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刷到一條熱帖,網(wǎng)友感到困惑:“燈紅酒綠”之中的酒為何會是綠色的呢?這四個字,我們時常用以形容紙醉金迷的場景,腦海中浮現(xiàn)出的是紅色的葡萄酒、透明的白酒,古人卻偏偏說酒是綠色的。在顏色背后,到底隱藏著哪些被時光掩埋的故事呢?
去年我在舊書攤淘得一本微微泛黃的詩集,翻至白居易的《問劉十九》“綠蟻新醅酒”之時愣了神。原來,“綠蟻”指的是新釀米酒表面所漂浮著的綠色泡沫,那模樣極似細小的螞蟻。那層泡沫,乃是糧食與微生物一同舞動的產(chǎn)物,在燭火的映照之下,泛著微微的光,美得那般詩意和神秘。
古代釀酒的方式跟現(xiàn)在的差別很大。那時候沒有很厲害的提純工藝,人們大多拿稻米、黍米或果類當作主要的原料。在密封性很好的容器里面,酒曲里的葉綠素、類黃酮之類的成分慢慢地分解出來,就好像大自然悄悄地給酒加了染色劑,給酒披上了或淺或深的綠色外套。
漢代的“綠酃酒”名氣著實不小。它產(chǎn)自酃縣(古地名,今湖南省炎陵縣),以當?shù)厍遒娜约皟?yōu)質(zhì)的稻米釀制而成。歷經(jīng)數(shù)月的窖藏之后,在開壇的一瞬間,那一抹翡翠般的光澤,不知迷醉了多少人。漢武帝品嘗過后,更是連連稱贊,還下令每年都要進貢。
魏晉南北朝時期,文人雅士對綠酒極為癡迷。名士聚會之時,自然少不了綠酒相伴,在推杯換盞的過程中,靈感也隨之不斷地迸發(fā)。陶淵明寫下“春醪生浮蟻”,謝朓則說道“綠蟻方獨持”,僅僅一杯綠酒,便成為他們筆下緩緩流淌著的詩意。
到了唐宋時期,綠酒越發(fā)風靡。那時候酒樓所掛的“青簾”,便是綠酒的廣告牌。李白豪飲的“金樽清酒”,讓李清照醉過的“扶頭酒”,或許都屬于帶有綠意的佳釀。在那熱鬧的酒肆之中,綠酒見證了數(shù)不勝數(shù)的故事。
但后來蒸餾技術(shù)出現(xiàn)了,白酒漸漸“上位”。明代的《天工開物》所記載的蒸餾器具,能夠提純酒液,去除雜質(zhì)與色素,酒的顏色就慢慢地變得透明了??稍谝恍┑胤剑瑐鹘y(tǒng)米酒依然保留著那抹淡淡的綠色,倔強地向人們訴說著往昔。
從科學角度來看,酒變綠乃微生物的魔法。在發(fā)酵過程中,原料里的葉綠素分解出了葉綠醇,這使酒呈現(xiàn)出了綠色。酒曲中的黃酮類化合物不但參與調(diào)色,還賦予酒獨特的風味。微觀世界那奇妙的反應(yīng),造就了綠酒傳奇般的存在。
其實“燈紅酒綠”起初并非貶義詞,它所描繪的是繁華熱鬧的景象。在唐代長安的夜市里,在宋代市井的酒肆中,那閃爍的燈光與碧綠的酒相映襯,勾勒出鮮活的古代生活圖景,滿溢著人間的煙火氣息。
早些年去博物館,看到了漢代的綠釉陶質(zhì)酒器。釉色柔和,器物精致,仿佛透著綠酒的痕跡。合上古籍,閉上眼睛,用心構(gòu)思古人拿起酒杯時的那一抹鮮活的綠。每一口佳釀,都成了文化的一種媒介,蘊含著人們的回憶和情感。
(心香一瓣摘自微信公眾號“國學冷知識”,與魚圖)