個人的船安全時的感覺,次一等的愛相當于船沉后逃生時的感覺。\"許多母親認為,胎兒是她身體的一部分。有的母親則認為,胎兒是另一個生命,自己只是代為“生產”。從表面上看,母親的無私奉獻與母親的自私控制是矛盾的,其實這正是“母愛”這種情感的兩面性質的本質反映,仿佛一枚硬幣的兩面:一面是深情、無私而又無比偉大的愛,另一面則是基于血親的最深切、有時又難以擺脫的把控一一從這個意義上講,母親偉大的愛是需要付出代價的。
(二)期待陷阱
血親之愛本身沒有錯,錯的是愛的方式及施愛者的內心目的。溺愛是最為典型的血親錯愛,溺愛是孩子不良行動和習慣的溫床。父母之愛,一旦超越了一定限度,則會偏于自私自利。家庭教育過程中,對于血親本質的把握真可以說是“多只是過,少有所不及也”。對于孩子存在一種有意無意的行為控制和心理控制:
一是將自我之興趣愛好強加到孩子身上。父母常常會因自己喜歡的飲食、衣著、生活方式直接影響孩子,但是有時會將自己對音樂、美術等方面的愛好強加于孩子,在不問孩子喜歡不喜歡的情況下,要求孩子參加許多課外學習班,擠壓了孩子發(fā)展自我興趣的時間和空間。印度著名教育家吉杜·克里希那穆提深刻地直指其內在的倫理要害:“在對孩子的愛中就蘊含著正確的教育,但我們大部分人并不是愛自己的孩子;我們希望他們成功一這意味著我們希望自己成功。不幸的是,我們是如此忙于應對頭腦的各種活動,以至于我們沒有時間去提升心靈。\"9]68
二是將自我之追求期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望子以正者也,無兒女之情,惟道義是責。\"[10]但有父母在家庭教育過程中過多代入自身的角色期待,以養(yǎng)而強教的方式要求孩子?!梆B(yǎng)而強教是指父母或監(jiān)護人利用自己對孩子的監(jiān)護和控制權,為了實現(xiàn)對于孩子的某種期望所實施的強制性管教和強迫性教育。強制性教育所發(fā)揮的作用是外在的和被迫的,是一種相對負向的教育。\"譬如,有些父母沒有機會上大學,將自身在學業(yè)上留下的遺憾寄托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能夠上大學、上名牌大學。而一旦孩子學業(yè)成績出現(xiàn)問題,不能上好大學來滿足父母期望的時候,父母便對他們表現(xiàn)出失望和無奈,認為孩子是一個失敗的孩子,而自己則是失敗的父母。
三是將自我之職業(yè)失敗歸因于孩子。有些父母會將自己婚姻生活及職業(yè)發(fā)展遇到的非公平待遇或失敗,歸咎于自己的孩子。誠然,父母為孩子的孕育、成長、教育付出了很多時間和精力,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其職業(yè)發(fā)展;但其職業(yè)失敗的關鍵還是因為自身對于職業(yè)發(fā)展、能力提升以及機會選擇所做出的決策出了問題。
對于兒童特別是嬰幼兒來說,成長難以離開父母,由于血親的關系,無法逃脫父母的控制?!澳缸雨P系更多由生物學上的關系決定,因此具有超越社會與時代的普遍性。\"[2J母子關系因此更加深刻、更加牢固,也更加富于相互的依戀性和約束性。
(三)父親陷阱
父親是什么?這是一個生物學問題、社會學問題,也是一個哲學問題。一方面,父親給了孩子遺傳基因,給了孩子以生命;另一方面,父親又是最親的“他者”,與孩子之間始終存在一種復雜糾纏關系。與母親不同,除了DNA的遺傳關系,父親與子女之間缺少長期孕育的生物關系,而更多的是心理關系和社會關系。研究表明:“一般來說,在父親缺席的環(huán)境中成長,孩子容易患抑郁、自殺、依賴藥物和酒精,以及發(fā)生未成年懷孕、離家出走、輟學、身心不調、精神障礙等。\"[12J25現(xiàn)代家庭離婚率越來越高,父親的離開,對于孩子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產生了巨大影響,對于孩子觀察社會、理解人際關系特別是性格發(fā)展產生深刻的影響。
(四)文化陷阱
意大利兒童教育家蒙臺梭利(MariaMontessori)強調:“孩子是遺傳和環(huán)境的綜合產物?!薄昂⒆拥奈帐且环N天然的本能,他會不加分解地吸收環(huán)境中的所有因素,將所有因素統(tǒng)合到自己的人格中,形成自己的人格狀態(tài)。\"[13]28文化是一種“好東西”,文化也是一種“壞東西”文化、觀念、習俗等一切反映價值理念的事物無時無刻不對孩子產生或積極或消極的直接影響。所謂家庭教育的“文化陷阱”,是指家庭設施、家庭文化、家庭氣氛等有形和無形因素構成的對于家庭成員特別是孩子成長起負向作用的環(huán)境條件。家具風格、文化設施、飲食習慣、作息方式等都會構成一種環(huán)境,孩子生活其間,長期浸潤,不知不覺地受到教育和感染。
家長的教育行為需要有一個限度,超越了一定規(guī)則和限度則對孩子教育及發(fā)展起到負面作用。由于血親之故,家長的行為對于孩子具有行動誘導與行動約束兩方面的作用。在家庭教育過程中,最容易出現(xiàn)的是家長對于孩子活動的過度干預?!叭藗儾荒芟胂笠粋€不存在施加條件現(xiàn)象的人類社會,但是人們卻不必想象一個‘教育’和‘灌輸’之間沒有區(qū)別的社會。\"4]238教育最忌諱父母強制灌輸食而不化的知識,家長要主動引導孩子對周圍事物主動進行自由探索,而不要直接教授孩子如何探索。
談到家庭倫理,回避不了家庭暴力問題。家庭暴力分為有形暴力和無形暴力。無論語言暴力還是行為暴力,都會給孩子的人生籠罩上一層陰影。中國傳統(tǒng)家庭教育文化中有一種習慣的說法,即“棒打出孝子”,其本質是一種嚴重的行為暴力,既可能造成或輕或重的身體傷害,更可能造成難以消弭的心理創(chuàng)傷——這種創(chuàng)傷或許會影響孩子成年以后的生活,甚至影響他的一生。
三、隔代血親教育的風險
祖輩年長,具有比較豐富的生活經歷和世事閱歷。有調查表明:在幼兒未進入幼兒園以前,祖輩參與家庭教育的比例達到 60%~70% ,祖輩單獨撫育教養(yǎng)孫輩的比例占 30% ;在孩子進入幼兒園后,祖輩直接教養(yǎng)的占比降至 45%[14] L隔代撫養(yǎng)成為現(xiàn)代中國社會家長們的一種無奈選擇。隔代撫養(yǎng)有利于發(fā)揮老年人的資源優(yōu)勢,有助于在一定程度上減輕父母生育、養(yǎng)育和教育負擔,甚至對于克服老齡化帶來的老年人心理風險和生理風險都有一定益處。但同時必須強調,祖輩的過度參與或干預會對幼兒成長帶來負面影響甚至是風險。
(一)自以為是:隔代血親的認知風險
家長在家庭教育過程中保持權威性,這種權威性以道德為導向,本身就是一種軟威懾?!拔覀內绱死斫獾臋嗤炔皇潜┝Φ?,也不是壓抑性的;它完全是一種道德的優(yōu)先性\"15]22。教育能力決定于價值觀念和知識基礎。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中,60歲以上老年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為7.1年,其中男性為7.9年,女性僅為6.3年;文盲率為 10.7% ,其中男性為 5.2% ,女性為 15.9% 。同時,老年人身體心理素質下降,精力不濟,長期撫養(yǎng)幼兒,壓力巨大。不少老年人處于不讀書、不看報、不學習的“三不”狀態(tài),但他們常常自認為有閱歷、有學識、有經驗,對于新生事物缺乏接觸和了解,甚至抗拒家庭教育發(fā)展中的新思想、新理念和新方法,而是把自己的生活習慣和價值觀念傳授給被撫育的兒童。
(二)越俎代庖:隔代血親的越界風險
作為血親之源的長輩,祖輩都有可能犯下一個習慣性的錯誤,即越俎代庖。越俎代庖剝奪了孩子自我行動、體驗生活和積累經驗的權利。更大的危害是使孩子養(yǎng)成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習慣。任何教育都有一定的邊界和規(guī)則,超越了邊界與規(guī)則的教育常常會走向教育者預想的反面。與此同時,孩子總是將祖輩視為一面鏡子,他們或是接受教育者的觀念走進“鏡子”里面,或是不接受教育者的觀念走到“鏡子”的反面。
(三)信馬由韁:隔代血親的放縱風險
溺愛是隔代撫養(yǎng)中最為普遍的教育現(xiàn)象,是家庭教育中的一大陷阱。中國家庭教育的現(xiàn)實是,許多隔代撫養(yǎng)的祖輩過度慈愛,過于放任孫輩,培養(yǎng)了許多“熊孩子”?!皟和亲杂傻模⒉皇欠湃巫粤?。自由和紀律是相輔相成的。自由以紀律為條件,同時紀律必須通過自由來實現(xiàn)。自由是靈活的,紀律必然也應是靈活的。…真正的紀律是積極的、主動的、發(fā)自內心的,這樣的紀律才有可能被兒童遷移到社會實踐中,成為兒童生活必需的一部分。\"[15]120在家庭教育實踐中,祖輩要正確把握好孩子自由的尺度。教育過程要寬嚴有度,過于寬容往往會導致父母對于孩子的放任和縱容。
(四)畫地為牢:隔代血親的約束風險
幼兒是一個新生命,既具有很強的可塑性,又具有很強的脆弱性,最容易遭受有意無意的傷害。祖輩常以自己傳統(tǒng)的經驗對兒童施加過度的約束和影響,在兒童生活、成長過程中有意無意地設置了許多觀念障礙和行為約束,限制了兒童自由思維、自主探索行為。這種血親教育不能促進孩子積極心理發(fā)展,反而常常會阻礙和限制兒童的健康成長,最易出現(xiàn)的教養(yǎng)結果是教育出一個缺乏自主性和生活樂趣的孩子。
總之,祖輩的隔代教育可能會引發(fā)孩子的多重心理障礙,所以“正確的教育在于如實地了解孩子,而不是把我們認為‘他們該怎樣’的理想強加在他身上。把孩子納入理想的框架,就是在鼓勵他去遵從一一這滋生了恐懼,并且在他內心制造出了他的真實模樣和他‘應該怎樣’之間的持續(xù)沖突\"9]52。為避免這些風險,需要學會家庭教育策略與方法,做一個“藝術的”教育者。
四、家庭教育的藝術
家庭教育需要家長的付出,更需要家長的智慧。智慧的教育,是一種充滿思想、情感和藝術的教育。教育藝術是指家長在教育過程中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教育經驗、教育知識和教育規(guī)律,靈活有效地處理家庭教育問題的一種策略。家庭教育藝術是一種智慧、一種策略,更是一種能力、一種方法。
(一)明確什么是好的家庭教育
第一,好的家庭教育是有行有止的教育。好的規(guī)則要教會孩子知道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能做,要教孩子知行知止。《說文解字》曰:“止,下基也。象艸木出有址,故以止為足。\"[16]樹木之下有根基,生命之下亦要有根基。孩子是一個有生命的個體,從嬰兒到幼兒,從少年到青年,不斷成長成熟,需要不斷前行,也需要學會止息一有的時候止比行更重要。好的教育是有行有止的教育,教育孩子應該寬而有度,嚴而有據(jù)。歐陽修非常重視子孫的教育,他在《誨學說》中說:“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然玉之為物,有不變之常德,雖不琢以為器,而猶不害為玉也。人之性,因物則遷,不學,則舍君子而為小人,可不念哉?\"7強調人性的可塑性和人學習的重要性,只有學習才能成為君子,否則就會成為小人一—好的教育是止于君子的教育。
第二,好的家庭教育是潤物無聲的教育。杜威提倡“不知不覺的教育”,與中國古人所說“潤物細無聲”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好的教育需要讓孩子在好的思想、好的文化、好的習慣中加以浸潤。家長的好思想、好行為、好習慣就是一種最好的教育資源和教育行為。蒙臺梭利注意到,嬰兒會受到環(huán)境中的情緒的影響,這對其一生發(fā)展非常重要。教育可以自然發(fā)生,可以在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間不知不覺、無意識地發(fā)生。這種“不知不覺的教育”應該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雙方的不知不覺,而不是單一方向的感知。“嬰兒是借助與親人情緒交往的經驗來建立情緒學習的基礎的。\"[13]22情緒猶如空氣,無所不在。家庭教育最有效、最持久的方式是涓涓細流,滋潤心田,以真誠培養(yǎng)真誠,以幸福再創(chuàng)幸福,讓孩子在一個和諧快樂的家庭中快樂成長。
第三,好的家庭教育是激發(fā)成長的教育。成長是所有生命的特征,無論自然生命還是社會生命,都是如此。人從出生開始就有一種向上成長的力量,沒有一個人是生而會做父母的。順應和激勵這種成長,便能夠讓兒童從小確立一種積極心理狀態(tài),向著自己成長的方向發(fā)展。家長的正面激勵對于孩子來說是一種十分有效的家庭教育方式,語言溝通、情感交流、思想融合等多種方式都可以對孩子產生良好的正面激勵作用。
第四,好的家庭教育是目標長遠的教育。心理學家倡導對孩子要延遲滿足,這有助于孩子更好地管理自己的需求、欲望和行為。好的家庭教育要具有長遠目標,重在引導孩子形成良好品質和良好習慣,重在促進孩子持續(xù)成長和健康發(fā)展?!拔覀儜搶π律鷭雰旱木袷澜缃o予更多的關注,而不是像現(xiàn)在這樣只關注他們的身體。\"[13J22家長要教會孩子樹立長遠目標,不要為一時一地的成敗而患得患失,而要更加關注行為的過程,專注于做好每一件事。這有利于孩子獲得價值感,增強幸福感
第五,好的家庭教育是基于好經驗的教育。家庭教育是一種經驗的傳承,每個父母的行為或多或少都有其父母觀念、行為和習慣的影子。正如杜威所說,教育需要一個經驗,“或者說,新教育哲學信奉某種經驗的和實驗的哲學\"[5]249一個人在兒童階段的情感經歷,奠定了其一生發(fā)展的基礎。一個智慧母親的教育經驗,比得上一本家庭教育教科書。因此,要重視家庭教育經驗的傳遞,發(fā)揮好經驗、好文化、好家風對于家庭教育的積極促進作用。需要指出的是,在中國進人多子女時代,一種家庭教育方式是讓孩子教育孩子,而好的家庭教育正是讓好孩子教育好孩子。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通過嬉戲打鬧、矛盾沖突和情感交流,可以加快社會化過程,取得成就自我、解放家長的雙重效果。
(二)規(guī)避家庭教育的風險
家庭有的時候是港灣,有的時候則是充滿風險的大海。戈登·德萊頓(GordonDryden)和珍妮特·沃斯(JeannetteVos)在《學習的革命》一書中指出:“人類歷史越來越成為教育與災難之間的比賽。\"18討論血親之教的優(yōu)點與不足,對于深刻理解家庭教育的本質特點和處理家庭教育的矛盾十分必要和有益。對此,中國古代早就提出一種“易子而教”的應對策略,強調“君子不教子”之說:
公孫丑曰:“君子之不教子,何也?”孟子曰:“勢不行也。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繼之以怒。繼之以怒,則反夷矣。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于正也,則是父子相夷也;父子相夷,則惡矣。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間不責善。責善則離,離則不詳莫大焉?!盵19]
(三)營造公開平等民主的家庭文化
中國家庭不缺乏嚴苛,而缺乏自由。家庭文化傳統(tǒng)中缺少對自由的理解與包容。無論從教育視角,還是從倫理視角,家庭教育中都不可缺少孩子的自由。蒙臺梭利告訴家長:“一定要讓兒童獲得自由,賦予兒童自由活動的權利,讓兒童在自由活動中體驗自己的力量。只有在自由的環(huán)境下,兒童的生命潛力才能自發(fā)地通過活動表現(xiàn)出來,其天性才能得到自然地流露。\"[13]119從哲學的層面出發(fā),法國哲學家、社會思想家米歇爾·??拢∕ichelFoucault)則認為:自由是倫理的存在論條件,而倫理是自由所認定并采用的形式[20]?;诖丝梢哉f,給孩子以成長的自由一包括自由的時間、自由的空間和自由的選擇,讓孩子在自主活動和自由探索學習中成長,是每個父母面臨的重要課題。
首先,家長要轉變觀念、改進行為。在家庭教育過程中,我們主張應該適當培育民主精神。對于父母而言,民主是一種行為理念和教育方式。公開、平等、民主的文化環(huán)境是家庭教育倫理建設的必備條件,家庭中的每一個成員都要享受一種公開、平等、民主的氛圍和環(huán)境,任何偏袒和歧視都是對家庭成員的不公平。
其次,建立全員參與的家庭會議制度。等孩子長大一些之后,可以通過家庭會議的方式,建立和諧家庭所必需的共同議事規(guī)則。家庭會議需要全體家庭成員參加,通過家庭會議建立共同的行為原則,商量共同事項,并就家庭發(fā)展和孩子教育問題共同商量。作為家庭成員的孩子,可以平等公平地參加會議。通過家庭會議這種正式的形式,建立全體家庭成員共同遵守的行為準則,在家庭中培養(yǎng)公信精神,構建一種優(yōu)質的家庭文化。
再次,父母要以自己的行為率先垂范。家庭教育中一種常見的現(xiàn)象是家長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卻不率先做到。一方面,家長要發(fā)揮好表率作用,以好習慣、好作為引導孩子,為孩子樹立榜樣,以正確的價值觀和行為影響孩子,成為孩子學習和效仿的對象。另一方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家長自己做不到的不要強求孩子做到。家長要做好自身管理,善于與孩子溝通,運用良好的方式表達觀點。
最后,發(fā)揮家庭教育咨詢師的作用。家庭教育咨詢在發(fā)達國家普遍存在,而在中國則是一種新職業(yè),其主要職責是為家庭特別是家長提供科學的育兒知識和方法,幫助兒童健康成長?!都彝ソ逃笇焽衣殬I(yè)標準》將家庭教育指導師分為四個等級,其職業(yè)能力特征主要體現(xiàn)在具備學習能力、觀察能力、分析判斷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人際溝通能力和組織協(xié)調能力等。家長在遇到家庭教育困難的時候,指導師可以向他們提供法律指導、政策咨詢、解疑釋惑和問題解決方案。
參考文獻:
[1]高書國.中國古代家庭教育智慧及其當代傳承[J].教育學展望,2024(2):90-101.
[2]韓非.韓非子·五蠹[EB/OL].[2025-04-10].https://www.gushiwen.cn/shiwenv_7238acf130fd.aspx.
[3]王陽明.傳習錄[M].葉圣陶,點校.北京:北京聯(lián)合出版社,2018:42.
[4]麥克萊倫.教育哲學[M].宋少云,陳平,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88.
[5]杜威.杜威教育名篇[M].趙祥麟,王承緒,編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6
[6]邊玉芳.父母才是孩子的起跑線![J].陜西教育(綜合版),2017(1-2):46-48.
[7]陳勁驍.法國精神分析之母—一弗朗索瓦茲·多爾多[J].大眾心理學,2014(10):47-48.
[8]羅素.幸福之路[M].吳默朗,金劍,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24:197.
[9]克里希那穆提.喚醒智慧的教育[M].周豪,譯.重慶:重慶出版社,2016.
[10]呂坤.閨范:下[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3:448.
[11]高書國.教育哲學視域下家庭教育的實踐性思考[J].江蘇教育研究,2023(19):3-7.
[12]岡田尊司.“父親這種病\"[M].劉鮮花,譯.北京:新星出版社,2018.
[13]蒙臺梭利.蒙臺梭利家庭教育全書[M].林凱,編譯.北京:中國商業(yè)出版社,2013.
[14]穆光宗.讓隔代撫養(yǎng)回歸慈孝之道[J].人民論壇,2017(34):63-65.
[15]涂爾干.道德教育[M].孫光金,沈杰,朱諧漢,譯.渠東,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16]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1963:38.
[17]歐陽修.誨學說[EB/OL].[2025-04-10].https://www.gushiwen.cn/shiwenv.aspx?id=ecf3ob815fcc.
[18]德萊頓,沃斯.學習的革命[M].顧瑞榮,陳標,許靜,譯.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8:12.
[19]孟軻.孟子[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0:95.[20]戎庭偉.兒童主體論[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18:252.責任編輯:楊孝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